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善全

作品数:49 被引量:166H指数:6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急性
  • 7篇出血
  • 6篇卒中
  • 6篇脑出血
  • 6篇脑梗
  • 6篇高血压
  • 6篇梗死
  • 5篇脑梗死
  • 5篇磁共振
  • 4篇中毒
  • 4篇三甲基氯化锡
  • 4篇头痛
  • 4篇老年
  • 4篇老年人
  • 3篇蛋白
  • 3篇电图
  • 3篇血性
  • 3篇血压
  • 3篇偏头痛
  • 3篇缺血

机构

  • 38篇赣南医学院第...
  • 10篇赣南医学院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浙江医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哈励逊国际和...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丰县人民医院

作者

  • 48篇钟善全
  • 19篇朱海兵
  • 16篇赖燕蔚
  • 14篇刘铮
  • 7篇黄旭华
  • 6篇黄樱
  • 4篇余海
  • 4篇刘铮
  • 3篇肖祖锋
  • 2篇刘先发
  • 2篇张诗昊
  • 2篇万通
  • 2篇曾繁银
  • 2篇王柏群
  • 2篇施华球
  • 2篇谢东阳
  • 2篇阳小灵
  • 1篇卢绍辉
  • 1篇李光来
  • 1篇陈海波

传媒

  • 25篇赣南医学院学...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中国职业医学
  • 2篇江西省第五次...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1
  • 3篇200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经头颅CT/MR I证实的脑出血患者289例中继发癫痫发作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癫痫发作在卒中后1周内发生26例,占63.4%。其中全身性发作1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1例;出血部位位于大脑半球32例,其他部位9例。结论:脑出血后继发癫痫发生率为14.2%;多数于发病1周内发生;癫痫发作与出血部位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为多;治疗上经短期抗癫痫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钟善全刘铮
关键词:出血性卒中癫痫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TASK-1表达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双孔钾离子通道亚单元TASK-1在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其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变化,探讨TASK-1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和激光扫描共聚焦观察大鼠MCAO再灌注后3、7、28 d海马CA1区TASK-1和GFAP表达。结果:成年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TASK-1和GFAP双标阳性的细胞,MCAO再灌注后3、7、28 d海马CA1区TASK-1和GFAP表达逐步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TASK-1的表达上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一定关系。
袁建清钟善全刘铮廖春英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脑缺血
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9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热敏灸组和红外线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其中热敏灸组46例,采用热敏灸加针刺疗法;红外线组46例,为红外线加针刺疗法。观察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疗效变化和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4周时热敏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1. 3%,红外线组为82. 6%;疗程结束后8周热敏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7. 8%,红外线组为91. 3%;两组在两个时间段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结束时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热敏灸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红外线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敏灸与红外线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确切疗效,但热敏灸疗效优于红外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欧阳桂兰朱海兵赖燕蔚钟善全
关键词:热敏灸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帕金森病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0例PD患者,作为PD组,同期选择来院的功能性疾病患者108例为对照组,根据认知功能评定量表将PD组分为3个亚组:PD不伴认知功能障碍(PD-NCI)组42例、PD-MCI组56例和PD伴痴呆(PD-D)组22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水平。比较PD组及各亚组与对照组血清Cys-C水平的差异;同时比较PD-MCI亚组中不同认知损害的血清Cys-C水平。结果:PD组、PD-MCI组及PD-D组的血清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NCI组血清Cys-C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MCI中不同认知损害组的血清Cys-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在PD-MCI时血清Cys-C水平即升高明显,不同认知功能损害区域血清Cys-C水平无差异,血清Cys-C水平可作为PD认知功能发生发展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朱海兵欧阳桂兰赖燕蔚钟善全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附62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及发生率,病变部位、瘫痪程度、危险因素、病变倾向、性别、年龄等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62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测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有焦虑、易激惹症状、睡眠障碍、心境悲观、消极情绪等,其发病率为51.61%。左半球病变(额叶或基底节区)明显高于右侧半球病变,皮质前区发生率较高,达75%。瘫痪重者症状相对较重。伴危险因素者发病率较高,与无危险因素者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脑出血较脑梗死抑郁发生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与抑郁关系不大。结论:脑卒中后能产生抑郁,而且与患者心理应激能力下降有关。高度重视抑郁的发生,适时用抗抑郁药,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钟善全刘铮黄旭华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状态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黄旭华钟善全刘铮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脑梗塞发病率
N-端脑钠肽前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幕上脑出血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患者中联合检测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幕上ICH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功能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检测并比较,同时根据ICH血肿大小及病情程度进行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大量脑出血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量及少量脑出血组,同时中量脑出血组高于少量脑出血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 <0. 05)。结论: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与急性ICH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能反映急性ICH患者病情的程度。
欧阳桂兰朱海兵赖燕蔚钟善全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脑出血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并延髓内侧梗死一例
2020年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是脊髓前动脉供血障碍导致的脊髓缺血性梗死,该病相当罕见,占所有脊髓病的5%~8%,为缺血性脑卒中的1%~2%,而ASAS并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更为罕见[1]。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极少。故本研究报道1例ASAS并MMI患者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1岁,右利手,因"四肢麻木、乏力14d,加重伴构音障碍1d"于2019年8月31日入住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14d打麻将时突发右侧肩部及右上肢痛不适,随后逐渐感觉四肢麻木、乏力,以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为甚,右手持物不灵活,右腿行走稍困难,左侧肢体肌力稍差,无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言语不清等不适。
朱海兵谢高生钟善全卢绍辉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延髓
全身惊厥型癫痫持续状态67例救治与影响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全身惊厥型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GCSE)的救治方法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GCSE的病因、诱因、治疗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GCSE的病因多种多样,停服抗癫痫药物、减药不当或无规律用药是主要诱发因素。本组治愈率为79.1%、后遗症发生率为7.4%、死亡率为11.9%,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MODS)是导致死亡重要因素。结论:连续、规律使用抗癫痫药对预防GCSE至关重要,一旦发生GCSE应有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预防MODS是抢救GCSE成功的关键。
肖祖锋赖燕蔚钟善全余海
关键词:预后
脑卒中急性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lc及乳酸脱氢酶的测定值与预后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时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欧洲脑卒中(ESS)评分,测定FBS、HbAlc、LDH及中性粒细胞(NEUT)比例,按疾病类型及FBS与HbAlc联合两种方法分组,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脑出血组的ESS评分低于脑梗死组,NEUT高比例的发生率及LDH水平高于脑梗死组(P<0.05),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组ESS评分低于正常血糖组(P<0.01)和糖尿病性高血糖组(P<0.05),NEUT高比例的发生率及LDH水平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和糖尿病性高血糖组(P<0.05)。结论:高FBS伴HbAlc正常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LDH水平高,病情重。
黄旭华钟善全刘铮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