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昀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突变
  • 4篇基因
  • 2篇粘多糖
  • 2篇粘多糖贮积症
  • 2篇综合征
  • 2篇家系
  • 2篇HUNTER...
  • 1篇遗传学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真核表达系统
  • 1篇溶酶
  • 1篇溶酶体
  • 1篇软骨
  • 1篇软骨发育
  • 1篇软骨发育不全
  • 1篇糖原
  • 1篇糖原贮积症
  • 1篇糖苷酶
  • 1篇体外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吴晓昀
  • 5篇郭奕斌
  • 3篇唐佳
  • 2篇潘敬新
  • 2篇艾阳
  • 1篇赵燕
  • 1篇张杰
  • 1篇李荣
  • 1篇郭东炜

传媒

  • 2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α-甘露糖苷贮积症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在临床诊断与防治方面的意义
2013年
MAN2B1基因突变导致α-甘露糖苷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是引起α-甘露糖苷贮积症的根本内因。对MAN2B1基因、LAMAN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诊防治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都取得了诸多新进展。本文重点围绕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吴晓昀张杰郭奕斌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IDS基因新突变体外真核表达系统的建立
目的 对一疑似MPSⅡ型家系行IDS基因突变分析,以阐明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对所发现的新突变,通过建立体外真核表达系统,以探讨其转录和表达的情况,从而在功能学方面对其致病性进行深入鉴定.方法 首先采用尿GAGs定性...
吴晓昀郭奕斌艾阳蒋玮莹黄永兰赵小媛李荣
关键词:真核表达系统
文献传递
20多种遗传性骨病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及高危胚胎的产前或植入前基因诊断
目的:对近些年接诊的、来自国内20多个省份以及港澳地区的疑似Hurler综合征(MPS IH)、Hunter综合征(MPSⅡ)、SanfilippoⅢB综合征(MPSⅢB)、Morquio A综合征(MPS IVA)、M...
郭奕斌潘敬新郭东炜李荣艾阳唐佳吴晓昀赵燕蒋玮莹杜敏联方群沈晓婷王淑静郭源平尹爱华钟燕芳方子水
关键词:HUNTER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假性软骨发育不全FGFR3基因DHPLC
文献传递
中国南方三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病因学研究
2023年
【目的】揭示中国南方3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阐明患者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今后的产前或植入前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在临床初诊和系谱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尿糖胺聚糖定性检测,然后抽取患儿及其亲属的抗凝血,提取DNA并通过PCR、Sanger测序对ID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发现的新变异采用RT-PCR和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致病性鉴定。【结果】3个家系的患者尿检结果均为强阳性(++)。家系1~3先证者为男性,IDS基因均发生半合子突变且突变均来自其母,突变位点分别为:c.615_622delCATACAGT,c.847_848delGT和IVS7 ds+1 G>A。跨物种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IDS基因突变部位所在的氨基酸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与正常蛋白相比,突变蛋白的高级结构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根据ACMG标准,3个家系的变异均为致病性突变。【结论】先证者所患疾病为Hunter综合征,IDS基因的c.615_622del(p.Ile206Valfs*18)、c.847_848del(p.Val283Alafs*57)和IVS7 ds+1 G>A(p.G336Dfs*12)均是新的致病性突变,它们是引起患儿发病的内在原因。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IDS基因的突变谱。
郑诗瑶唐佳艾阳艾阳吴晓昀黄颖郭奕斌
关键词:HUNTER综合征
IDS基因剪切位点新突变的cDNA克隆鉴定
目的 对曾做过骨髓移植、疑似MPSⅡ型的患儿及其父、母、姐进行IDS基因突变分析,对所发现的新剪切位点突变进行cDNA克隆测序等诸多鉴定,以揭示其突变性质和患儿发病内在原因,为今后的产前基因诊断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方法 ...
吴晓昀唐佳郭奕斌
文献传递
糖原贮积症Ⅲa型一家系的AGL基因分析及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揭示一疑似糖原贮积症(GSD)Ⅲ型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并对其致病的AGL基因的新突变做致病性鉴定.方法 先证者于2012年初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诊断为疑似GSD患者,并转诊至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首先对先证者的AGL基因的所有编码区及各编码区与内含子交界部位的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在检出突变后,再对其父母的相应位点进行检测并确认患儿突变的来源.对所发现的杂合新突变再通过克隆测序予以确证,并对新突变的致病性进行一系列鉴定,包括对100名健康对照(近2年来人群中随机取样获得)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筛检以统计突变的频率;在11个跨物种间对突变所在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进行分析;比对并分析突变蛋白和正常蛋白的高级结构的差异程度.结果 先证者为“c.100C> T(p.R34X)”无义突变和“c.1176_1178 del TCA(p.392delHis)”缺失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其中,p.R34X国外已报道为致病性突变,而c.1176_1178 del TCA为新发现的缺失突变.其父为p.R34X无义突变的携带者;其母为c.1176_1178 del TCA缺失突变的携带者.dbSNP数据库、HGMD数据库及近几年最新文献的检索确认c.1176_1178 delTCA为一新突变,并排除多态性变异的可能.11个跨物种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所在氨基酸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突变蛋白和正常蛋白预测的高级结构的比对结果显示:此缺失突变造成了AGL蛋白空间立体构象的显著改变.结论 所发现的c.1176_1178 del TCA(p.392delHis)缺失突变是一新的致病性突变,它和“c.100C> T(p.R34X)”无义突变是先证者患GSDⅢa病的根本原因,这两种突变分别是由母亲和父亲各遗传一个而来.
吴晓昀潘敬新郭奕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