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富姣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比较被引量:9
- 2017年
- 术中唤醒麻醉技术主要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监测,以便于外科医师最大限度切除病变部位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语言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技术对成功术中唤醒并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常见的麻醉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种:睡眠-清醒-睡眠麻醉(asleep-awake-asleep,SAS)、
- 孔富姣王锷唐朝辉谢咏秋郭曲练
- 关键词:麻醉技术外科术麻醉监护托烷司琼过度通气
- 吗啡耐受对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P2X4R水平的影响
- 吗啡耐受是指反复使用吗啡后其镇痛作用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吗啡耐受时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P2X4R的表达变化,为吗啡耐受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
- 孔富姣郭曲练鞠志海
- 关键词:吗啡耐受背根神经节
- 文献传递
- 神经阻滞联合靶控输注技术在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在神经外科麻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因额颞顶部占位拟行病灶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R组于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行,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R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t =11.10,P<0.01),但两组拔管时间、丙泊酚使用总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和6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4.60,p<0.01).结论 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可减少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 孔富姣谢咏秋唐晓婷刘帆郭曲练
-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输注泵
- 急性吗啡耐受或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嘌呤受体P2X4表达的变化
- 2012年
- 目的评价急性吗啡耐受或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嘌呤受体P2K(P2kR)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n=5)、急性吗啡耐受组(M组,n=5)和炎性痛组(F组,n=20)。F组建立福尔马林炎性痛模型,M组和NS组鞘内注射吗啡或生理盐水,10μg(10μl)/次,2h/次,连续6次,最后1次给药后2h处死取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S组和M组分别于每次给药后(T1-6)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L),F组于致炎后4、7、10和14d时随机取5只大鼠测定PWL后处死取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kR表达。结果与基础值比较,F组致炎后4~14dPwL明显降低,M组T1-5时PWL升高,L时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组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2X4R表达上调,F组在致炎后第4天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2X4R表达上调,于第7天时P2x4R表达至峰值,第10天和第14天时P2XR表达逐渐下调(P〈0.01)。结论急性吗啡耐受或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2KR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与急性吗啡耐受和炎性痛的形成有关。
- 孔富姣郭曲练董良宋宗斌陈顺波
- 关键词:嘌呤能P2吗啡药物耐受性
- 临床麻醉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被引量:3
- 2023年
- 教育部强调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本文以中南大学2017~2018级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麻醉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从课程特点、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元素、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6个方面阐述了临床麻醉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111名学生中,对课程思政表示认可的学生104名(93.7%),表示满意的学生99名(89.2%),对课程思政元素中临床案例感到满意的学生97名(87.4%),对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感到满意的学生98名(88.3%)。可见,学生对临床麻醉学课程思政较为满意,可以进一步推广。
- 李春玲黄长盛郭曲练王锷李龙艳孔富姣孙蓓
- 关键词:麻醉学专业课程医学生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比较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痛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80例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B超引导下行手术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每个位点均用0.5%罗哌卡因3 ml。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和利多卡因行麻醉诱导,随后行气管插管,并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接上镇痛泵。记录两组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均P<0.05)。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5),恶心呕吐评分也低于C组(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 h两组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可减少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从而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 孔富姣荣凌志谢咏秋王锷郭曲练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神经传导阻滞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