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翅

作品数:31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新生儿
  • 7篇血管
  • 6篇细胞
  • 6篇内皮
  • 6篇结肠
  • 5篇血管瘤
  • 5篇血管内皮
  • 5篇血管内皮抑素
  • 5篇抑素
  • 5篇人血管
  • 5篇人血管内皮
  • 5篇重组人血管内...
  • 5篇小肠
  • 5篇内皮抑素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4篇新生儿坏死性...
  • 4篇手术
  • 4篇手术治疗
  • 4篇综合征

机构

  • 26篇深圳市儿童医...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1篇张翅
  • 17篇毛建雄
  • 13篇肖东
  • 7篇李苏伊
  • 7篇金先庆
  • 4篇童蕾
  • 4篇童丹
  • 4篇罗燕
  • 4篇王智勇
  • 3篇梁睿
  • 3篇郭振华
  • 3篇任锋
  • 3篇裴洪岗
  • 2篇周德凯
  • 2篇李晓庆
  • 2篇储冬冬
  • 2篇朱进
  • 2篇赵珍珍
  • 2篇王斌
  • 2篇丁雄辉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短肠综合征患儿的术后营养支持护理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患儿合理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1.基本病情患儿女性,57小时,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行部分回肠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仅剩余小肠65厘米.2.营养支持患儿术后禁食给予氨基酸、...
王莉魏菊荣邹瑜张翅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敷贴治疗浅表血管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瘤体表面涂擦对鼠浅表血管瘤模型的疗效,并与YH-16瘤内注射治疗及临床常用药物平阳霉素(PYM)、曲安舒松涂擦和注射治疗相比较,为下一步YH-16敷贴治疗浅表血管瘤提供实验依据。方...
丁雄辉金先庆张翅梁睿赵利华郭振华孙艳辉张艳
关键词:浅表血管瘤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瘤内注射敷贴治疗
文献传递
腹腔镜带线直针单隧道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7例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带线直针单隧道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脐下脐上分别切5 mm及3 mm切口,建立气腹后置入5 mm及3 mm trocar,在疝囊颈投影的皮肤位置切1 mm切口,自该切口刺入带线疝针,疝针在腹膜外沿疝囊颈后方走行,疝针通过精索血管后针尖即可穿过腹膜进入腹腔,用腹腔镜钳将疝针上的线牵拉进入腹腔足够长。将疝针沿原隧道缓慢退出,至退到腹膜外原进针垂直位置后将疝针沿疝囊颈的外侧走行,于疝囊颈后方出线处出针,将腹腔内留的线穿过疝针上方的线与疝针之间的间隙,腹腔外轻拉疝针与缝线,将腹腔内的线带出,并剪断,并分别打结,完成疝囊单隧道双线高位结扎。结果 427例中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218例,占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51.2%。单侧手术平均时间约8.5分钟,术后脐部少量渗血5例,无阴囊、腹股沟血肿等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1天,术后312例随访3月~24月,无复发病例,未出现线结反应,术后内环处未扪及线结。结论腹腔镜带线直针疝囊单隧道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满意。
毛建雄肖东徐皓中崔雄俭张翅储冬冬王秀良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瘤内注射对鼠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于临床上常用药物平阳霉素、曲安舒松相比较。方法(1)将32只雌性裸鼠随机分成五组:YH-16治疗组,PYM治疗组,曲安缩松治疗组,...
张翅金先庆周德凯李晓庆朱进赵珍珍梁睿郭振华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瘤内注射巨核细胞综合征
文献传递
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08例临床分析与体会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20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的特。方法回顾近12年我院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例,统计208例患儿的胎龄、体重、发病日龄等一般情况,并根据术中探查情况统计肠坏死部位及术式,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8例手术患儿中,早产儿占64.9%,低出生体重儿占66.3%。出现肠坏死194例(93.3%);未发生肠坏死14例(6.7%)。坏死肠管主要分布于回盲部周围,其中位于回肠及末端98例(47.1%);升结肠18例(8.7%);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或升结肠17例(8.2%);术式选择上,肠造瘘146例(70.2%),肠吻合43例(20.7%),肠腔减压19例(9.1%),腹腔引流168例(80.8%)。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肠坏死部位以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近端最常见。坏死肠管切除及肠造瘘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对于一般状态良好、坏死肠管局限、腹腔感染轻度的患儿则可行坏死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
毛建雄肖东罗燕张翅陈刚王智勇任峰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坏死手术肠造瘘
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相比于传统手术方式的优势。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疝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2±0.4)cm、(30.4±5.9)min、(4.0±1.4)d,对照组分别为(2.3±0.3)cm、(48.7±8.7)min、(7.6±1.2)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1、2.787、2.687,P=0.021、0.043、0.0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3/50)和26.0%(13/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31)。术后一年随访,疝复发率分别为0(0/50)和12.00%(6/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14)。结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术不仅创伤小,简单快捷,而且术后复发率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张翅毛建雄王智勇肖东游超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腹腔镜单孔
新生儿胃穿孔发病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对新生儿胃穿孔的发病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我院诊治的35例新生儿胃穿孔手术病例,着重从年龄、出生体重、性别、合并畸形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类似文献报道探讨新生儿胃穿孔发病机制。结果 13年中收治35例患儿,平均年龄为4.37天,其中男性为30例,占总数的85.7%,女性5例。早产儿13例,占总例数37.1%,低体重儿13例,占总例数37.1%,平均体重2.68kg。合并各类消化道先天畸形15例,其中肠旋转不良12例。结论新生儿胃穿孔性别差异明显,早产和低体重儿多见,合并消化道畸形较多,以肠旋转不良为主,先天性因素可能是可能导致胃穿孔的主要因素,激素异常和胃穿孔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裴洪岗毛建雄张翅王斌麻晓鹏李苏伊
关键词:新生儿胃穿孔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新生儿胃穿孔伴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总结新生儿胃穿孔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我院诊治的12例新生儿胃穿孑L合并肠旋转不良病例,着重将年龄、出生体重、性别、早产、首发症状、穿孔部位、病死率与23例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胃穿孔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组(NGPM)平均年龄、平均体重、穿孔发生于胃大弯的比例、病死率、首发症状为呕吐比例分别为(4.92±1.08)d、(3.04±0.70)kg、83.3%、50.0%、58.3%,高于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组(NGP)的(4.09±1.73)d、(2.49±0.74)kg、47.80/oo、26.1%、17.4%;NGPM组早产儿比例、性别为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6.7%、75%,低于NGP组的47.8%、91.3Vo。除首发症状和平均体重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可能为十二指肠梗阻的一个继发病症,相对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患儿,它有部分特有的临床特征。远端消化道梗阻可以导致新生儿胃穿孔,术中探查整个消化道非常必要。
裴洪岗毛建雄张翅李苏伊
关键词:肠扭转急腹症婴儿
血管瘤模型的研究现状
2007年
张翅金先庆
关键词:血管瘤
线型吻合器Duhamel治疗长段及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症10例
2016年
回顾分析2013年7月~2015年5月10例长段型及全结肠型HD资料。在开腹或腹腔镜辅助下,切除造瘘口远端肠管,保留直肠约6~12cm,吻合器经肛门将小肠或结肠前壁及直肠后壁侧侧吻合。统计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排便情况。结果 5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5例开腹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线型吻合器改良Duhamel治疗长段型及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症安全有效。
任锋李苏伊肖东毛建雄张翅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症DUHAMEL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