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白

作品数:57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7篇儿童
  • 31篇细胞
  • 22篇白血
  • 22篇白血病
  • 19篇急性
  • 14篇淋巴
  • 12篇基因
  • 11篇淋巴细胞
  • 11篇淋巴细胞白血...
  • 11篇儿童急性
  • 9篇预后
  • 9篇急性淋巴细胞
  • 9篇急性淋巴细胞...
  • 9篇急性淋巴细胞...
  • 7篇贫血
  • 7篇肿瘤
  • 7篇儿童急性淋巴...
  • 6篇血细胞
  • 5篇血小板
  • 5篇再生障碍性贫...

机构

  • 57篇郑州大学第一...
  • 4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郑州大学
  • 2篇河南省肿瘤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 1篇西安市儿童医...
  • 1篇郑州市儿童医...

作者

  • 57篇李白
  • 52篇刘玉峰
  • 27篇苏淑芳
  • 26篇王叨
  • 20篇魏林林
  • 8篇魏会霞
  • 6篇刘莹
  • 5篇吕艳琦
  • 5篇赵彦婷
  • 4篇徐岩
  • 4篇柴方园
  • 4篇丁婧
  • 3篇于润红
  • 3篇王春美
  • 3篇姚强华
  • 3篇孟庆磊
  • 3篇柴方圆
  • 2篇曾利
  • 2篇李欢欢
  • 2篇赵晓明

