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3篇腔内
  • 3篇主动脉
  • 3篇夹层
  • 2篇修复术
  • 2篇术后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动脉壁
  • 1篇动脉弓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形成
  • 1篇动脉破裂
  • 1篇动脉重塑
  • 1篇形态学
  • 1篇胸主动脉
  • 1篇修复术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李栋林
  • 6篇张鸿坤
  • 3篇田路
  • 3篇李鸣
  • 2篇王晓辉
  • 2篇金炜
  • 2篇陈旭东
  • 1篇商弢
  • 1篇吴子衡
  • 1篇周建国

传媒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腹主动脉损伤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男,33岁,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出现腹部脐周疼痛明显,向腰背部放射,CT平扫发现后腹膜肿块,于2009年11月19日转入我院。查体:
陈旭东王晓辉李鸣金炜李栋林张鸿坤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假性动脉瘤形成术后并发脐周疼痛CT平扫
腔内介入技术在下肢血管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血管损伤是创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下肢血管损伤通常有比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运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穿透性、钝性和医源性血管损伤代表了现代创伤医学的划时代进步。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通过腔内介入技术处理的68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诊疗经验,探讨腔内介入技术在血管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指征和临床效果。
李春盂张鸿坤何杨燕王晓辉田路李栋林
关键词:下肢血管损伤介入技术应用指征腔内医源性血管损伤创伤医学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isolateddissectionofthe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IDSMA)的临床特点及腔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8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32-78岁,平均(55±8)岁。临床症状腹痛45例,3例无症状患者行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经CTA确诊。结果45例有症状患者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ruesentericartery.SMA)切开取栓、坏死肠管切除术,其余均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2例因导丝无法进入真腔而介入失败而转保守治疗,其余42例均成功行血管腔内成形治疗。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7±4)个月。42例成功介入腔内治疗后CTA复查显示42例真腔通畅。介入失败转保守治疗的2例患者在随访中有反复腹痛,消化功能不全的表现。结论介入腔内治疗对于SIDSMA是安全有效的。
周建国李栋林何杨燕张鸿坤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形术夹层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续胸背部不适。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入选为腔内治疗组(13例),其余患者归入药物治疗组(16例)。腔内治疗组采用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组只接受降压、止痛等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本组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9个月,平均(19±16)个月,药物治疗组16例患者3例病情进展为夹层予支架治疗,2例突发主动脉破裂而死亡,疾病恶化率为31.25%,死亡率为12.5%;腔内支架治疗组1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夹层复发、支架移位及其他并发症。总共置入覆膜支架16个。结论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疾病恶化率高,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栋林张鸿坤金炜陈旭东田路李鸣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主动脉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与夹层形态学理论建立被引量:10
2015年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内膜破裂,动脉血流进入主动脉壁内将其分为真腔、假腔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凶险,死亡率菏[1-2]。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其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3]。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出现相关并发症时采取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兴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逐渐被应用到主动脉夹层治疗中来。该技术创伤小,成功率高,具有封闭夹层破口、防止主动脉破裂、降低并发症等作用[4]。
李栋林张鸿坤李鸣
关键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重塑修复术后形态学主动脉破裂AORTIC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应用原位开窗保留弓上分支动脉技术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使用原位开窗保留弓上分支动脉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从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原位开窗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弓部假动脉瘤3例,主动脉夹层12例。结果:病人均成功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3支目标血管中21支成功开窗(91.3%)。3例病人同时进行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三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550.0±155.6)min。2例行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双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405.0±275.8)min。10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单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175.0±43.5)min。术中发生穿刺侧髂外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3±4.3)(8~26)d。平均随访(3.1±2.0)(1~7)个月。随访病人均无不适症状。13例病人(86.7%)复查CTA,均未发现夹层进展。开窗支架通畅在位,无内漏及其他支架并发症发生。结论:原位开窗技术有效扩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适应证,安全可行,有微创优势。
向一郎吴子衡李栋林田路何杨燕商弢张鸿坤
关键词: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