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娇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麻醉
  • 4篇恢复室
  • 3篇术后
  • 3篇麻醉恢复
  • 3篇麻醉恢复室
  • 2篇手术
  • 2篇肌松
  • 1篇定标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反应
  • 1篇医疗仪器
  • 1篇仪器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镇痛
  • 1篇神经肌
  • 1篇神经肌肉
  • 1篇神经肌肉阻滞
  • 1篇神经肌肉阻滞...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心理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晓娇
  • 6篇孙学丽
  • 4篇王天龙
  • 4篇刘明明
  • 3篇张苓
  • 3篇徐娜
  • 2篇刘婷
  • 2篇王佳艳
  • 1篇杨利利
  • 1篇马艳辉
  • 1篇肖玮
  • 1篇韩斌如

传媒

  • 4篇北京医学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华急危重症...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病床置物板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床用置物板,包括用于放置在卧床患者两腿间或肩膀一侧开阔处的置物板本体,置物板本体包括面板和设于面板下侧两端的支架,面板整体呈梯形,其较窄一端为支撑端,较宽一端为固着端,支撑端下侧设有第一支架,固着端下...
孙学丽刘婷张晓娇
麻醉恢复室中术后肌松残余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回到麻醉恢复室(PACU)的肌松残余情况。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术后转入PACU的患者151例。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和丙泊酚后,采用TOF-Watch®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监测定标,记录四个成串刺激(TOF)比值基础值。然后单次给予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或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气管插管或放置喉罩。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输注。术毕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指征拔管。记录患者从拔管到入PACU的时间。回到PACU即刻开始监测TOF值,每5 min一次,共监测30 min或直到TOF比值恢复至0.9以上。结果 145例患者完成观察。回到PACU后测量的TOF比值除以定标后的TOF基础值,为修正过的TOF比值(TOFr)。TOFr<0.9者(肌松残余组)61例(42.1%),在PACU中TOFr恢复到0.9以上所需时间为(12.3±8.5)min。肌松残余组中有36例进行了肌松拮抗,而非肌松残余组(TOFr≥0.9)有49例进行拮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肌松残余组与非肌松残余组从拔管到PACU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6.5)min vs.(16.1±5.0)min,P=0.033],带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0±22.6)min vs.(97.1±52.9)min,P=0.002]。肌松残余组和非肌松残余组使用罗库溴铵者分别为13例和28例,使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者分别为48例和56例,使用不同肌松药患者间肌松残余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8,P=0.136)。结论肌松残余是PACU中常见的并发症。采用肌松监测仪可以有效评估患者肌松残余情况。拔管后1 h内是肌松恢复的关键时期。
王佳艳孙学丽张晓娇刘明明黄秋瑞徐娜王天龙
关键词:神经肌肉阻滞剂
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筛选高危人群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407例颅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按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285例)和验模组(122例)。对建模组数据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预测效能评价;使用验模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为4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使用咪达唑仑(OR=2.464)、手术时间<3 h(OR=3.287)、术中使用胶体液(OR=3.399)是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模型为:Logit(p)=—2.124+0.902×术前使用咪达唑仑+1.190×手术时间<3 h+1.224×术中使用胶体液。建模组Hosmer-lemeshow(H-L)检验χ^(2)=2.634,P=0.95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验模组H-L检验χ^(2)=13.911,P=0.084,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结论构建的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筛查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
孙学丽张晓娇刘婷王冉李勍韩斌如
关键词:颅脑手术麻醉护理
麻醉恢复室术后镇痛随访护士培训模式探讨被引量:6
2018年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对手术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极为不利。研究表明,以麻醉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为指导的术后镇痛模式能体现麻醉护士的核心能力,提高镇痛效果。
孙学丽张晓娇赵凌云马艳辉王天龙张苓
关键词:麻醉护士术后镇痛麻醉恢复室随访生理心理反应
耳鼻喉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1~12月在全麻下行经口或经鼻入路手术、并进入麻醉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患者277例,随机分为仰卧位与侧卧位两组,其中仰卧位140例,侧卧位137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信息。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首次发生恶心呕吐的时间,按照1 h、2 h、6 h、12 h、24 h 5个时间段统计PONV发生情况。结果性别(P=0.002)、手术路径(P=0.028)、PACU体位(P<0.001)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PONV的发生均产生显著影响。女性、经鼻入路及仰卧位可使PONV的首次发生时间显著提前[(11.35±1.56)h,P=0.013],并显著增加PONV的发生率[(63.04±7.20)%,P=0.022]。对于女性仰卧位患者,手术路径(经鼻入路vs.经口入路)对PONV的首次发生时间[(11.35±1.56)h vs.(15.79±1.97)h,P=0.076]及发生率[(63.04±7.20)%vs.(39.29±9.40)%,P=0.107]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性别、手术路径及PACU体位是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PONV的重要影响因素,女性、经鼻入路及仰卧位可能会使PONV的首次发生时间显著提前,并显著增加PONV的发生率。
刘明明张晓娇王天龙肖玮张苓王丽娜赵凌云
关键词:耳鼻喉科术后恶心呕吐体位影响因素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定标和TOF基线值对麻醉后恢复室患者肌松残余效应监测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acceleromyography,AMG)定标和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ratio,TOF)基线值对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患者肌松残余效应监测准确性的影响,为PACU患者残余肌松的处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1例,静脉注射依托咪酯、芬太尼诱导后,使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进行定标和连续测量TOF值5 min确定基线值。然后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插管或置入喉罩。手术完成后,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转运至PACU继续肌松监测,记录TOF基线值(TOFb)和进入PACU时的实测TOF值(TOFa)。结果 共145例患者完成观察,TOFb 0.93-1.29,平均1.07±0.06,其中132例TOFb〉1.0。TOFa〈0.9者41例,肌松残余发生率为28.3%;修正后的TOF值(TOFr)〈0.9者61例,肌松残余发生率为42.1%,两种方法计算的肌松残余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6.049,P=0.019)。结论 使用AMG时,确定TOF基线值可以提高肌松残余效应监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肌松残余患者。
王佳艳孙学丽张晓娇刘明明黄秋瑞徐娜王天龙
关键词:定标
柠檬水喷雾剂缓解麻醉恢复室患者口干症被引量:37
2014年
目的探讨缓解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口干、口渴的方法,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9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条件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监护的基础上,试验组使用自制柠檬水喷雾剂湿润嘴唇和口腔,条件对照组使用温开水喷雾剂湿润嘴唇和口腔,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三组干预前后口干程度自评得分自身比较,试验组和条件对照组口干程度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均P<0.01);干预后三组口干程度自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口干程度自评得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条件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1)。结论柠檬水喷雾剂能有效缓解麻醉恢复室患者口干不适。
黄秋瑞张苓徐娜孙学丽杨利利张晓娇刘明明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口干症柠檬喷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