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才武

作品数:210 被引量:2,405H指数:2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8篇文化科学
  • 24篇经济管理
  • 14篇艺术
  • 13篇历史地理
  • 10篇政治法律
  • 3篇社会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6篇文化
  • 32篇文化体制
  • 28篇公共
  • 25篇文化产业
  • 23篇文化体制改革
  • 18篇公共文化
  • 17篇文化服务
  • 14篇旅游
  • 14篇公共文化服务
  • 13篇文化公园
  • 13篇公园
  • 11篇文化建设
  • 11篇国文
  • 11篇长江
  • 11篇城市
  • 10篇中国文化
  • 10篇图书
  • 10篇文化管理
  • 10篇文化行业
  • 10篇长江文化

机构

  • 188篇武汉大学
  • 27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东北财经大学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多伦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国家图书馆
  • 1篇湖北省财政厅

作者

  • 207篇傅才武
  • 17篇陈庚
  • 11篇耿达
  • 5篇李越
  • 4篇曹余阳
  • 3篇蔡武进
  • 2篇赵苏皖
  • 2篇邹荣
  • 2篇纪东东
  • 2篇田扬戈
  • 2篇姜文斌
  • 2篇王少华
  • 2篇孔宪明
  • 2篇何璇
  • 2篇王文德
  • 2篇潘炜
  • 2篇刘倩
  • 2篇李国东
  • 2篇陈樱
  • 1篇杨婷

传媒

  • 16篇江汉论坛
  • 15篇福建论坛(人...
  • 1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2篇学习与实践
  • 12篇艺术百家
  • 9篇山东大学学报...
  • 9篇江汉大学学报...
  • 9篇中国文化产业...
  • 9篇文化软实力研...
  • 6篇武汉大学学报...
  • 6篇高等学校文科...
  • 5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人民论坛
  • 4篇决策与信息
  • 4篇湖北大学学报...
  • 4篇深圳大学学报...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新华文摘
  • 3篇中国软科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5
  • 18篇2024
  • 14篇2023
  • 15篇2022
  • 13篇2021
  • 15篇2020
  • 8篇2019
  • 13篇2018
  • 15篇2017
  • 16篇2016
  • 11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2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十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三角法则”——基于湖南广电集团的经验考察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文化行业如何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机遇,形成新一轮改革动力,以彰显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价值,成为重要理论课题。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和对技术创新的敏感,使湖南广电集团取得了领先于同行的改革成效,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入考察40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发现,推动文化体制持续演进的动力机制来源于技术结构、集体意志和偶然性机遇协同的“三角法则”。进入21世纪20年代,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技术结构推动力已经具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体现了深化改革的明确国家意志,但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远比前一阶段要复杂得多,“三角法则”中作为偶然性机遇的企业家精神和央地协同结构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目标,需要以文化企业为平台,强化央地政策协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形成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傅才武王异凡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广播电视湖南广电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绩效困境与因应策略被引量:1
2024年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绩效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比近二十年的绩效变化,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差异与财政投入政策并不匹配。对公共图书馆行业结构性矛盾的量化研究发现,在文化事业单位(与行业行政体系连接)向独立法人单位(与市场和社群体系连接)转轨、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字服务方式转轨“双重转型”的作用下,公共图书馆存在普遍性的“绩效困境”,以财政投入带动行业发展的传统治理模式正在逐渐失去效率。财政拨款带动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效果并不稳定;市级公共图书馆活力不足;县级公共图书馆对资源的需求仍旧突出。必须转变单一财政投入模式,推动财政文化管理方式改革,以公众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重建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公共文化领域多元治理。
岳楠傅才武
关键词:结构性矛盾
艺术表演行业的反市场形态及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中国艺术表演行业是一个兼有经营性和事业性、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行业。经营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事业性意味着它的生存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艺术表演行业同时存在适应市场体制和逆市场体制两种倾向。
傅才武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被引量:14
2021年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余冬林傅才武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模型被引量:1
2010年
由于区域和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本文拟对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主要保护与开发模式作一系统梳理,并对不同模式的内涵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思路。
傅才武陈庚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国家文化体制的历史来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1927-1949)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即高度重视对社会的文化动员,重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从1927年开始,面对苏区、解放区和国统区两种政权性质、两种势力范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工作策略:在苏区和解放区,实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策略;在国统区,实行文化领导权的渗透策略。到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体制逐步成型,并在1949年后随着"以党建国"向"以党治国"转型的历史性进程自然过渡为国家文化体制。这种意识形态领导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系统相结合、具有战时文化动员功能的文化体制成为当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起点。
傅才武陈庚
关键词:文化体制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
旅游场域中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被引量:36
2022年
传统村落是基于地缘、血缘、业缘发展起来的地域性乡村社会共同体,乡村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的变迁过程中起到了贮存集体记忆、促进民族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依托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生态—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生产理论架构,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宏村为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在旅游的驱动下,政府、企业、游客和原住民等多元力量相互博弈,形成了“资本增值—权力主导—阶层抵制”的乡村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面临着解体与重构。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带动了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扭转了传统村落的衰落局面,但也导致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生产陷入了异化困境,出现了生态文化空间破碎化、社会文化空间脱域化和精神文化空间无序化等问题。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异化问题,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价值回归,需要优化景观空间,实现人地和谐;畅通治理路径,保证权力正义性;回归村民日常生活实践,共筑文化共同体。
傅才武李俊辰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村落文化空间
创新我国文化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及政策研究
2016年
一、我国文化领域事权的内涵与范围文化领域的国家事权应该主要包括:文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三大领域。
傅才武宋文玉
关键词:文化领域事权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民国时期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与断裂
2016年
民国时期在文化体制建设上,民国政府一方面继承晚清关于文化管理的系统,另一方面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管理制度.这种新旧杂陈就是其体制转型的基本特点。随着民国中期国内政治激烈对抗和国际上日本侵华,中国文化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大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从民初开始的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反而折向了文化专制的故道,导致了“转型断裂”。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席卷下,知识阶层“集体失语”,社会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民国时期文化审查制度的设立和强化过程.也是人们观察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断裂的一个窗口。
傅才武耿达
关键词:文化管理体制民国时期社会大环境西方资本主义中国文化
武汉高知群体图书消费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6年
现代高校高知群体是图书出版市场上的消费主体,这一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图书消费市场上除教材教辅以外的一般图书的消费主体。但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甚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调查更是少见。武汉市作为全国高校密集区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对武汉高知群体进行一般图书消费情况调查,对于厘清管理层和学界对一般性图书消费的模糊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傅才武李国东
关键词:文化管理图书消费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