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仁
- 作品数:96 被引量:37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 操治国汪天平吕大兵张世清肖祥尹年武张功华汪奇志方国仁
- 关键词:钉螺扩散血吸虫病
- 安徽人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及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 1993年
- 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 onicus)系寄生于人、犬、猫、鸡、鸽等动物的人、畜共患寄生虫。1991年春,作者等在和县陈桥洲发现人体自然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同时,又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自然感染病例。为了解该病的分布与流行情况,同年秋在陈桥洲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 肖祥汪天平吕大兵张帮助高剑峰安静生彭宏传吴维铎梅继德方国仁
- 关键词:吸虫感染日本棘隙吸虫流行病学
- 蒿甲醚预防耕牛血吸虫病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观察耕牛口服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耕牛175头,按随机原则分为服蒿甲醚组和对照组,在感染季节前对所有受试对象用吡喹酮普治,实验组接触疫水后15d内服第一剂蒿甲醚4mg/kg,以后每15d服1次,共4次,对照组服安慰剂。两组牛群于末次服药后1个月作粪检,考核预防效果。结果实验组阳性率5.41%;对照组为16.67%。两组感染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x^2=4.74,P<0.05)。实验组保护率为66.55%,效果指数为3.08。结论在感染季节耕牛口服蒿甲醚具有良好的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 葛继华吕大兵汪天平张世清张功华肖祥汪奇志方国仁夏长根吴维铎姚慈祥孔祥义潘新平肖树华
- 关键词:蒿甲醚日本血吸虫病耕牛
- 开发滩涂控制江心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
- 1995年
- 开发滩涂控制江心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芜湖241000汪天平,秦形远,吕大兵,肖详,朱传刚,方国仁,吴维铎,马维聚,罗俊平,徐伏牛和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薛彦金,吴代刚,彭宏传,张邦柱,徐明荣江心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是当前安徽省...
- 汪天平秦形远吕大兵肖详朱传刚方国仁吴维铎马维聚罗俊平徐伏牛薛彦金吴代刚彭宏传张邦柱徐明荣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洪涝灾害年人群血吸虫感染规律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索洪涝灾害年不同时段人群血吸虫感染规律。方法 于感染季节前、汛前期、洪水期、退水期分别采用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 ,检查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 ,计算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汛前期、洪水期、退水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0 5 7% ,0 70 % ,4 4 3% ,退水期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汛前期 (χ2 =2 6 94 ,P<0 0 1)和洪水期 (χ2 =2 7 80 ,P <0 0 1)。结论 洪涝灾害年份退水期是江滩型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的主要阶段 。
- 张世清倪传华陈金生吕大兵王晓可汪昊汪奇志吴维铎方国仁郑江
- 关键词:江滩洪涝灾害血吸虫
- 2008-2010年安徽省巢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与疫情预警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巢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动态变化,为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08-2010年在巢湖东南沿岸的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在通江河道调查钉螺扩散情况;采用螺笼放养法,对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2008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当地居民301人,未发现阳性者;2008-2010年分别检测渔、船民等流动人口321、362人和306人,阳性率分别为3.74%、4.97%和2.94%;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66.67%、50%和55.56%。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测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91头和92头,均未发现阳性。在危险地带共调查97.8hm2,可疑环境调查193.62hm2,均未发现钉螺;钉螺扩散调查表明,钉螺可通过漂浮物携带方式向巢湖扩散;现场放养实验表明,钉螺不仅可在巢湖生存,而且可以产卵繁殖。结论巢湖地区已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传染源;外源性钉螺向巢湖扩散并在湖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加强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与管理,并阻止钉螺向巢湖扩散,以降低血吸虫病在该地区传播的风险。
- 操治国汪天平张世清杨卫平郭见多赵峰沙建军孙为斌胡平安方国仁朱磊
- 关键词:血吸虫病预警
- 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感染终宿主的实验研究
- 1995年
- 本实验为用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经口感染终宿主人、犬的研究。9只幼犬分别喂以不同数量的尾蚴(4500~88000条),于感染后3.5h至34d分别解剖。结果实验犬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00%,获虫率4.01%;感染后3.5h,部分尾蚴在胃中发育成囊蚴;8h脱囊幼虫在小肠内发现;13d,幼虫发育成熟,虫卵在大便中被检获,两名志愿者分别口服尾蚴8400条和1500条,于感染后第15d、16d自粪中检获虫卵。结果提示人、畜生饮含有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的水可致感染。
- 肖祥吕大兵汪天平朱传刚方国仁
- 关键词: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终宿主
- 江滩型疫区人群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 1999年
- 目的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安徽省当涂县一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观察试区。追踪观察129例感染者中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126人在一个感染季节内的再感染情况。同时调查当地螺情和水体感染性变化情况以及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等因素;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基线感染率为13.37%的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患者化疗后,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其再感染率高达13.49%.基本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险度分别为10.396、0.194、3.413、和2.556。结论本研究为提高人群抗再感染的能力和制订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秦形远肖祥汪昊汪天平张世清张功华汪奇志方国仁朱传刚吴维铎苏高柏姚振琦
- 关键词:血吸虫病化疗再感染LOGISTIC
- 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家畜及钉螺感染的影响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家畜及钉螺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通水文站及南京水文站建坝前后各典型年特征水位的变化值,以及江洲滩家畜上滩活动、家畜感染情况、滩地野粪污染、江洲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现况调查,推测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家畜活动和感染以及滩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建坝后4、5月份耕牛活动带高程将上移0.5m 左右,秋季耕牛上滩活动时间将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耕牛年上滩时间将延长,血吸虫病感染率将有所上升;滩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也将有所上升。结论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将对江滩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 张世清汪天平葛继华吕大兵张功华何家昶吴维铎朱传刚方国仁汪奇志
- 关键词:三峡工程水位
- ELISA与IHA在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的现场筛查效果评价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评价与比较ELISA法和IHA法在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的筛查效果。方法选择四个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不同的试点村,对5~65岁适检人群进行Kato-Katz法(二送三检)、ELISA法、IHA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测。结果ELIS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05%、95.74%,IHA分别为89.74%、100%。但两种方法现场“特异度”较低(ELISA:43.21% ̄92.17%;IHA:67.56%~91.55%),且其阳性预测值亦较低(ELISA法:3.1% ̄18.6%;IHA:2.9% ̄15.8%)。两法平行检测比较:两者的测定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67,P<0.01),但IHA法阳性阈值(1∶10)对应的OD值高于ELISA阳性阈值水平(0.105),在0.124 ̄0.308左右。在疫情相对较重的地区,ELISA法阳性率高于IHA,其阳性预测值低于IHA;在疫情相对轻的地区,两法阳性率、阳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地区,IHA法现场筛查效果相对优于ELISA法,但两者均存在假阳性率较高、阳性预测值较低的缺陷。
- 汪奇志汪峰峰尹晓梅朱磊张功华方国仁汪天平肖祥姜庆五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KATO-KATZ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