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佾
- 作品数:29 被引量:100H指数:7
-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诊断被引量:7
- 2013年
-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局限于主动脉壁的出血,与主动脉夹层(AD)、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本文主要对IMH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杨呈伟李炯佾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壁内血肿病理学
- 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吴文辉杨呈伟刘光锐李铁铮蒲俊舟李炯佾徐仲英黄连军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心脏外科手术随访
-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194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94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对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和体会进行总结。结果:192例检查成功,成功率99.0%;2例因检查中患者头颈部活动造成CT减影后处理无法进行。结论: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为临床提供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精心的护理配合是取得检查成功,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 曹文娟李炯佾赵玉红王青刘秀英王芳杨呈伟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护理
- 心包内支气管囊肿一例
- 2015年
-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因反复发热伴心慌、憋气10d入院,入院时即出现胸闷、憋气、精神差,伴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静脉泵入症状缓解不明显。胸部CT提示心包囊性占位(图1~3),考虑囊肿可能性大。
- 孙伟李炯佾杨呈伟张浩张维明曹文娟徐依强
- 关键词:支气管源性囊肿
-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滑膜肉瘤(primary renal synovial sarcoma,PRSS)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RSS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文献探讨PRSS及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征象与临床和病理表现间的关系。结果 CT像上呈不均匀强化的囊实性肿物,大小约10.7 cm×12.3 cm×15.5 cm,肿块外缘可见出血;腰大肌受累;腹膜后未见淋巴结,双肺未发现转移病灶。超声探及右肾回声不均包块,边界略清,内中强回声和多发囊性回声区,多分隔,肿瘤内"星点"状血流信号。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Vimentin)、CD99、癌基因(Bcl-2)阳性,细胞角蛋白(CK)阴性。术后随访出现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术8个月后死亡。结论 PRS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SYT-SSX融合基因检测。CT在诊断肿瘤良恶性、肿瘤分期和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 李炯佾杨呈伟崔久法王林彭国辉李秉诚孙伟张维明张浩曹文娟
-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学
- 双髋关节正位摄片用双足固定架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双髋关节正位片是目前诊断髋关节外伤、炎性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应用频率较高。临床工作中,髋关节投照位置是由技师凭个人经验摆放,受检者自己控制、保持技师所摆放的体位。
- 李炯佾王其军付强张玉林刘红光
- 关键词:双髋关节固定架股骨头缺血坏死双足髋关节外伤炎性病变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和随访主动脉壁内血肿及伴发病变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进行连续性定期随访。结果37例IMH中,StanfordA型12例(12/37,32.43%),StanfordB型25例(25/37,67.57%);保守治疗21例,介入治疗10例,外科治疗6例。首次CT扫描IMH最大厚度6~27mm,平均(12.3±4.9)mm,1MH处主动脉最宽外径32~73mm,平均(40.7±7.6)mm。结论MSCTA能够反映IMH及伴发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可作为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 杨呈伟李炯佾苏华伟冯卫华胡海波吴文辉金敬琳
- 关键词:主动脉血肿随访研究
-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密度、体积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结果 195例患者390处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纳入分析。MSCTA:正常血管71处(18.21%);CAWT增厚87处(22.31%);斑块232处(59.49%),其中稳定斑块140处(35.90%),易损斑块92处(23.59%)(包括溃疡型斑块5处)。CDFI:正常血管80处(20.51%);IMT增厚86处(22.05%);斑块224处(57.44%),其中稳定斑块136处(34.87%),易损斑块88处(22.56%)(包括溃疡型斑块4处)。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的一致性为72.60%(Kappa=0.63,P<0.05)。结论 MSCTA与CDFI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应作为首选检查,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者应常规接受MSCTA检查。
- 李炯佾杨呈伟冯沁吴文辉闫朝武徐伟张浩宋会军曹文娟杨晶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
- 髋关节标准正位X线摄片及CT扫描辅助系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应用自主研发的"新型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固定系统"(简称固定架)[1],对接受髋关节X线摄片和(或)CT检查的患者进行辅助体位固定,以获得更标准的检查体位,为影像学诊断和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详实的影像信息。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使用固定架进行检查的患者102例。
- 傅强王其军李炯佾杨呈伟刘红光
- 关键词:X线摄片髋关节CT扫描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诊断体位固定
- Ⅲ型右位主动脉弓并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一例
- 2013年
- 病例资料患者,女,10岁。小生后发现心脏杂音,易感冒,轻度发绀.哭闹后加重。体检:发育羞,心率125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州可闯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亢进。心电图:右心审肥厚,心房扩大。胸片示两肺血多,
- 张浩李炯佾吴文辉杨呈伟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