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臣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河北省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被引量:9
- 1991年
- 作者于1986~1989年对河北省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查明了该省发生的吸浆虫是小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虫茧在土中越夏、越冬,长达10个多月.活动幼虫有随土温变化而垂直移动的习性,且与小麦生育期相一致.作者提出了“以种植抗虫品种为主,药剂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三年来.经河北大面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红吸浆虫为害,取得了显著效益.
- 赵文臣屈振刚李建成张淑芬宋健郭云书刘继书
- 关键词:小麦
- 河北省穗期麦蚜预测及种群动态模拟被引量:2
- 1993年
- 采用聚类代表无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河北省麦蚜主发生区田间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组建了麦蚜发生程度4级判别式.应用该式可提前2个月预测穗期蚜量.经对保定、正定的历史数据回判.准确率达100%.对麦蚜种群数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百茎蚜量随时间变化呈“S”型.可用Lgistic曲线方程表述.本研究结果为麦蚜综合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 郭金霞李建成赵文臣李智惠谷兆昱石少亭孔祥兰
- 关键词:麦蚜小麦
- 小麦长管蚜消长动态及经济阈值被引量:5
- 1989年
- 作者于1980—1988年在河北保定对小麦田蚜虫的优势种——小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种群消长动态及百茎蚜量与小麦千粒重降低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随季节变化长管蚜的消长呈双峰型.夏季蚜峰正值小麦灌浆时期,这是防治的关键期;(2)灌浆初期、中期的蚜量与千粒重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8和0.9554.回归式分别为:y_1=0.010383x_1-0.871208±3.07与y_2=0.008019x_2+0.182175±1.69;(3)根据河北省当前小麦产量水平,商品价格及防治现状和费用计算,小麦长管蚜的经济阈值,在灌浆初斯为600头,中期为650头.
- 赵文臣尹善王进忠屈振刚郭金霞
- 关键词:种群消长动态经济阈值
- 控制棉铃虫暴发为害的策略及综合治理体系初报
- 近年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暴发为害,对我国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河北省1992—1996年,二、三代棉铃虫暴发为害,棉花减产15—30...
- 赵文臣李建成郭金霞张树琴
- 关键词:棉铃虫抗虫品种天敌
- 文献传递
- 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2
- 1991年
- 作者于1986~1990年在平山、灵寿、涉县等地对自然条件下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查明了核桃举肢蛾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该虫以茧在土内越冬,6月中、下旬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随之进入产卵盛期.卵经9天孵化为幼虫,刚孵化幼虫在果面爬行,寻找适宜部位即蛀入果内为害.8月上旬幼虫开始脱果,8月下旬脱果完毕,幼虫坠地入土,结茧,准备越冬.
- 赵文臣石庆宁李建成孙洗高占林
-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天敌
- 我省近期棉铃虫防治重大举措商榷
- 1995年
- 河北是全国重点产棉大省,它的丰欠对我国棉花总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1992年开始棉花连续锐减,棉铃虫发生危害是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原因。 棉铃虫在我省连续三年大发生。1992年至1994年都是代代大发生。特别是1993年一二代更为史无前例的大暴发,全省麦田一代棉铃虫一般每平方米有卵20~200粒,多的300~400粒,非主产棉区一般每平方米有卵20~30粒,均高于历史平均值。据统计。
- 赵文臣赵文臣李建成张树琴
- 关键词:棉铃虫棉花害虫
- S型曲线在模拟冬小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中的应用
- 1994年
- 在麦蚜发生程度早期判别的基础上,对麦蚜大发生年份麦蚜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小麦的百茎蚜量随时间变化呈S型曲线,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模拟曲线极显著适合,本项研究为依据防治指标确定麦蚜的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
- 郭金霞李建成赵文臣
- 关键词:麦蚜小麦
- 东亚飞蝗蝗蝻种群密度与型变的关系被引量:6
- 1992年
-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是世界性的一大害虫。它具有散居型、中间型和群居型三种型态,各型之间可随其密度的增减而相互转变。1921年Uvarov就论述过蝗虫因其密度不同可产生群居型,首先创立了蝗虫型变学说。1950年Key也述及型变是由于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对密度过剩的迁徙。Kennedy(1961)、内田(1972)等亦认为,高密度可促进型变。但何种密度可导致型变,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蝗蝻种群与型变间的关系,研究其随密度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生态型变规律,我们于1988~1990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蝗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刘金良张书敏刘俊祥李树林王振庄李建成赵文臣
- 关键词:飞蝗种群密度害虫
- 冬小麦穗期峰值蚜量长期预测研究
- 1993年
- 应用生态系统的观点,采用“聚类代表元”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回归的原理,对河北正定、保定两地10年,11年的麦蚜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建立了两地冬小麦穗期峰值蚜量的长期预测模型,在当年二月份对麦蚜发生数量进行预报。经对历史数据回报准确率达100%,对科学地指导大田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郭金霞李建成赵文臣安立云张志英
- 关键词:冬小麦麦蚜
- 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初报被引量:12
- 1989年
- 小麦吸浆虫是近年来河牝省主要产麦区回升严重的害虫之一,部分麦田因其危害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经初步研究,危害我省小麦的吸浆虫是小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mosellana Gehin 属双翅目瘿蚊科。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虫茧在土中越夏越冬,长达10个多月。活动幼虫为随土温变化而垂直移动,并与小麦生育期相吻合的习性。综合防治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掌握“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防治策略。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用50%甲胺磷或50%辛硫磷或50%DM—合剂(敌百虫加马拉硫磷)等乳剂每亩用药150毫升,加细土20公斤拌匀,于蛹期(4月15日左右)撤施于土内,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避免污染,可推广应用。成虫期防治,每亩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或50%乐果乳油1000倍喷雾,或用80%敌敌畏乳剂100毫升,拌麦糠20公斤撒于田间,防治成虫效果均很明显。经在磁县三万亩大面积防治示范,均获得理想效果。小麦品种抗虫性鉴定,初步明确了冀麦20、农大162、西安8号、泰山7号四个品种,小麦红吸浆虫危害粒率仅为0.06~0.31%,抗虫明显可用于生产。
- 赵文臣尹善屈振刚宋健李建成郭云书刘继书王兆祥吉常荣柳学生张云才
-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