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栋

作品数:15 被引量:114H指数:5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带状疱疹
  • 4篇带状疱疹后
  • 4篇带状疱疹后遗
  • 4篇带状疱疹后遗...
  • 4篇神经痛
  • 4篇疼痛
  • 4篇疱疹
  • 4篇疱疹后遗神经...
  • 4篇经痛
  • 4篇后遗神经痛
  • 3篇银质针
  • 2篇心血管反应
  • 2篇血管反应
  • 2篇神经节
  • 2篇气管
  • 2篇趋化
  • 2篇趋化因子
  • 2篇趋化因子配体
  • 2篇疱疹后神经痛
  • 2篇疗法

机构

  • 14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江苏省麻醉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作者

  • 14篇梁栋
  • 12篇申文
  • 8篇袁燕
  • 6篇许恒
  • 6篇殷琴
  • 5篇戴凌云
  • 5篇陈立平
  • 4篇朱雯
  • 3篇韩茜
  • 2篇柳娇
  • 2篇陈晏
  • 2篇刘功俭
  • 2篇徐幼苗
  • 2篇岳冬梅
  • 1篇张励才
  • 1篇曹君利
  • 1篇金毅
  • 1篇胡学铭
  • 1篇张联义
  • 1篇孙凯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医药...
  • 3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首次全国中西...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银质针疗法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银质针疗法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颈肩腰腿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每个治疗点银质针穿刺前行利多卡因皮丘注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在穿刺前2h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外涂,然后行银质针穿刺治疗.在穿刺过程中采用VAS疼痛评分法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银质针穿刺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用于银质针疗法穿刺前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梁栋戴凌云申文
关键词:利多卡因剂型银质针疼痛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皮内臭氧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观察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n=15):单纯药物治疗;B组(n=15):药物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n=15):药物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D组(n=15):同时给予药物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及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梁栋申文张励才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9
2012年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组,C组(n=20)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PHN。
袁燕申文刘功俭曹君利梁栋殷琴许恒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银质针疗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银质针疗法结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0)采用银质针疗法,B组(n=20)采用骶管阻滞疗法,C组(n=20)采用银质针联合骶管阻滞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1周、1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A、B、C 3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期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C组在治疗后不同时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结论银质针疗法联合骶管阻滞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梁栋申文戴凌云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银质针骶管阻滞
三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胸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硬膜外神经阻滞、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外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有效性,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3~2015年我科收治的PHN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例。 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B组为硬膜外神经阻滞组;C组为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阻滞组;D组为肋间神经阻滞组。 B、C、D组分别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有创治疗方法注射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记录加巴喷丁及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有效。组间两两比较,有创治疗B、C、D组较A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VA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背根神经节阻滞组、硬膜外神经阻滞组、肋间神经阻滞组;B、C、D组在治疗期间盐酸曲马多及加巴喷丁药物使用量较A组明显减少(P<0.05),日均药物使用量由少到多依次为背根神经节阻滞组、硬膜外神经阻滞组、肋间神经阻滞组。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对缓解PHN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
袁燕申海燕申文韩茜梁栋陈立平殷琴朱雯许恒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硬膜外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
细银质针与普通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细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银质针治疗组(P)及细银质针治疗组(X),每组30...
袁燕申文韩茜梁栋陈立平殷琴朱雯许恒
关键词:银质针导热疗法颈源性头痛
文献传递
地佐辛减轻全麻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及术后躁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地佐辛减轻全麻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和术后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地佐辛组于术前约2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对照组相应给予生理盐水1ml,观察并记录患者拔管前10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的MAP、HR、SpO2,以及拔管时至拔管后半小时内患者躁动的情况。结果地佐辛组患者在全麻拔管期MAP、HR较为平稳,心血管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可以明显减轻全麻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戴凌云梁栋刘功俭
关键词:地佐辛气管拔管躁动
加巴喷丁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n=20)给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n=20)服用与A组相同剂量加巴喷丁,同时在其患处给予每日1次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d,5d,7d,14d,28d的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梁栋戴凌云申文
关键词:加巴喷丁经皮神经电刺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性疼痛3例被引量:2
2012年
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鞘内镇痛,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又可以减少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本科近期应用IDDS治疗3例晚期癌痛病例取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陈立平申文袁燕许恒梁栋殷琴金毅
关键词:癌性疼痛晚期
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最终入选的61例伴有重度疼痛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组(A组)30例,单纯硫酸吗啡缓释片组(B组)31例。两组患者根据疼痛程度逐渐增加药物用量,治疗目标为背景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分,当出现爆发痛时采用盐酸吗啡片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吗啡的日均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疼痛缓解程度: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背景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在给药后第2、3、7和14天,A组患者平均背景痛NR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给药后第2、3、7、14和28天,A组患者24小时爆发痛的平均次数也少于B组(P<0.05)。(2)吗啡的日均用量:综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和盐酸吗啡片的日均总用量,在给药第28天,A组患者日均吗啡用量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评分:在正规服药后,两组患者在情绪、失眠、恶心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在失眠、恶心等方面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胶囊能有效治疗癌性疼痛,减少吗啡的用量及副作用,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陈立平申文韩茜袁燕梁栋殷琴朱雯许恒胡学铭
关键词:吗啡加巴喷丁癌性疼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