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韵 作品数:63 被引量:251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几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_(14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几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 D 14(6sC D 146)的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在几种常见结缔组织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类风湿关节炎(R A)23例,干燥综合征(SS)15例,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C D 146水平。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血清sC D 146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sC D 14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sC D 14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604),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sC D 146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明显相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稳定组与活动组血清中sC D 146浓度差异有明显著性。结论 sC D 146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sC D 146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及R 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张娜 郭韵 蒋莉 张晓莉 毕莹 杨丽丽 王晓非关键词:结缔组织病 可溶性CD146 炎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特发性炎性肌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郭韵阻断4-1BB/4—1BBL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4-1BB/4—1BB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T淋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体外培养2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及应用抗4-1BB单抗阻断后p38MAPK和NF—kB表达的变化。结果SLE患者T淋巴细胞NF—kBmRNA和p38MAPK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活化后的表达进一步升高(P均〈0.01)。阻断4—1BB/4—1BBL通路后SLE患者T淋巴细胞p38MAPK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均〈0.01),但是NF—kB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4-1BB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使SLE患者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张榕 郭韵 赵丽娟 肖卫国 姜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T淋巴细胞 4-1BB P38 MAPK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增殖诱导配体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水平,探讨APRIL水平与SLE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APRI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SLE患者组(48例)、RA患者组(16例)和正常对照组(16例)血清APRIL水平,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LE组和RA组血清APRI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高于RA组(P<0.01)。SLE组中抗Sm抗体阳性患者APRIL水平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APRIL水平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SSA/SSB抗体、抗ACL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APR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APRIL水平与其补体C3、C4呈负相关关系(r1=-0.819,P<0.01;r2=-0.549,P<0.01),与SLEDAI评分、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谱等免疫学指标无相关性。结论:APRIL在SLE患者中特异性升高,可能在狼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清APRIL水平可能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有关联,但尚不能确定是否可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 赵海燕 张晓莉 郭韵 蒋莉 肖卫国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增殖诱导配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银屑病关节炎合并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报告 2013年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CD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且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误诊漏诊率高。现总结了我院收治的1例合并银屑病关节炎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并复习了相关文献,旨在加强对Castleman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郭韵 王晓非关键词:银屑病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CCL19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CL1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40例RA患者,18例骨关节炎(OA)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0例RA患者、18例OA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CL19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血清CCL19与RA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A组、OA组及对照组各组间血清CCL1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血清CCL19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PLT)、免疫球蛋白Ig M呈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CL19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有助于RA的鉴别诊断。 陈鹏路 郭韵 蒋莉 王晓非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类风湿关节炎(RA)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2例RA患者,3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一步按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升高组和血小板正常组;按呼吸系统检查情况分为伴肺间质改变及不伴肺间质改变组;并与同时检测的其他免疫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A血小板升高组血清IGF-1为(132±81)ng/ml,血清TNF-α(1.34±0.30)ng/ml;血小板正常组血清IGF-1为(75±79)ng/ml,血清TNF-α(0.96±0.46)ng/ml;伴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为(155±99)ng/ml,血清TNF-α(1.22±0.57)ng/ml,无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为(81±62)ng/ml,血清TNF-α(1.09±0.37)ng/ml;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及TNF-α水平分别为(37±74)ng/ml和(0.27±0.10)ng/ml。RA组血清IGF-1、TNF-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且两者存在相关关系,血小板升高、伴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均较血小板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血清IGF-1在RA伴有血管炎患者中明显升高特别在肺间质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郭韵 刘海娜 高泽涵 赵丽娟关键词:血清IGF-1 RA 血管炎 血清TNF-Α 血小板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4种胶原成分变化的临床意义 2003年 目的 :探讨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 4种胶原成分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4 1例活动期SLE患者及其中伴有肺间质改变、肾脏改变、雷诺征或三者共存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 )、Ⅳ型胶原 (Ⅳ C)、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进行测定。结果 :4种胶原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或P <0 .0 5 )。结论 :4种胶原成分的变化在SLE的诊断、治疗、病情判定、评估预后中 ,特别是肝、肾、肺病变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晓非 吴春玲 张榕 郭韵 张晓莉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透明质酸 层粘连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中sCD30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配体(sCD30L)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及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的45例SLE患者,另选20例健康人作对照,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SLE组及对照组血清中的sCD30L的水平,同时检测临床相关指标,分析sCD30L在各组患者血中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LE血清sCD30L水平为(21.20±10.90)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6.45±1.17)μg/L,P<0.01]。SLE血清sCD30L水平与ds-DNA,尿α1,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24,P<0.05;r=0.658,P<0.05;r=0.486,P<0.05),特别是在SLEDAI评分大于10分和早期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中相关性更强(r=0.508,P<0.01;r=0.715,P<0.01)。SLE患者血清sCD30L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水平与ds-DNA,尿α1,SLEDA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sCD30L的表达异常可能是SLE发病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特别在早期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及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孙小凤 蒋力 张晓莉 李舒帆 郭韵 王晓非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P检测的临床意义 1998年 为研究患者外周血中P物质浓度与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16例SS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P物质浓度的变化,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SS组SP浓度(1811.90±1081.0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4.13±61.57pg/ml),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郭韵 王晓非 赵丽娟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P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