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 作品数:13 被引量:8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西安市采暖季过渡期高时间分辨率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受到供暖影响,北方城市秋冬季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升高,空气污染加剧.利用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七波段黑碳仪以及大气多金属元素在线监测仪于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17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PM_(2.5)化学组分在线监测,分析采暖季过渡期PM_(2.5)污染特征,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解析PM_(2.5)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PM_(2.5))平均值为(78.3±38.5)μg·m^(−3),主要化学组分为有机物(OA)、二次无机离子(SIA)和粉尘,其占比分别为38.7%、31.6%和21.2%,其中ρ(SO_(4)^(2-))、ρ(NO_(3)^(-))和ρ(NH_(4)^(+))平均值分别为(4.0±3.1)、(14.9±13.7)和(5.8±4.8)μg·m^(−3),主要金属ρ(K)、ρ(Ca)和ρ(Fe)平均值分别为(1.0±0.4)、(1.5±1.1)和(1.4±0.9)μg·m^(−3),BC(贡献率为5.7%)、Cl^(-)(贡献率为1.3%)及微量元素(贡献率为1.5%)对PM_(2.5)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OA和SIA浓度的增加幅度可达137.7%~537.0%,在污染消散阶段则仅有粉尘浓度呈增长之势.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二次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机动车源、工业源和燃煤源是观测期间PM_(2.5)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29.1%、21.1%、15.3%、12.9%、11.4%和10.2%,其中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贡献率较高,扬尘源在污染消散阶段贡献率较高.
- 李萌津张勇张倩田杰李丽刘卉昆冉伟康王启元
-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成因
- 咸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及其控制
- 咸阳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将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但是也面临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严峻的问题。为了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提高空气质量,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对咸阳市大气颗粒物进行采集和分...
- 张勇
-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污染控制
- 文献传递
- 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19年
-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探讨PM_(2.5)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汉中秋季PM_(2.5)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包括SNA (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类物质,白天和夜间占比分别达到32.3%、39.6%和28.9%、39.6%; PM_(2.5)颗粒物呈酸性。除SO_4^(2-)、Mg^(2+)和Ca^(2+)之外,PM_(2.5)及其化学组分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特征。离子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SO_4^(2-)更多以(NH_4^+)_2SO_4^(2-)的形式存在于PM_(2.5)中。本文相关结果可为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 张勇刘随心刘随心曹军骥张婷朱崇抒张婷朱崇抒
-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
-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固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因子测定及分布特征
- 2024年
- 排放因子是估算污染物排放量的重要参数,为获取可靠的、有区域特征的固体燃料排放因子,2018年在我国西部9个省/自治区利用稀释采样系统入户收集了226个固体燃料燃烧样本,获得了薪柴、秸秆和煤在不同类型炉具中燃烧排放CO_(2)、CO、OC、EC、PM_(2.5)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秸秆类较易燃烧的燃料有较高的OC、EC、PM2.5排放因子,煤有较高的CO_(2)、CO排放因子。炉灶类型对薪柴的OC、PM2.5的排放因子影响稍大,薪柴在炕中燃烧的OC、PM_(2.5)排放因子比在砖灶和铁炉高约2-3.1倍,但秸秆在不同炉具中的排放因子差异较小。受不同区域燃料和炉灶类型以及操作习惯差异的共同影响,排放因子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高CO_(2)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区域,高OC、EC、PM_(2.5)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区域,并且CO、OC和PM_(2.5)排放因子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 杨乐汀张宁宁张宁宁张勇
- 关键词:固体燃料污染排放排放因子
- 牦牛粪燃烧排放黑碳的化学老化过程
- 2025年
