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5篇肺癌
  • 4篇肺肿瘤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肺移植
  • 2篇心型
  • 2篇胸膜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上叶
  • 2篇上叶中心型肺...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中心型
  • 2篇中心型肺癌
  • 2篇自体
  • 2篇自体肺移植
  • 2篇开胸
  • 2篇开胸术

机构

  • 1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刘军
  • 10篇张国良
  • 9篇姜冠潮
  • 6篇沈晨阳
  • 5篇李梦赞
  • 2篇杜如昱
  • 1篇何权瀛
  • 1篇李开华
  • 1篇韩兴鹏
  • 1篇张国良

传媒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气管哮喘并发肺癌的联合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并发肺癌进行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在根治性切除肺部肿瘤的同时 ,采用肺门神经彻底切断术治疗支气管哮喘。 1例右上叶周围型肺癌 ,行右上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同时作同侧肺门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彻底切断。另 1例左上肺巨大中心型肺癌 ,行全肺切除后 ,摘出可保留的左下肺叶 ,采用自体肺移植技术将其重植于原左肺上叶位置。 结果 随访至 1999年 11月底 ,2例已分别存活 6年 8个月及 17个月。术后辅助通气分别为 4h及18h。术后哮喘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 ,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定各项参数有轻度或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引起肺功能差的肺癌患者不应一律视为手术禁忌症 。
刘军张国良姜冠潮彭洁王丹蕾何权瀛
关键词:哮喘肺肿瘤肺切除术肺移植
开胸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32
1998年
目的分析开胸术后肺部感染(PTPI)的高危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作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PTPI患者的年龄、术前肺功能、手术类型、肺内感染病灶和麻醉插管类型、抗生素预防应用和围手术期护理等多因素与其发病的关系,所得资料进行chisquare检验。结果60岁以上、肺功能MVV<70%、FEV1%<60%患者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食管癌根治颈部及弓上吻合PTPI发生率较弓下吻合增高(P<001)。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PTPI发生率高于不作清扫术者(P<001)。肺内有感染病灶及采用单腔插管麻醉者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高龄、肺功能低下、高位食管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肺内感染病灶及单腔插管麻醉是PTPI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时消除支气管内痰液潴留,手术前。
张国良沈晨阳刘军姜冠潮彭洁张静华
关键词:开胸术肺部感染高危因素
肺动脉重建在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1998年
1993年7月~1997年5月间,在17例肺癌患者手术中进行了肺动脉切除和重建。肺动脉袖状切除12例,侧壁切除5例。同时作总支气管袖状切除10例,楔形切除2例,残端成形1例,上叶支气管移位吻合2例。1例双袖状右上中联合肺叶切除后,又切断下肺静脉。下叶肺置于肝素溶液中(12500U/500mlNS),15min后将下肺静脉移植于上叶静脉残端,再作支气管、肺动脉吻合。随访1~44个月,无手术近期死亡。术后13个月死于心肺衰竭1例,12、17、18、19个月各有1例死于肿瘤复发,余12例生存良好,最长存活44个月。作者认为当肿瘤或(及)肿大淋巴结环绕肺动脉或其分支起始部时,则应行肺动脉切除和重建,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在术中确定。双袖状右上中肺联合肺叶切除术中,当总支气管或肺动脉切除过长时可将下肺静脉移植于上肺静脉残端以缓解吻合口张力,作者主张围手术期应行抗凝治疗。
张国良刘军颜国义沈晨阳李梦赞彭洁韩兴鹏
关键词:肺肿瘤肺动脉重建肺叶移植
应用自体肺移植技术治疗Ⅲ期肺癌被引量:15
1998年
目的探讨应用下肺静脉移植于上肺静脉残端的方法行双袖状右上、中肺叶联合切除术治疗Ⅲ期肺癌的可行性。方法下肺离体后置于肝素溶液中,15分钟后将下肺静脉吻合于上叶静脉残端。再行支气管吻合和肺动脉吻合。静脉、支气管、动脉吻合分别耗时15、14、10分钟,肺动脉阻断时间3小时。术后辅助通气6小时。结果术后5天拔胸管,肺膨胀良好,患者下地活动。术后3周螺旋CT肺血管、气管重建显示重植肺血液灌注和回流良好,支气管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并恢复工作。结论当肿瘤累及总支气管或肺动脉的长度过长而不能完成双袖状联合肺叶切除后的吻合时,可以考虑将自体肺移植技术应用于肺癌手术中。
张国良李梦赞颜国义刘军姜冠潮
关键词:肺肿瘤肺移植自体移植
