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劲松

作品数:89 被引量:2,485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企业
  • 19篇会计
  • 15篇董事
  • 11篇独立董事
  • 11篇审计
  • 10篇公司治理
  • 8篇财务
  • 7篇董事制度
  • 7篇独立董事制度
  • 7篇资本
  • 6篇上市公司
  • 6篇公司治理结构
  • 6篇国家审计
  • 5篇资产
  • 4篇董事会
  • 4篇证券
  • 4篇知识经济
  • 4篇制权
  • 4篇智力资本
  • 4篇投资者

机构

  • 85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央财经大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西南财经大学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北京国家会计...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电信
  • 1篇深圳证券交易...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86篇谭劲松
  • 13篇谭燕
  • 9篇宋顺林
  • 8篇易阳
  • 5篇黎文靖
  • 4篇林静容
  • 4篇孔祥婷
  • 3篇王朝曦
  • 3篇王隽
  • 3篇陈艳艳
  • 3篇郑国坚
  • 3篇张京心
  • 2篇邱步晖
  • 2篇陈小林
  • 2篇简宇寅
  • 2篇张阳
  • 2篇周繁
  • 2篇刘炳奇
  • 2篇陈燕
  • 2篇陈颖

传媒

  • 14篇会计研究
  • 9篇管理世界
  • 6篇广东审计
  • 4篇财务与会计
  • 4篇中国会计评论
  • 4篇会计与经济研...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审计研究
  • 3篇财务研究
  • 2篇南开管理评论
  • 2篇当代财经
  • 2篇中国工业经济
  • 2篇中国会计与财...
  • 1篇会计之友
  • 1篇审计与经济研...
  • 1篇财会通讯(上...
  • 1篇财经论丛
  • 1篇财经理论与实...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财经科学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3篇2003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中国会计纵横谈——“迎接新世纪中国会计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2000年
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主办的"迎接新世纪中国会计问题国际研讨会"不久前在广州举行。
谭劲松王隽陈燕莫莉萍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教育审计
全文增补中
行业协会治理:组织目标、组织效率与控制权博弈——以中足协和中超杯“资本革命”为例被引量:20
2006年
行业协会存在两大可能的控制权主体:政府和会员。二者围绕行业协会控制权展开博弈。同时,不同控制权配置会带来不同的组织目标、委托代理成本和组织效率,组织效率的高低反过来又会在影响政府他痰盂与会员控制权博弈的最终结果。本文认为,政府控制型行业协会无法成为一个以会员利益为根本目标的组织。本文对中足协和中超杯“资本革命”案例的研究发现,正如其他政府控制型行业协会一样,尽管政府将中足协组织目标定位为同时兼顾“协助政府”和“服务会员”,事实却证明政府控制的中足协在组织目标和组织效率两方面都无法实现对会员利益的保护,最终只会导致会员的退出或者行业协会的事实性失效。
谭燕王胥覃谭劲松
关键词:行业协会会员控制权
企业合并中的多方利益博弈——一项10起换股合并案例为基础的研究被引量:44
2003年
本文以自1998年清华同方合并鲁颖电子 ,到2000年末我国发生的10起换股合并案例为基础 ,在讨论了国有企业多元产权主体并存的产权基础以后 ,对合并双方进行换股合并的动机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合并双方的主营业务和被并企业管理者的效率 ,认为 ,没有证据表明这10起换股合并是基于效率动因而产生的。结合1998年中央政府清理非法场外交易市场这一制度背景 ,并追忆发生于1994年的两起换股合并案的截然不同的“待遇” ,文章认为 ,以这10起案例为代表的换股合并之所以能成功完成 ,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变更、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国有企业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博弈 ,并不是在合并预案中披露的效率动因 ,而各产权主体在合并中的收益程度 ,取决于它们中间的讨价还价能力。
谭劲松黎文靖谭燕
关键词:企业合并政府
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1996~2004年深圳市属上市公司重组案例研究被引量:39
2009年
本文通过对自1996~2004年①深圳市属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案例的讨论,主要从地区公共治理的角度分析深圳市政府参与地方上市公司重组的动因以及制度环境对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重组方式的根本影响。研究发现,从重组对象来看,深圳市属上市公司的重组主要经历了针对亏损企业的被动型重组和产业主导下的主动型重组两个阶段;而从控制权的受让方来看,则大概可以分为市属企业内部、地方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以及外地企业四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分权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实现地区良好公共治理的责任从而地方官员的主要政绩表现方式及其变化,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地方企业重组行为的直接原因,而政治气候、政策法规、市场环境以及地方企业资源等制度环境和施政约束条件的变化,则是导致地方政府不同重组行为的根本原因。
