江文君
- 作品数:36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以“慰安妇”为例被引量:1
- 2007年
- 江文君苏智良
- 关键词:慰安妇
- 万家灯火:民国时期的上海小家庭
- 近代上海处于一个早期工业化阶段,新的都市家庭由于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社会,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的家庭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其变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整体而言,近代上海家庭尤其是职员、专业人士等中产家庭逐渐呈现出越...
- 江文君
- 关键词:社会结构文化融合民国时期
- 万众一心:自由职业团体与近代上海的民族主义实践(1927—1941)被引量:3
- 2016年
- 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中国国家命运的重要关键点。与之相伴,近代上海自由职业团体也竭力与"国民大众"产生联系,通过在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实践,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也藉此发展,并努力界定它与政府的关联与边界。欧洲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否认了他者的历史,这样一来,"民族书写"和现代性对传统的否定发生了矛盾。西方殖民主义的印记令中国人耿耿于怀,这也是民族主义产生于上海的重要理由。职业团体在上海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自由职业者期望将专业知识与超越距离的担当结合在一起,以反映近代中国的民族身份的发展和国家的独立自由。
- 江文君
- 关键词:民族主义
-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以“慰安妇”为例
- 去年以来,一直"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迅速解冻,开始走出寒冬,迎来暖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日本二战所遗留下来诸如南京大屠杀、强制劳工、"慰安妇"、细菌战等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却依然困扰着时下的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鸿沟...
- 苏智良江文君
- 关键词:中日关系慰安妇决议案国会众议院
- 文献传递
- 论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被引量:1
- 2004年
- 近10年来,苏智良教授主持了在中国各地的“慰安妇”调查,参与发起2000年东京审判日本政府实施性奴隶制度的民间法庭活动;并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办了2003年日本国家侵略亚洲战争责任国际研讨会。指导中外学生对细菌战、历史教科书、化学战、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进行研讨。本文是苏智良教授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录,反映了苏教授的学术风格,和对这个学术前沿课题的新思考。
- 苏智良高凡夫沈晓青江文君蔡亮毛剑峰村田江美子周小燕张婷婷
- 关键词:侵华战争战争赔偿历史真实靖国神社
- 上海:一座城市的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场导致持续两千年之久的王朝体制崩溃的社会政治革命,此乃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大事件.武昌首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脱离清廷宣告独立.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和中国最近代化的工商业都市,中外联系宽广,水陆...
- 苏智良江文君
-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进程
- 交通的现代性:汽车与近代上海的物质进步被引量:2
- 2013年
- 近代上海作为远东的国际都市,确实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与重心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进步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便开始追求自身的幸福——既探寻中国传统,也览顾西方文明。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历程和际遇就展现了这种现代性在社会层面的展开。伴随着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现代的、快捷的、便利的“现代交通”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城市中逐渐散布开来,这一话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人们通过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产生的对进步的接纳和热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尤其关键。而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则是这种现代性与进步的逻辑的具体展现。
- 江文君
- 关键词:汽车
- 国家构建、公共参与和自由职业团体: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例(1925—1949)
- 2020年
- 既往对近代中国社会中间组织的研究中,有不少是应用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来进行分析,然而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比附作西方历史上的“公共领域”,以西方历史模式作为理想型来解释中国。这不啻是把一个具有西方起源的概念强加于一种异质的社会现实。本研究尝试采用一种新的理论范型——社会权力(social power),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并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例,探讨中层组织与国家间的互动关系。上海的现代成长给予了会计师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政府与会计师公会的关系则是复杂微妙的。一方面国民党与会计师公会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国家构建与现代化导向;另一方面,致力于“以党建国”的国民党需要将国家权力不断向下延伸,展现出一种国家(精英)控制型公共性。
- 江文君
- 关键词:社会权力
- 上海与抗日战争被引量:1
- 2005年
-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的民众立即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潮。在国民政府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时,上海成立各种抗日救国组织,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从工人、帮会到童子军,各界民众广泛地参加了抗日活动,上海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国共两党走向第二次合作的里程碑式的地点,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得以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上海人民与犹太难民、朝鲜的反日志士以及其它一些热爱和平的国外人士一道,生活在同一上海屋檐下,始终斗志昂扬,投身于共同的反法西斯大业中去。上海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苏智良江文君
- 关键词:抗战抗日救亡
- 双城记:上海纽约城市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上海和纽约是世界两大都市和经济中心。两座城市各具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特色,也有着不少共同点。如均以港兴市,是所在国家的首位城市和具有世界主义导向的大都市。然而两者的差异也十分显著,纽约是一座全球城市,而目前的上海仍只是区域性国际都市。与纽约相似,上海也正在经历由制造业为核心的港口城市,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驱动力的创意之城的转化。纽约与上海一样,面临拥堵、污染、教育之忧、医疗费用增长等类似的问题。纽约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不同的意见都能得到尊重,即所谓宽容和多元化的社会,从而有利于创造力的迸发。作为后起之秀的上海,正以其摩天大楼、蓬勃的金融市场、迅速国际化以及越来越快的速度追赶纽约等全球城市。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的真正发展之路在于城市复兴,必须将城市的生产率置于思考的核心,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全球城市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在中国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上海,可与纽约一道互相学习,从而构建一场可以共赢的竞赛。
- 苏智良江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