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王琛康博雄庞岚樊勇马建忠徐小东吕西刘永永赵彦会伏洁曹云华李徐生
-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外科技术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结果该组46例手术时间110-310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约50-300ml,平均约180ml;术后胃...
- 关键词:
-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治疗外科治疗
- Denonvilliers筋膜解剖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 2019年
- 目的探讨Denonvilliers筋膜(DVF)解剖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解剖分离直肠前间隙的应用。方法回顾2017年9月—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9例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时解剖分离DVF。行直肠前间隙解剖时,在腹膜返折上方1 cm处切开腹膜,分离后进入DVF前间隙。对男性患者分离至精囊腺底部处切断DVF;对女性患者分离至距腹膜返折下方5 cm处切断DVF,然后进入直肠固有筋膜与DVF间的间隙。结果该方法不仅确保完整切除直肠固有筋膜,而且也能很好地避免精囊腺损伤以及保护自主神经。结论解剖分离DVF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吕西郭琎祎刘小康王彦伟赵磊李榆贺东强马家骧马强宋爱琳
-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
- EphA_2mRNA和VEGF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EphA2mRNA(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s)和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53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hA2mRNA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CC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5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hA2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6.79%(46/53)和69.81%(37/53),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2289.500,P< 0.001);肝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75.47%(40/53),癌旁组织中VEGF的表达为阴性。肝癌组织中EphA2mRNA和VEGF的表达显示:(1)表达水平与是否患有肝硬化无关;(2)表达水平分别与肝癌的临床病理学Edmondson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r=0.452,P=0.001;r=0.333,P=0.015);(3)二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425,P=0.002)。结论本实验表明:肝癌细胞中EphA2mRNA和VEGF呈过量表达;肝癌细胞中EphA2mRNA和VEGF的表达与肝癌细胞恶性程度以及二者之间密切关联。
- 吕西李徐生张有成寇治民
- 关键词:肝细胞EPHA2VEGF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助力甘肃省腹腔镜发展
- 2011年
- 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辟了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新里程。1991年,我国云南曲靖的荀祖武医生开展了国内首例LC。我国的外科医师敏锐地意识到腹腔镜这一新技术的巨大价值,抓住机会,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国腔镜外科快速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了微创技术的新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外科手术技术及理念的发展进步。
- 李徐生高鹏徐小东吕西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外科手术技术腹腔镜技术外科领域外科医师
- 乳腺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和PRC2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检测数种乳腺癌细胞系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和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的表达及相互影响。方法: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60细胞库,检测HOTAIR表达情况,选择高表达、低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及对照细胞系。蛋白印迹法检测这些细胞系中PRC2组件的表达,组蛋白3(histone3,H3)甲基化情况,用实时聚合酶联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HOTAIR与PRC2的相互影响。构建高表达HOTAIR细胞系,RT-PCR检测相关致癌、凋亡基因,用microRNA200c(miR200c)逆转。结果:通过正向、负向干预HOTAIR表达,高表达HOTAIR的乳腺癌细胞中HOTAIR与PRC2有协同作用,低表达HOTAIR的乳腺癌细胞中HOTAIR对PRC2有拮抗作用。PRC2复合物中,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作为活性亚基表达更稳定。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27 on histone 3,H3K27Me3)并未在正负向干预HOTAIR后发生明显蛋白水平变化。在MDA-MB-231细胞系中,过表达HOTAIR和EZH2会使同源异形盒基因(homeobox D10,HOXD10)表达增高,而B细胞迁移基因2(B-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BTG2),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PTEN)基因的表达降低。过表达鼠肉瘤(rat sarcoma,RAS)基因组乳腺细胞系,HOTAIR基因表达亦增高,而BTG2基因降低。共转miR200c RAS基因的乳腺细胞系中,HOTAIR表达下调,BTG2表达上调。结论:在不同HOTAIR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中,HOTAIR与PRC2的作用不相同,沉默彼此,对H3K27Me3无明显影响。HOTAIR和PRC2复合物会促进HOXD10基因表达,并抑制BTG2、PTEN表达。而RAS可影响HOTAIR表达,但对下游调控的作用能被miR200C逆转。
- 郭琎祎陈永刚吕西宋爱琳
- 关键词:乳腺癌
- 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1
- 2010年
-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奇生虫痫。是流行于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绝大数是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少数多房型或泡状棘球蚴所致泡状棘球蚴病(又称滤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上以单房性肝包虫多见。肝包虫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 吕西李徐生
- 关键词:泡型肝包虫病泡状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
-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被引量:5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26例胆总管结石采用微创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结石数目1~3枚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网篮取石,球囊清理胆管,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对操作次数多、胆汁黏稠、有残渣、乳头术后水肿可能性大的病例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且≤2.0cm的单发或多发结石或经EST取石失败者行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使用胆道镜行网篮取石,胆总管置T管引流。结石2~3cm者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果 83例先行ERCP、EST者中,76例取石成功,4例网篮取石困难,未能取出结石,1例有结石残留(这5例于EST后4~6d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成功),1例ERCP时十二指肠穿孔,1例网篮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急诊开腹。43例直接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均获成功。91例随访6~12个月,失访35例,无胆道感染、胆道狭窄、残余结石等并发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EST后LC是理想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 徐小东吕西李徐生刘永永赵彦会王琛马建忠康博雄樊勇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
- 蜂斗菜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抗结肠癌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体外结肠癌细胞株模型观察蜂斗菜素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以及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观察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初步研究其影响...
- 吕西
- 关键词:结肠癌生物学行为
- 文献传递
- 腹腔镜治疗残余胆囊的体会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残余胆囊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000年1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残余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次均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后2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7例。首次行急诊胆囊切除术23例。术中分离粘连,暴露游离胆总管前壁后,沿胆总管逆向寻找残余胆囊,确认后切除。结果 35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75min(40~130min);术中出血10~120ml。住院时间5~10d,平均7.6d,无中转开腹。术后随访1~6个月,无胆道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残余胆囊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 徐小东吕西李徐生王琛刘永永赵彦会樊勇康博雄马建忠
- 关键词:残余胆囊腹腔镜手术
- 索拉菲尼与卡培他滨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化疗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索拉菲尼与卡培他滨在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晚期不能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36例,口服索拉菲尼组18例,口服卡培他滨组18例,观察2种化疗方案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短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毒副反应。结果短期疗效分析,索拉菲尼组和卡培他滨组的疾病控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分析,索拉菲尼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265个月和9.539个月,明显高于卡培他滨组的无进展生存期(5.367个月)和总生存期(6.188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索拉菲尼组的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出现率明显低于卡培他滨组(P<0.05),其他反应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时,卡培他滨与索拉非尼相比,疗效较低,且有较大的毒副反应,因而临床上应该推荐索拉非尼。
- 刘小红赵磊吕西曾祥挺贺东强宋爱琳
- 关键词:索拉菲尼卡培他滨晚期肝细胞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