传媒

  • 15篇中华实用儿科...
  • 9篇中华儿科杂志
  • 5篇中国小儿血液...
  • 3篇国际输血及血...
  • 3篇中国小儿急救...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5
  • 7篇2024
  • 5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挽救性治疗儿童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治疗儿童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的可行性。方法例1,男,7岁,口服环孢素(CsA)治疗3个月无效,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监护人强烈要求行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父亲为供者,HLA 5/10,原发植入失败;例2,女,4岁,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CsA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无效,行非血缘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首次移植成功,但移植1个月后发生骨髓免疫排斥。这2例VSAA患儿均于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再次接受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HLA 5/10)挽救性治疗,二次预处理方案均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ATG+全身放疗(TBI),移植物为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结果2例患儿单倍体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均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5 d和13 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8 d和13 d,骨髓造血功能重建。目前随访1.5年,2例患儿的外周血常规基本正常,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对于首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或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VSAA患儿,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手段。
王叨孔惠敏孔惠敏李白李白
关键词:单倍体儿童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9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科确诊JMML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JMML患儿中,男14例,女5例。就诊时年龄为(16.8±16.4)个月,>2岁5例。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皮肤苍白。19例均有肝脾肿大,肝、脾肋缘下最大分别达12 cm和13 cm。淋巴结肿大11例,常见部位为颈部和腋下。外周血WBC、单核细胞和PLT中位数分别为37.3×10^9·L^-1、7.2×10^9·L^-1和32×10^9·L^-1。12例检测了血红蛋白电泳(HbF),4例HbF高于正常。12例检测病毒IgM阳性,以CMV最多(8例)。15例患儿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百分比中位值为1.2%(0~6.4%)。7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2例发现7号染色体单体。15例患儿行BCR/ABL1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7例行JMML相关基因突变检测,KRAS、NF1和NRAS基因突变分别为4、2和1例。14例放弃治疗,5例进行随访,截止至2020年6月1日,3例死亡,2例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2(1~34)个月。2例存活患儿中,1例给予化疗并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另1例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按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方案化疗。3例死亡病例均未行化疗,存活时间为1~2个月。结论本文JMML患儿中以KRAS基因突变常见;未行治疗的JMML患儿生存期较短。
王一铭刘玉峰赵晓明李白魏林林苏淑芳
关键词: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2013年
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因发热、腹胀10余天,颜面水肿4d入院.患儿于10余天前出现发热,伴咳嗽、流涕及腹胀,4d前出现颜面水肿,多次查血常规示WBC持续上升,最高值32.1×109/L.腹部超声检查示:脾大,腹腔积液,右侧胸腔积液.入院查体:T37.5℃,面色苍黄,颈部可触及一直径约1.5 cm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无压痛,颜面浮肿,睑结膜苍白,右下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12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缘下4 cm,质韧,脾肋下约3.5 cm,质韧.
于润红王叨吕艳琦李白曾利刘玉峰
关键词: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并发右侧胸腔积液颜面水肿
20例婴儿支原体肺炎病例分析
目的对20例婴儿支原体肺炎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儿内科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婴儿的病例20例,分析其现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炎性指标、血清学抗体及胸部CT...
刘玉峰彭韶李白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学龄儿童炎性指标支原体肺炎患儿大叶性病例分析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及细胞色素C在去铁胺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白血病HL-60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及细胞色素C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采用铁剥夺策略治疗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HL-60细胞分别与不同水平的DFO共培养24~72h,收集样品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经不同水平DFO处理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到HL-60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150p^mol/LDFO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达(44.10±6.31)%,且细胞凋亡率与药物关系呈剂量和时间效应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随着凋亡率的上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经DFO处理后的细胞质细胞色素C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并释放细胞色素C是DFO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王叨席微波李白刘玉峰
关键词:去铁胺HL-60细胞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
伴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儿童后肾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对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伴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儿童后肾间质瘤(MS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患儿,女,2岁,因发现左侧腹部肿物就诊,肿瘤长径10.5 cm。行左侧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MST。镜下,肿瘤缺乏包膜,膨胀性生长为主,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状,富细胞区核分裂易见。肿瘤内部可见发育不良的血管;血管及内陷肾小管周围肿瘤细胞呈洋葱皮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荧光PCR法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阳性。文献检索相关病例报道共21篇,其中英文16篇、中文5篇,结合本研究1例,共纳入58例MST患儿,年龄2 d至15岁,中位年龄为2岁。除2例性别不明外,男女比例约为1.4∶1.0。MST多数无症状,肿瘤大小平均5.3 cm。肿瘤细胞CD34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8例行BRAF V600E突变检测,均为阳性。58例患儿接受肾切除术,其中7例患儿辅助放化疗,随访0~156个月,1例死亡,1例复发。MST是临床罕见的肾脏良性间质瘤,BRAF V600E突变见于多种恶性肿瘤。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MST病例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报道,并指出了BRAF突变的分子检测对MST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毛舒婷王叨李白刘姗姗魏林林苏淑芳徐岩马亚南周歌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
病毒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儿童ITP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ITP患儿血清病毒抗体,包括EB病毒(EBV)及巨细胞病毒(CMV)等,比较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感染组及非病毒感染组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36例,非病毒感染24例。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比较:(1)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例数、鼻出血例数及消化道出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2组Hb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3)治疗2个月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初始疗效较非病毒感染组治疗有效率低。(4)治疗6个月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病毒感染组无效13例,39.4%呈慢性倾向,明显高于非病毒感染组(10.0%)。结论多数ITP患儿伴有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的ITP疗效较非病毒感染的ITP疗效差,导致病程迁延。对并病毒感染的ITP患儿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李白吕艳琦曾利于润红刘玉峰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酶联免疫吸附法儿童
血清乳酸脱氢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446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LDH预测ALL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以临界值分为高S-LDH组和低S-LDH,组间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各项影响因素先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446例ALL患儿中,男284例(63.7%),女162例(36.3%),男女之比为1.75∶1,中位月龄60(7~168)个月。标危组137例(30.7%),中危组238例(53.4%),高危组71例(15.9%)。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至随访结束存活361例(80.9%),死亡85例(19.1%)。(2)根据ROC曲线确定S-LDH的最佳临界值为545.5 U·L^(-1),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61.8%。(3)高S-LDH组与低S-LDH组患儿在性别、激素预处理结果、第15天骨髓缓解状态、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第33天微小残留水平(MR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S-LDH组患儿月龄、白细胞计数、T系、中高危所占比例及复发率均高于低S-L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分析显示,低S-LDH组5 a累积生存率(90.4%)较高S-LDH组(63.1%)高(χ^(2)=54.398,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白细胞计数(HR=2.205,95%CI:1.320~3.683)、S-LDH(HR=3.972,95%CI:1.966~8.026)、复发(HR=10.907,95%CI:6.230~19.095)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S-LDH水平升高是ALL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对评估ALL患儿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冉玉刘玉峰魏会霞苏淑芳魏林林李白张林楠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乳酸脱氢酶预后累积生存率
应用MALDI-TOF-MS法筛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潜在标记物被引量:1
2012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肿瘤特异性蛋白,寻找新的肿瘤蛋白分子标志物。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及联网检索数据库,鉴定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并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相关蛋白。结果表明,获得了4个表达上调的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其中2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二者在儿童ALL细胞内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有望成为儿童ALL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王叨吕艳琦刘玉峰苏淑芳李白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
自噬基因Atg3和Atg5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通过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自噬相关基因Atg3和Atg5的表达,探讨细胞自噬在儿童AL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血液病区确诊AL患儿骨髓标本74例,分为初治组37例,缓解组28例,难治复发组9例;对照组选取非肿瘤性疾病患儿骨髓标本28例.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BMMNC,采用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反转录(RT)-PCR检测自噬基因Atg3 mRNA和Atg5 mRNA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初治组、难治复发组细胞自噬现象较多见,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组、难治复发组的自噬率分别为(17.07±2.31)%、(15.37±1.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9、20.96,P均<0.01);缓解组自噬率为(3.48±1.9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4,P>0.05);难治复发组高于缓解组(t =16.61,P<0.05).Atg3 mRNA和Atg5 mRNA在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难治复发组亦均高于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592、106.160,P均<0.008);缓解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8).结论 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BMMNC的自噬活性增强,自噬相关基因Atg3 mRNA、Atg5 mRNA的表达均上调,揭示Atg3、Atg5基因激活诱导的自噬活性增强可能与儿童AL的发生、发展和耐药机制有关.
王叨敖苗刘玉峰李白苏淑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自噬相关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儿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