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煜冰

作品数:143 被引量:534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19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7篇肾病
  • 33篇病理
  • 31篇肾炎
  • 26篇肾小球
  • 22篇血管
  • 18篇肾脏
  • 18篇狼疮
  • 17篇肾损
  • 17篇抗体
  • 16篇小管
  • 15篇糖尿
  • 15篇综合征
  • 14篇肾小管
  • 14篇糖尿病
  • 13篇预后
  • 13篇细胞
  • 12篇原发性
  • 12篇肾损害
  • 12篇膜性
  • 11篇膜性肾病

机构

  • 128篇北京协和医院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廊坊市人民医...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雅安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31篇文煜冰
  • 73篇李航
  • 71篇李雪梅
  • 68篇李学旺
  • 35篇陈丽萌
  • 28篇李明喜
  • 22篇蔡建芳
  • 18篇叶葳
  • 18篇李艳
  • 15篇李超
  • 15篇秦岩
  • 15篇高瑞通
  • 14篇马杰
  • 13篇陶建瓴
  • 12篇段琳
  • 12篇郑可
  • 11篇郑法雷
  • 11篇叶文玲
  • 8篇王海云
  • 8篇于阳

传媒

  • 54篇中华肾脏病杂...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基础医学与临...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北京医学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华医学会肾...
  • 4篇中华医学会肾...
  • 3篇中华医学会肾...
  • 3篇“中华医学会...
  • 2篇药物不良反应...
  • 2篇Chines...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4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13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13篇2006
1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经不同浓度(0.1、1、3、5、8ng/ml)TGFβ1刺激7...
周秋根郑法雷文煜冰谭小月段林李艳
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细胞裂解物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并发过敏性紫癜肾炎一例
2009年
患者,女,15岁,因反复皮肤紫癜伴尿检异常9个月于2007年6月1日入本院。患者自2006年9月无诱因出现四肢皮肤针尖一米粒大小皮疹、突出皮面、压之不褪色,伴右踝关节、左肘关节红肿痛,间断上腹部持续性绞痛,曾有1次黑便。在外院间断查尿常规潜血3+,蛋白3+,Scr 57μmol/L,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患者自起病以来无肉眼血尿、发热、面部红斑、光过敏、雷诺现象、口腔溃疡、口眼干等。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型瘦,除双下肢散在陈旧皮疹外,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88g/L,
刘杰杨萌陈丽萌文煜冰王海云李雪梅李学旺
关键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并发无肉眼血尿尿检异常四肢皮肤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继发范科尼综合征1例
2023年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为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合并肾脏累及,其中肾小管酸中毒为常见累及形式,但较少同时出现范科尼综合征。该文报道1例因乏力、肾功能不全及胆管酶异常起病的66岁女性患者,表现为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及完全性范科尼综合征,抗线粒体抗体强阳性,合并高IgM血症及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肾活检病理符合间质性肾炎改变,电镜下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经足量激素治疗后肾功能部分改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
滕菲叶葳文煜冰李雪梅郑可
关键词:胆汁性间质性范科尼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
The Neglected Significance of Glomerular Density as a 5-year Progression Indicator for IgA Nephropathy被引量:4
2017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glomerular density (GD) could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of IgA nephropathy with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of 30 to 60 ml/min per 1.73 m2, or for patients with time-average proteinuria 〈 0.5 g/d. Methods A total of 173 patients with biopsy-confirmed IgA nephropathy diagnosed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10 were included. All of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5 years. The endpoint was a 〉 30% of decline in eGFR from baseline after 5-year follow-up.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 of GD was calculated by ROC curv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for survival analysis. Results A 30% of decline in eGFR occurred in 14.5% of all patients. The optimal diagnostic cut-off value of GD was 1.99/mm2 (AUC = 0.90, sensitivity = 84.0%, specificity = 81.8%) determined by ROC curve. The low GD group (GD 〈 1.99 per mm2)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nal endpoint for patients with eGFR of 30 to 60 ml/min per 1.73 m2 (six patients in lower GD group, while one patient in the other group). For patients with time-average proteinuria 〈 0.5 g/d, the lower GD group showed a higher eGFR decline from baseline (4.5±16.7 ml/min per 1.73 m2 vs. –8.1±21.4 ml/min per 1.73 m2, P = 0.038); two patients in this group reached the endpoint, while no patients in the higher GD group did. Conclusion GD could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of IgA nephropathy with eGFR at 30 to 60 ml/min per 1.73 m2 of body surface, particularly for those with time-averaged amount of urine protein less than 0.5 g per day.
陈振杰李航蔡建芳张鑫李超邹佩美李明喜陈丽萌李雪梅李学旺文煜冰
急性肾损伤合并高钙血症一例
2013年
患者,男,61岁.因颜面、下肢水肿3周,发现血肌酐升高2周入院.患者于2011年10月26日无诱因出现颜面、双下肢水肿.无尿量减少、肉眼血尿。11月4日就诊外院.
李超樊晓红文煜冰李航袁群生黄慧李学旺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高钙血症双下肢水肿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颜面