谭劲松郑国坚彭松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控制权转移制度环境
企业合并: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利益博弈——来自10起换股合并案例的检验被引量:31
2005年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1998年以后发生在我国证券市场的10起换股合并案例的存续企业合并后的经济效果,对企业合并动机进行动态研究,以检验前期静态研究的结论,寻求我国企业合并的真正动因。结果显示,10起合并案例的经济效果并不明显。结合对股东财富效应的分析和有关制度背景以及政府行为的讨论,可以认为:追求经济效率只是合并各方宣称的合并目的,而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利益博弈才是企业合并的真正动因。
谭劲松刘炳奇谭燕
关键词:企业合并换股合并政府主导股东财富利益博弈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创新——初论建立以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被引量:45
1999年
未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
谭劲松马军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智力资本知识会计
保荐代表人频繁离职是“荐而不保”的体现吗——基于中国IPO市场的证据被引量:5
2016年
新股保荐代表人的频繁离职引起市场各方对保荐代表人是否尽责履职的担忧。本文以2004-2012年1186家IPO公司的保荐代表人为样本,分析并检验保荐代表人离职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保荐制度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保荐代表人离职与IPO市场活跃程度及券商承销排名显著相关,而与IPO公司质量或公司风险等因素无关;(2)离职保荐代表人更可能去排名更低的券商,且保荐代表人离职前后承接的IPO项目质量没有显著差异;(3)进一步分析发现,保荐代表人离职没有对IPO公司募集资金项目变更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保荐代表人资源稀缺是其离职的主要原因,而规避风险或逃避处罚则不是;同时,并没有发现保荐代表人离职影响保荐制度效率的证据。本文从保荐代表人角度拓展了承销商声誉的现有文献,也在保荐代表人作用定位及监管策略方面为箭在弦上的注册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易阳宋顺林谭劲松
会计师事务所发审委身份与IPO客户质量-基于寻租假说与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以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担任IPO发审委员为出发点,从寻租假说和声誉假说两个角度检验事务所的发审委身份如何影响其IPO客户质量,以及事务所的规模如何影响上述关系。通过选择从2004年到2011年4月30日所有成功上市的IPO公司为样本,以公司IPO之前的盈余稳健性和可操纵应计项作为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以公司IPO之后的市场超额回报作为公司经济绩效的代理变量,结果发现,(1)在IPO之前,选择发审委事务所的公司盈余稳健性程度更高、正向盈余管理程度更小;(2)在IPO之后,选择发审委事务所的公司市场超额回报更高。进一步发现,发审委事务所与其他事务所的客户质量差异更多体现在发审委小所的客户中。这些发现支持了声誉假说。
谭劲松孔祥婷易阳
关键词:寻租IPO客户质量
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基于大型水电企业的现状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文章从流程再造一般理论出发,结合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大型水电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大型水电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及再造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周彦平谭劲松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流程
企业生命周期与董事会结构: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2
2017年
董事会是现代公司监督与控制体系的顶点,不同的结构特征会带来董事会行为的巨大差异。那么,董事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所在生命周期阶段越成熟,董事会规模越小,外部股东董事比例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其他公司相比,这一特征在管理层权力较强的公司更为明显。这意味着,董事会结构并不是随机的、独立的变量,而是组织应对自身生命阶段与外部环境压力的理性反应。这些发现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公司董事会的构成提供了新的解释。
谭劲松曹慧娟易阳孔祥婷
关键词:董事会董事会结构企业生命周期资源依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