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娜 作品数:24 被引量:312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更多>>
2008年残奥会期间北京地区三次短时雷雨过程的分析 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9月14日(中秋节)20时前后、16日早晨和16日傍晚的三场短时雷阵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北京地区各种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的三场短时... 张琳娜 郭金兰 尹晓惠关键词:冷空气 风廓线 非结构化网格技术在小区风场模拟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模拟了城市小区的三维风场特性。以方庄芳古园小区为算例,对软件的计算精度做了检验。由于软件提供的非结构网格技术能够在复杂的流动区域内生成高质量的网格,提供的多种数学物理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模拟... 魏建明 王晓云 张琳娜关键词:CFD 文献传递 1960—2013年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观象台的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60—2013年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冻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发生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北京地区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能出现冻雨天气,北京东南部的大兴区和通州区、西北部的昌平区为冻雨发生相对较频繁的地区。低层丰富的水汽和抬升条件有利于冻雨天气的出现,大气层结的垂直结构可分为无融化层(整层〈0℃)和有融化层(冷—暖—冷)两类,两种类型冻雨出现的概率相当(各占50%)。通过对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典型个例的对比研究发现:850—700hPa暖平流对逆温强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无融化层时,云顶高度较高,700hPa以下气层温度为-10-0℃,降水以过冷却水的形式降落至地面发生冻结形成冻雨;有融化层时,湿层较浅薄(位于850hPa以下),暖湿空气在近地层的“冷垫”上滑行,是此类冻雨发生的有利因素之一。 于波 杜佳 张琳娜关键词:冻雨 大气层结 对流层中下层动量传输在雷暴大风中的作用研究 雷暴大风是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对于雷暴大风产生的机理和预报方法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与雷暴大风相关的热力参量方面。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了一次范围广、强度大的雷暴大风过程。在对这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对... 张琳娜 冉令坤 李娜 杜佳 周璇关键词:雷暴大风 文献传递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气象应急反恐服务工作介绍 中文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市气象局的奥运气象应急反恐保障小组在鸟巢公共区圆满完成了开闭幕式的应急反恐气象保障。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北京市气象局奥运气象应急反恐保障服务的硬件设备、反有毒气体扩散模式、奥运期间气象应急反恐... 张琳娜 张明英 常晨关键词:奥运 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79 2013年 利用1980年7月-2010年6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1年北京地区冬季出现雨夹雪天气的季节特征,得出北京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和11月。利用2000年冬季至2009年冬季日降水量资料,对近10年北京地区雨雪转换过渡季节的降水过程和临界值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与雨雪转换关系密切的6种物理量:T850、T925、T1000、H1000-700、H1000-850和地面(2m温度、2m相对湿度的结合量),以及对应3种不同降水相态的不同阈值范围。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设定了3种相态评分方法,经检验,每种物理量的判定指标在相态预报中的准确率都达到60%以上。将6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后准确率达到77%。这些降水相态综合判据可为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冬季降水相态的客观预报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 张琳娜 郭锐 曾剑 卢冰 段丽 刘璐 孙兆彬关键词:雨夹雪 “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龙卷形成可能性探究 被引量:9 2015年 针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了自有正规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降水过程,位于北京东部平原的通州地区在暴雨发生前出现了严重风灾。从天气尺度背景、雷达回波特征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此次风灾是由龙卷造成的可能性,并使用VDRAS反演资料分析了造成龙卷的超级单体动力结构特征。实况探测资料研究表明,该地区大尺度天气背景和大气温湿层结条件、三维环境风场切变条件都有利于龙卷的发生、发展。首先,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在发展最强盛阶段由于近地层强偏东风入流上升,在中层形成的有界弱回波区和径向速度回波的强中气旋两个特点,表明造成风灾的对流系统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超级单体。进而,由超级单体在热力边界层300 m高度处的辐合上升运动表明了龙卷的出现,径向速度回波上分析出的TVS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一次龙卷过程。最后,利用VDRAS反演的风场给出了这个超级单体风暴在空间结构上的动力特征:单体移动方向右侧低层为偏东风入流层,初生阶段入流层偏东风层次较高,东风随高度减弱,与高空随高度增强的偏西风出流层形成了稳定的垂直风切变;发展最强盛阶段低层为强东风入流、高空为强西风出流,超级单体中心为强烈的上升运动,致使超级单体本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垂直环流,而单体的减弱则伴随着环境稳定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和自身垂直环流的坍塌。 张琳娜 郭锐 何娜 贺赟 吴剑坤关键词:龙卷 中气旋 TVS 雷暴大风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018年 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以雷达资料同化结果为初始场,对此次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采用非静力平衡和非地转平衡的经向动量方程和质量权重动能方程,利用模拟资料,对雷暴大风过程中经向动量和质量权重动能进行收支分析,以此来研究雷暴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讨论地面大风的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低层,经向动量通量散度是影响经向动量局地变化的主要强迫项。雷暴系统后部的入流把中低层的经向动量倾斜向下输送,系统前部对流云区中低层的下沉气流也向下输送经向动量。这两支下传动量通量先后与近地面经向动量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经向动量。在北京西北部地形阻挡作用下,经向动量通量在系统前端近地面辐合,促进那里的经向动量局地增长,有利于增强那里的南风。质量动能收支的特征与经向动量收支类似,在近地面层质量动能的局地变化主要是由质量动能通量散度引起的。系统后部入流把中层质量动能向下传输到近地面层,然后与近地面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质量动能。相对来说,近地面层经向动量和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比下传通量更重要,这主要与低层较强的东南急流有关。 张琳娜 冉令坤 李娜 杜佳 周璇 孟悦关键词:雷暴大风 动量下传 2015年8月7日北京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多普勒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概述了2015年8月7日北京强对流天气发展过程。此次强天气过程,是在无明显天气尺度动力系统过境、平原地区有雷暴单体多次被触发尚未发展成熟就很快消亡、多家模式亦无预报明显降水的情况下,移入性雷暴... 荆浩 张琳娜 雷蕾 秦庆昌关键词:雷暴 地形 阵风锋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的相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2019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5年11月2022日和2016年11月2021日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结合探空等实况观测资料,分别对降水相态转换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比较分析了两次过程云微物理特征的差异。研究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了两次雨雪过程的降水量级和落区;同样是雨转雨夹雪过程,但是两次过程云中雪晶粒子的含量和分布的层次是截然不同的,导致相态转换的微物理过程也不同。2015年的过程,雪晶通过与过冷云(雨)滴的粘连碰冻作用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而2016年的过程,雪晶主要依靠冰晶的凝华、撞冻及碰并等机制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在预报冬季降水相态时,不仅要关注各标准层的经验阈值温度,还要充分关注模式产品中与微物理有关的水成物分布的层次和浓度大小。 秦庆昌 张琳娜 于佳 吴琳关键词:WRF模式 数值模拟 微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