钙调神经蛋白在抗肾小球基底膜病肾小球内的表达增强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钙调神经蛋白(CaN)的表达,了解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抗GBM病患者29例,对照为8例肾小球轻微病变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N A亚基α亚单位(CnAα)在肾小球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足细胞骨架蛋白synaptopodin表达,分析CnAα与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例抗GBM病患者肾小球内均有不同程度的CnAα表达阳性,阳性区域占肾小球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轻微病变者(21.63%±14.27%vs2.21%±1.41%,P<0.01),同时伴有synaptopodin缺失。CnAα的表达量与抗GBM抗体峰值、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新月体比例及细胞/细胞纤维新月体比例呈现显著相关性,并与预后相关。结论首次观察到抗GBM病患者肾小球内CnAα表达增强,表达量与疾病活动、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提示足细胞可能参与抗GBM病新月体形成,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琳牟利军文煜冰李航李雪梅陈丽萌李学旺
关键词:足细胞
IgG4相关性疾病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总结和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4例IgG4相关性疾病泌尿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肾脏受累、治疗前后Scr、Hb、炎性反应指标和IgG4亚类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0年8月至2014年5月经北京协和医学院肾内科确诊的IgG4相关性疾病泌尿系统损害病例24例,平均受累器官数目(4.38±1.55)个.治疗前血清IgG4[M(范围)]为12 750(1 460~ 59 400) mg/L,均伴炎性反应指标明显升高.20例患者有检测尿蛋白量,其中19例尿蛋白量升高,6例伴肾病综合征.21例患者Scr升高,均值为(410.48±352.17) μmol/L,其中3例需接受透析治疗.14例患者伴贫血,8例伴单侧或双侧肾脏体积缩小.21例Scr升高的患者中,11例患者肾功能不全因肾后性梗阻所致,3例病理证实为肾小管间质肾炎.与治疗前相比,24例患者糖皮质激素联合或不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周后Scr明显下降(P<0.05),治疗1个月后Scr下降更为明显(P<0.01),3例透析患者均脱离透析.血沉于治疗1个月后亦明显下降(P<0.01).IgG4亚类水平在治疗1个月时无显著下降(P>0.05),治疗2个月时明显下降(P<0.01).结论 IgG4相关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并不少见,对中至大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Scr下降早于血沉和IgG4亚类.
陈罡郑可叶文玲文煜冰蔡建芳袁群生李明喜张文李雪梅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急性肾损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治和预后情况,评判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45例IE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8例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将患者分为手术(22例)和非手术组(2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本组资料男女比2.46∶1,发病年龄(48.3±16.6)岁。35.6%有基础瓣膜疾病,先天性瓣膜疾病最常见。好发感染瓣膜依次为二尖瓣(46.7%)、主动脉瓣(28.9%)和人工瓣膜(8.9%)。常见的感染病原为链球菌(46.7%)和葡萄球菌(35.6%),感染病原中也可见部分少见及特殊类型。肾脏表现中,尿潜血和尿蛋白的比例分别为82.2%和64.4%;8例肾活检病理中,新月体肾炎3例,局灶增生性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炎各2例,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免疫荧光最常见的形式是C3沉积。手术和非手术患者基线资料、手术存活率无显著差别,但手术组肾功能恢复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血清肌酐在术后7 d和30 d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和P<0.01)。结论 IE的基础疾病和感染病原学较传统记载存在变化,IE导致肾实质损害时,新月体肾炎并非少见;适时手术有利于改善IE合并AKI患者的肾脏预后。
陈罡文煜冰樊晓红袁群生王颖苗齐李雪梅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心内膜炎手术肾疾病
四例贝伐单抗所致肾损害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所致肾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4例使用贝伐单抗后出现明显肾损害而行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年龄43~67岁,平均(56.5±11.5)岁;非小细胞肺癌3例(75%)、胰腺癌1例(25%)。贝伐单抗治疗前肾功能正常3例(75%),存在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25%)。出现严重肾功能损害并行肾脏活检时,贝伐单抗所使用的疗程数为2~14次。蛋白尿(4例,100%)是贝伐单抗所致肾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均大于3.5g/d;镜下血尿2例(50%);恶性高血压1例(25%);血清肌酐升高1例(25%),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1例(25%)。肾活检病理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2例(50%)、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25%)、良性肾小球动脉硬化1例(25%)。肾损害后采取的治疗措施:4例(100%)全部停止使用贝伐单抗;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使用血液透析治疗。预后良好,1例患者(25%)尿蛋白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75%)仍持续性蛋白尿,但程度减轻,肾功能正常。结论贝伐单抗所致肾损害机制复杂,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赵静李航张力钟巍李龙芸文煜冰王孟昭
关键词:贝伐单抗肾损害蛋白尿肾活检
合并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慢性损伤的狼疮性肾炎3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APLN)慢性肾组织病理损伤患者有别于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后19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为对照组:APL阴性且无APLN肾组织病理损伤(119例);研究组:合并APLN慢性肾组织病理损伤狼疮性肾炎患者(39例)。另38例为APL阴性合并APLN慢性损伤样病变患者。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为138±29/85±19 vs 96±17 mmHg,肾活检时血肌酐为99±39 vs 91±42μmol/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72.7±30.0 vs 87.8±24.0 mL/min.1.73 m2。随诊2年时血肌酐为93±26 vs 80±18μmol/L。研究组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更高、eGFR更低。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随诊2年后研究组患者的血肌酐改善程度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APLN慢性损伤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血压更高,eGFR更低,肾脏预后较差。
高瑞通程歆琦俞文清文煜冰李雪梅郑法雷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