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病毒
  • 1篇毒株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病
  • 1篇血压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治疗
  • 1篇预后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中和抗体
  • 1篇射频
  • 1篇射频消融
  • 1篇声像图
  • 1篇声像图分析
  • 1篇生殖
  • 1篇生殖系
  • 1篇生殖系统
  • 1篇子宫
  • 1篇子宫肌

机构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王晓燕
  • 2篇贾永平
  • 2篇张缭云
  • 1篇王睿
  • 1篇吕吉元
  • 1篇李东媛
  • 1篇范春雨
  • 1篇王立新
  • 1篇贾建伟
  • 1篇高宇平
  • 1篇闫蕊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王晓燕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王睿闫蕊
关键词:冠脉造影术冠脉狭窄
血、尿β_2-MG与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高血压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冠心病者133例,非冠心病者31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9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实验室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尿β2-M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均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 1);无论是冠心病组或非冠心病组,高血压患者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 5或P<0.0 1);AASI与血尿β2-MG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β2-MG、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血、尿β2-MG、AASI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血尿β2-MG、AASI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胡凤英贾永平王晓燕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HCV感染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肝脏病变,还取决于肝外后遗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作为当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治愈,但其对肝外疾病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就DAAs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提示丙型肝炎治愈患者仍需进行长期随访监测。
王晓燕张缭云
关键词:丙型肝炎肝外表现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45例疗效及声像图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手术所致的创伤和相关并发症,近几年子宫肌瘤微创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应用较为普遍,近年来的应用逐渐增多。
贾建伟李东媛王晓燕
关键词:子宫肌瘤声像图分析超声引导疗效妇女生殖系统相关并发症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初次感染及二次感染中和抗体的变化
2024年
目的探讨初次及二次感染SARS-CoV-2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血清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ies,NAbs)水平变化。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SARS-CoV-2核酸或抗原检测为阳性、临床分型为轻型及中型的122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清NAbs水平变化并探讨NAbs与2023年5月是否二次感染的相关性。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逐月检测其血清NAbs级别,由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仪转化为定量结果。结果122例患者初次感染SARS-CoV-2后NAbs均转为阳性,且NAbs水平于初次感染后2个月时浓度最高,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二次感染者58例(47.54%,58/122),未感染者64例(52.46%,64/122)。二次感染组二次感染前NAbs为3级和2级的人数分别为3例和24例,均少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P=0.015);二次感染后NAbs为3级的人数为9例,多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17)。结论健康人群感染SARS-CoV-2后均可产生NAbs,其水平以感染后2个月较高,峰值持续1~2个月后逐渐降低。NAbs水平降至一定程度后可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后NAbs水平再次增高。推测高水平NAbs有一定的保护性,监测人群NAbs水平可预测SARS-CoV-2流行态势。
刘小霞遆亚楠张缭云王晓燕赵洁王立新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