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 作品数:23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金华市科技计划项目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起混合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故的调查
- 2024年
- 2019年4月金华市某地发生一起窒息性气体中毒事故,经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职业卫生检测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由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窒息性气体引起的中毒事故,现报告如下。1事件经过2019年4月某日7时,金华市某食品厂萝卜腌制车间内,工人甲在萝卜腌制池内进行捞萝卜作业,作业1 h后,出现抽搐、晕厥等症状。在池边及相邻车间作业的6名工人发现后,先后进入池中救人,工人甲被救出经现场施救后恢复意识。参与施救的6名工人中有5人在施救过程中出现晕厥,倒在池中,后经专业救援人员救出送医抢救。
- 王祚懿陈强
- 关键词:现场卫生学调查窒息性气体中毒事故晕厥混合性职业卫生检测
- 基于GIS的金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地理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金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地理分布特征,为防制碘缺乏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8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应用Arc GIS 10.2软件建立空间数据库分析和绘制分布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金华市9个县(市、区)154个乡(镇、街道)的542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均小于10.00μg/L,为外环境碘缺乏地区;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相对高值和较高值主要分布在金华市中部的盆地区域;相对低值和较低值主要分布在金华市低山丘陵区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饮用水碘分布存在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值为0.052780 Z=6.576245,P<0.05)。金华市水碘空间分布形成相对高、中、低值的3个聚集区域。结论金华市仍属于外环境碘缺乏地区,水碘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需要坚持长期补碘的防控措施。
- 余新图陈强李文龙
- 关键词:地理分布防控措施
- 金华市城区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了解金华市城区PM2.5的质量浓度和主要污染特征。方法在金华市城区设置1个PM2.5采样点,2016年连续监测每月10日-16日PM2.5质量浓度,并对16种多环芳烃、12种有害元素和4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PM2.5日均浓度为50.6μg/m^3,超标率为16.67%,最高超标倍数为1.55倍;16种多环芳烃总和平均含量为8.57 ng/m^3,含量最高为苯并[b]荧蒽(2.56 ng/m^3);12种有害元素总和平均含量为151 ng/m^3,含量最高的为Al(44.5 ng/m^3),最低为Be(0.065 ng/m^3);4种离子总和平均含量为23.3μg/m^3,含量最高的为SO_4^(2-)(9.12μg/m^3),最低为Cl-(1.04μg/m^3);不同季节PM2.5质量浓度以及多环芳烃、有害元素和无机水溶性离子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6年金华市城区PM2.5污染水平较低,PM2.5质量浓度及其多环芳烃、有害元素和无机水溶性离子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冬季较高,夏季最低。
- 何晓庆盛微王祚懿陈强盛建荣罗进斌
- 关键词:PM2.5多环芳烃
- 金华市中小型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比较金华市中、小型规模企业的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现况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市100家中、小型规模企业,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卫生现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了58家中型企业和42家小型企业。2种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的超标率,防护用品的提供率,职业卫生的建档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97、0.26、2.37、0.70、1.18,P>0.05)。粉尘超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7,P<0.05)。2种规模企业岗前、在岗、离岗职业健康检查的受检率,异常复查率,告知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0.39、1.50、3.14、0.66、0.20、2.14,P>0.05)。2种规模企业职业卫生培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8,P<0.05)。中型企业的合同签订率和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分别为98.28%和79.31%,小型企业的合同签订率和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分别为88.10%和69.05%。中型企业的流动工人医疗保险投保率和工伤投保率分别为63.79%和86.21%,小型企业分别为33.33%和73.81%。结论该市中、小型企业中,流动工人职业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小型企业是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重点。
- 何晓庆陈强裘淑华罗进斌
- 关键词:职业卫生
- 一起电镀槽清理发生的急性铬中毒事故的调查
- 2024年
- [背景]电镀工艺被广泛运用于机械制造行业,电镀作业可接触到铬、锌、氰化物、硫酸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随着防护条件的不断改善,职业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较少关注电镀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目的]通过调查一起某五金加工厂电镀槽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急性铬中毒事故,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方法]详细询问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病人血样本进行检测;对中毒事故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结果]作业场所铬及其化合物峰接触浓度(CPE)及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TWA)分别为0.49、0.31 mg·m^(-3)。辅助检查:血铬4175.85μg·L^(-1),血清肌酐1370.2μmol·L^(-1),尿素42.28 mmol·L^(-1),尿渗透压248 mosm·L^(-1)。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肾病(铬及其化合物)、职业性化学性皮肤中度灼伤(铬酸、硫酸)。患者经右下肢扩创植皮术、血透、对症支持等治疗,病情稳定,逐步好转出院。[结论]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未依法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和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未按要求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并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是导致本次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教育,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落实各项职业病预防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 罗进斌陈强李韬李文龙朱斌斌王方俊