- 当前,对青藏高原牦牛粪燃烧排放的含黑碳(BC)颗粒物在老化过程中的演变机制了解还不足.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氧化流动反应器模拟牦牛粪燃烧排放BC颗粒物的不同老化程度,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老化前后BC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混合状态、老化机制等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模拟过程中,牦牛粪燃烧排放的BC颗粒物均呈现显著的有机碳(OC)、硫酸盐(HSO_(4)^(−))和硝酸盐(NO_(3)^(−))离子峰特征.老化前,有机碳(其特征峰主要为m/z=27C_(2)H_(3)^(+)/CNH^(+)、37C_(3)H^(+)、43C_(2)H_(3)O^(+)、50C_(4)H_(2)^(+)、51C_(4)H_(3)^(+)和63C_(5)H_(3)^(+))在正离子相对峰面积中占比为42.8%,而硫酸盐在负离子相对峰面积中占比高达72.4%.基于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ART-2a),将BC颗粒物分为4类:BC、BCN、BCOCS和Other.硫酸盐与BCOCS颗粒类型高度混合(99%),而硝酸盐与BCN颗粒类型高度混合(98%).此外,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二次组分(如43C_(2)H_(3)O和62NO_(3)^(−))在各颗粒类型中的混合程度也越高.硝酸盐、草酸盐(89HC_(2)O_(4)^(−))和铵盐(18NH_(4)^(+))的数量百分比与老化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BC颗粒物老化的过程中它们的贡献会增加.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青藏高原大气中BC颗粒物的行为,为该区域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张扬王启元李丽田杰李钰冉伟康张勇
- 关键词:青藏高原黑碳化学组成
- 过去十五年古环境研究发展趋势的半定量分析
- 2005年
- 利用一个结合古环境研究专业知识设计的检索词体系对GEO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半定量化的方法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为判断学科发展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提供一种思路。
- 张勇李力宋友桂
- 关键词:古环境研究统计分析
- Web环境下SQL注入攻击的检测与防御被引量:64
- 2004年
- 简要介绍了 SQL注入式攻击的原理。在前人提出的“对用户输入信息实施过滤”的技术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针对 SQL 注入攻击的检测 /防御 /备案通用模型。该模型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置两级检查。对于一般性用户误操作和低等级恶意攻击 ,客户端的检查将自动做出反应 ;考虑到客户端检查有可能被有经验的攻击者绕开 ,特在服务器端设定二级检查。在文中还提出了对高等级恶意攻击的自动备案技术 。
- 张勇李力薛倩
- 关键词:系统安全SQLSERVERSQL注入攻击
- 西安城区冬季污染天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混合状态被引量:2
- 2022年
-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分类方法,将颗粒物共分为7类,分别是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与元素碳混合颗粒(OCEC)、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生物质颗粒(BB)、扬尘颗粒(Dust)、重金属颗粒(Metal),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含碳颗粒(包括EC、OCEC和OC),总占比达到66.9%。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表明,88.6%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00—500 nm之间。OCEC、EC和OC颗粒在整个测径范围内占比较大。在污染期间,EC颗粒和K-rich颗粒的占比升高较为明显,表明此次污染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燃烧源以及颗粒物老化的影响。混合状态结果表示,污染期颗粒物与无机离子组分的混合程度高于清洁期,表明污染期颗粒物的老化程度更深。
- 严梦园程燕田杰李丽张勇刘卉昆王启元
- 关键词:粒径分布化学组分
-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 2024年
-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_(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_(2.5)和PM_(10),百分比为30%~40%。但O_(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_(2.5)和O_(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 周岳屈垚张勇刘卉昆师菊莲朱崇抒
- 关键词: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特征产业结构
-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气黑碳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 2023年
- 黑碳是一种吸光物质,对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又在气候、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黑碳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云南省丽江市高美古地区进行春季(2018-03-15—2018-05-13)样品采集,采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元素碳(EC)浓度,探究污染特征(EC、char-EC、soot-EC)、光学特征(babs、MAE),并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后向轨迹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春季EC浓度受生物质燃烧、旅游旺季等人为排放和沙尘等自然因素共同影响;EC与温差和太阳辐射呈正相关,与湿度呈显著负相关。Char-EC和soot-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5±0.20)μg·m^(-3)和(0.07±0.04)μg·m^(-3),两者在EC中的占比分别为80.1%和19.9%。Char-EC/soot-EC比值均大于1,表明该区域受到生物质和煤炭燃烧影响较大。babs和MAE值在4月22日前后差异较大,主要与不同时期污染源占比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EC主要受缅甸东北部气团传输影响,主要污染类型有生物质燃烧、扬尘、煤炭燃烧和交通源,其中生物质燃烧和扬尘源贡献占主导地位。
- 王锦王启元李丽田杰冉伟康张勇陈铄元
- 关键词:元素碳青藏高原后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