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芳
- 作品数:22 被引量:96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桡骨头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 2009年
- 目的总结不同骨折类型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分析不同因素对桡骨头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2002年8月~2008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手术方法包括克氏针内固定、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以及桡骨头切除术。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个月-6年,平均随访2年零4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优良35例,优良率为76.1%,Mason型骨折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MasonⅢ、Ⅳ型骨折,微型螺钉及钢板固定组、2周内手术组的患者优良率也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手术治疗有移位的桡骨头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功能恢复受骨折分型、内固定方式以及手术时机的影响。
- 齐勇李贵涛徐汪洋刘燕芳余俊喜陈为坚
- 关键词: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可能的预防和术后处理。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资料完整的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998例,回顾分析术后随访3mo后视力<0.3的原因。结果:术后3mo随访视力<0.3的患者有130眼,发生率为13.0%。结论: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出现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眼部原有的疾病,常见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所致的视神经损伤。
- 古爱平吴艺钟艳芳龙佩仪刘燕芳陈静君
- 关键词:白内障低视力
- 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分析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2007-01/2010-12对87例87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白内障的病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mo,分析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mo,87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78眼(90%)视力≥0.3;术后眼压均较术前下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15眼,17%)、虹膜反应(11眼,13%)、前房出血(5眼,6%)、后囊膜混浊(10眼,11%)。结论: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的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显著提高视力,保持滤过泡和眼压的稳定,恢复眼前节的组织结构。
- 吴艺古爱平龙佩仪钟艳芳刘燕芳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
-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索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3例初次行TH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Harris评分、WOMAC评分量表评分,观察两组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WOMA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DAA入路比PLA入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轻,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快速康复护理的疗效显著。
- 刘燕芳齐勇许长鹏卢芳连尹琼姣
-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外侧入路
-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23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23例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除2例因并发严重心衰,中途退出治疗外,其余21例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在3-12周,平均5.6周。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液循环,严格执行医嘱实施搬移及针眼护理,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能保证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治疗效果。
- 卢芳连齐勇彭湛贤尹琼姣刘燕芳
-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对2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前路减压手术,针对手术特点,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无一例术后致瘫,术后随访1~2年,植骨块愈合良好,感觉、肌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自觉症状减轻,结论: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应着重加强术前的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后病情观察和呼吸道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刘燕芳齐勇彭湛贤尹琼姣
-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0例18眼,平均年龄(23.83±2.5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14眼矫正视力≥0.8,2眼矫正视力≥0.6,1眼矫正视力0.4,1眼矫正视力0.3。18眼均行ICL植入,术前2周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在术中12点位置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前检查视力、角膜、前房、眼压等。结果术后17眼(94.44%)裸眼远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d12眼(66.67%)裸眼视力≥1.0,5眼(27.77%)裸眼视力0.5~0.8,1眼(5.56%)裸眼视力0.4;术后随访6个月,14眼裸眼视力≥1.0,3眼裸眼视力0.8,1眼裸眼视力0.6。术后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检查及前房深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ICL植入术矫正效果好,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的屈光范围较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但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 古爱平吴艺黄文勇刘燕芳龙佩仪
- 关键词:ICL高度近视屈光手术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01例(107眼),其中48例(51眼)进行白内障和青光眼的联合手术,称为联合组;53例(56眼)分期进行青光眼和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称为分期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变化、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和中央角膜的内皮细胞计数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均下降显著,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得到改善明显,手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膜内皮的受损率、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内皮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术后3月,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16眼),高于分期组的17.9%(10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5);不同并发症患者均对症治疗。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期进行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提升患者视力,降低眼压,但分期手术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几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 古爱平吴艺刘燕芳龙佩仪
- 关键词:分期手术联合手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 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认知情况的调查被引量:2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及认知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对78名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分别连续观察3h,记录洗手有关情况,并进行洗手知识的问卷调查,及对医生和护士进行比较。结果医护人员的各种洗手率均不足50%,洗手依从性比较差;医护人员洗手情况不佳,做法正确的比例均不高;医护人员对洗手的概念和手部皮肤常用消毒剂基本了解,但对于手清洁、消毒指征、手采样及手部卫生标准还认识不足,医护人员的洗手知识还有待加强;医生洗手依从性、正确洗手的比例及某些洗手知识不如护士,说明医生对洗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论医护人员洗手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与自身重视不够有关,而且与相应的管理不严格有关,应强化洗手意识,认识洗手的重要性,坚持正确洗手,从而避免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发生。
- 彭湛贤李晓燕刘燕芳温娥娣欧金珍
- 关键词: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 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究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同期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象。在术前、术后6周、3月及其6月分别进行一次fMRI脑功能成像并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 scores)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对照组对象同期行脑fMRI功能成像。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脑fMRI功能成像、JOA 评分和术后恢复(步长,动作完成时间)。结果:对照组健康对象在完成指定动作时,在对侧脑部主要运动区都有局部有限的皮质激活区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MRI图像表明激活的皮质映射区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所扩大。脊髓减压术后皮质激活映射区有所缩小并接近健康组激活区域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枕叶、额叶及其边缘系统是观察组患者ReHo显著降低的脑区;小脑及其边缘叶是观察组ReHo显著升高的脑区。JOA评分和术后恢复观察组患者明显(P <0.05)。结论:fMRI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皮质投射区变化的有效评定方法,通过此FMRI的评估可以有效的进行患者术后评估和术后恢复指导。
- 齐勇刘燕芳林冠文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磁共振成像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