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坛
- 作品数:41 被引量:13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韩非非法家论被引量:10
- 1996年
- 传统理论界都把韩非当做法家,作者认为欠妥,韩非应为术家。主要根据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确实有个术家学派,申不害就是其创始人;秦汉时期人们都将申、韩并称,认为其属申子学派;韩非虽说过要“以法治国”,但同时又说过要“以术治国”,“以术治国”在《韩非子》中的地位比“以法治国”高;韩非还将慎到法家的“势位”思想,改造成了术家的“势”;韩非从申子、商换、吴起等那里吸取来的亦主要都是术的思想;韩非不仅是术家集大成,而且还创立了术家的一个支派──“义理”学说,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只有还韩非术家的真面目,才能正确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 孙景坛
- 关键词:《韩非子》韩非思想《解老》《公羊春秋》
- 明代历史定位问题新探被引量:1
- 2004年
- 传统至今 ,史学界都把明朝当作一个统一王朝 ,即统一了中国的王朝 ,如“元———明———清”说 ,这种做法欠妥。其实 ,明朝只是统一了汉族和多少数民族 ,但并未真正统一中国。因为明朝的前政权———元并未被真正消灭 ,北元及蒙古诸部与明以长城为界 ,一直处于对峙之势 ,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朝。而史学界关于 13 68年“元朝灭亡”、13 87年“中国再度统一”等说法 ,都根据不足。明朝的真正历史地位 ,应定为“元季南北朝”的南朝之大明。
- 孙景坛
- 关键词:明代历史地位历史考证民族关系
- 中国古代早期法家和法家思想新探被引量:1
- 2011年
- 中国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法治"思想和出现了法家人物,但学术界主流观点把管仲当作法家的先驱,对法家子产不用法家称谓,对另一法家范宣子则只是作为孔子法制思想的陪衬。本文认为,管仲不是中国古代法家的先驱,早期法家是子产、邓析和范宣子。子产是第一个法家政治家,范宣子是第一个法家思想家,邓析是第一个私身法家(律师)。
- 孙景坛
- 关键词:子产邓析
- “五四”批孔献疑被引量:10
- 1999年
- 毋庸置疑,“五四”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
- 孙景坛
- 关键词:独尊儒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反思批孔宋明理学
- 《黄帝四经》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被引量:4
- 2003年
- 《黄帝四经》是研究西汉初期“黄老之治”的重要文献 ,但不能仅用《黄帝四经》来说明西汉初期的黄学 ,还应从《史记》等文献中来勾沉黄学 ,明确汉初的黄学还包括“阴阳”、“五德终始”、“五德相胜”、“五色帝”、“正律历”等学说 ,及有关黄帝的偶像崇拜。汉初“黄老之治”的奠基人虽是师承盖公的曹参 ,但始作俑者是刘邦 ,刘邦是西汉中央最早接受并倡导黄学的人 ,曹参是受刘邦的影响才学黄老的。先秦无“黄老”一词 ,先秦的“黄老”与汉初的“黄老”内涵有别 ,只是指一般黄学。司马迁虽说过申子、慎到曾学“黄老” ,“河上丈人”在战国中期传过“黄老” ,但申子、慎到所学的“黄老”与“河上丈人”所传的“黄老” ,不能认定就是《黄帝四经》。《十六经》中的“黔首”一词不产生于春秋末期 ,而是战国后期 ,该文两用“黔首”说明其产生年代在秦统一后。《黄帝四经》非一人所撰 ,也非一时所撰 ,撰写者与编者不是同一个人。《黄帝四经》的成书年代当在汉初 ,编者可能是盖公。认为《黄帝四经》的学术性质为道家 ,是因袭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关于百家划分问题的错误。道家的政治思想是“德” ,准确的内涵应是“德道家” ,《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不是“德” ,而是“法” ,所以它应属法家。
- 孙景坛
- 关键词:黄老黔首
-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被引量:11
- 1995年
-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孙景坛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承上启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后来,人们认定和反思汉武帝时期的这些变革时,...
- 孙景坛
- 关键词:文化反思罢黜百家郡县制汉武帝时期
- “南方谈话”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新探
- 本文认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高度来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企业经营管理”等思想,并要对以往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进行重新探讨。生产力的三要素不应包括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应将科学技术、人...
- 孙景坛周志勇
- 关键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文献传递
- 方朝晖教授“三纲”本义说新辨
- 2013年
- 传统认为,"三纲"内涵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服从"。对此,方朝晖撰文提出了质疑,后来李存山对方先生的质疑进行了批评,方先生也对李先生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二说相持不下。本文认为,李存山的看法总体上是有道理的,方朝晖的新说难于成立。因为方先生对董仲舒对"三纲"的论证解读不科学,同时对《白虎通》的"三纲"是另一独立的"三纲"也认识不足。
- 孙景坛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一个基点性错误被引量:28
- 1993年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是百花齐放,但所有参加者无不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限上作文章。应当指出,争鸣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但他们都肯定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有的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说汉武帝“
- 孙景坛
- 关键词:汉武帝儒学刑名太皇太后
-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被引量:2
- 2001年
-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 ,古今共有三说 :儒家 ,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 ,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 ,但始终未将“法”作为其最根本的范畴 ,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者完全不同 ;而且 ,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 ,都持批评态度 ,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 ;2 .“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 ;3 .“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 ;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
- 顾兆禄孙景坛
- 关键词:礼治仁政礼义礼法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