- 关键词:急性中毒
- 应用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3家医药化工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应用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3家化工制药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评价该模型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应用的适用性。[方法]选择化工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用该模型对重点岗位进行风险评估。计算非致癌效应风险值和致癌风险值,判定化学物所致职业健康风险水平。[结果]2家化工企业危害因素的非癌症危害商数(HQ值)为0.23~18.49,其中干渣装车岗位吸入硫化氢和磷化氢的HQ<1,发生相应的非癌症健康风险的概率较低;其他岗位吸入危害因素的HQ>1,发生相应的非癌症健康风险的概率较高。制药企业中存在盐酸的解析岗位和酸碱配置岗位鼻黏膜喉支气管增生的HQ分别为5.274和9.041,存在较高的非癌症健康风险。化工企业吸入四氯乙烯的癌症风险值(Risk值)为5.33×10^(-7),该岗位发生癌症的健康风险较低,吸入三氯甲烷的Risk值为1.02×10^(-3),该岗位发生癌症的健康风险较高。无法得到相应岗位工人吸入粉尘、二氧化硫、氟化氢、丙酮、氢氧化钠和接触噪声的职业健康风险结果。[结论]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在化工制药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评估结果可以为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管理为提供科学依据。
- 何晓庆王祚懿陈强盛建荣张美辩
- 关键词:癌症风险
- 一起废旧化工塑料桶处置过程中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的报告被引量:4
- 2019年
- 通过对某个体废品收购点处置废旧化工塑料桶过程中发生的一起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详细询问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中毒事故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以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再次发生。经检测:作业场所硫酸二甲酯质量浓度为11.1 mg/m^3。4名患者分别被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中度)2例,急性硫酸二酯中毒(轻度)1例,职业性硫酸二甲酯刺激反应1例。3名中毒患者经抗炎及对症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1名硫酸二甲酯接触刺激反应者经对症处理并门诊观察48 h无变化后出院。该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废旧化工塑料桶处置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 罗进斌陈强盛微黄方取林惠芬
- 关键词:硫酸二甲酯急性中毒
- 急性顺丁稀二酸酐中毒事故调查分析
- 2016年
- [目的]通过两起因装卸导致多人急性顺丁稀二酸酐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引起企业和劳动者重视,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方法]对企业管理者及工人详细询问,了解24名工人发病情况及就诊经过,查阅患者就诊记录;同时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中毒事故是由于包装袋破损,化学品顺丁烯二酸酐泄漏导致。依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分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顺丁稀二酸酐接触反应(13例)、轻度中毒(8例)或中度中毒(3例)。[结论]装卸过程中包装破损,顺丁稀二酸酐粉尘泄漏导致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主要原因是企业疏于危险化学品相关管理,缺乏宣教和防护措施,工人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 林惠芬陈强
- 关键词:急性中毒
- 两起小作坊丙烯酰胺中毒事故的报告
- 2020年
- 通过对两起类似的A、B小作坊玻璃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事故进行调查,详细询问职业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中毒事故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A小作坊事发后已关停,故现场无法进行职业卫生模拟检测。B小作坊防火液配制、灌装作业场所丙烯酰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42、0.09 mg·m^-3。A小作坊诊断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轻度)3例,B小作坊诊断职业性急性丙烯酰胺中毒(轻度)1例。4名患者经对症治疗3周后症状稍有好转出院。两起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均是小作坊业主缺乏职业病防治知识,防治意识薄弱,未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 罗进斌王祚懿陈强黄方取
- 关键词:玻璃加工丙烯酰胺职业中毒
- 一起急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的调查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一起某工艺品厂发生的急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以引起相关企业和职业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方法]通过问卷形式,详细询问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结果]作业场所三氯甲烷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366.6~403.4mg/m3,超标17.3~19.2倍;诊断为(三氯甲烷)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患者2名,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患者1名,急性轻度中毒性肝病患者1名。患者经护肝等对症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正常、症状好转出院。[结论]企业主管对三氯甲烷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是导致本次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有毒物品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 罗进斌林惠芬黄方取盛建荣陈强
- 关键词:三氯甲烷急性中毒中毒性肝病职业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