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兔分I/R组、IPC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肺组织12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漏出量、肺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经90分钟缺血180分钟再灌注后,IPC组肺组织12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漏出量、肺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I/R组(P<0.05),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高于I/R组(P<0.05)。结论IPC能减轻肺I/R导致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肺I/R引起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程度,表明IPC能减轻肺I/R损伤。
姜冠潮张国良刘军杜如昱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肺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 (I/R)对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影响 ,分析ICAM 1表达与肺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7组 ,左肺缺血 90min ,再灌注时间分别为 0、1、2、4、8、16、2 4h。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ICAM 1mRNA及蛋白表达 ,测定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 与再灌注开始时比 ,再灌注 1hICAM 1mRNA升高 1.5倍 ,16h降为正常 ;再灌注 4hICAM 1蛋白开始升高 ,8h升高 1倍 ,此后逐渐下降。再灌注 8~ 2 4h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与ICAM 1蛋白表达正相关 (γ =0 .6 9,P<0 .0 1)。结论 I/R可引起大鼠肺ICAM 1升高表达 ,再灌注 8~ 2 4h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与ICAM 1表达呈正相关。
姜冠潮刘军沈晨阳张国良杜如昱
关键词:细胞间粘附分子-1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应用自体肺移植技术治疗上叶中心型肺癌(英文)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肺移植技术治疗上叶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 方法  2例作双袖状右上中叶联合肺叶切除 ,因支气管切除过长或肺动脉切除过长 ,吻合张力过大 ,做下肺静脉切断 ,肺短时间离体后作下叶重植 ,将下肺静脉移植于上肺静脉残端。 2例左上叶肺癌部分侵及斜裂 ,无法进行双袖状肺叶切除术 ,行全肺切除后 ,在器械台上行肿瘤切除 ,下叶修剪后重植于胸腔内。 结果 随访至 1999年 12月 ,第 1、3、4例患者已分别无瘤存活 31、18和 13个月。第 1和 3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但第 4例患者活动能力极差。第4例术后 42d因肺动脉、支气管胸膜瘘 ,做移植肺切除。第 2例术后 19d死于支气管胸膜瘘、张力性气胸。 结论 对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III期上叶中心型肺癌患者 。
张国良刘军姜冠潮沈晨阳李梦赞
关键词:上叶中心型肺癌自体肺移植疗效
局限性胸膜、肺切除术治疗肺癌伴癌性胸水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 探讨局限性胸膜、肺病灶切除术治疗肺癌伴癌性胸水的可行性。 方法 1994年1 月~1997 年12 月采用局限性肺切除、胸膜转移灶切除、心包转移灶切除、胸膜微小转移灶电灼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伴癌性胸水14 例。 结果 所有病历均得到随访,已死亡8 例,仍存活6例,存活期7~30 个月。中位生存期16-5 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胸水复发,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及上腹痛症状明显缓解。 结论 此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平稳,控制胸水疗效肯定,其术后生存期明显长于仅做姑息性癌灶切除和内科治疗者。
刘军张国良姜冠潮彭洁沈晨阳李梦赞
关键词:肺肿瘤肺切除术胸腔积液胸膜
开胸术后布比卡因胸膜腔封闭止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1993年
为缓解开胸术后患者胸痛,并避免麻醉镇痛剂的成瘾和对呼吸、咳嗽的抑制,我们采用胸膜腔内注入盐酸布比卡因(Bupivacaine hydrochloride)以封闭胸膜达到止痛目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分组:以我科1991年3月至8月开胸病人32例为观察对象,列为实验组。回顾我科1990年3月至9月所有开胸病人30例作为对照。两组病人组成情况具有很强对比性(表)。
张国良刘军
关键词:布比卡因止痛开胸术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1997年
20例晚期癌症病人接受电化学治疗(ECT),治疗后所有病例的肿物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4例出现ECT后的远隔效应,即运高电化学治疗电极的转移灶减小。免疫参数(OKT3,OKT4/OKT8,自然杀伤细胞活动度NKA,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TT)在ECT前后发生明显改变。所有这些均提示ECT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张国良姜冠潮刘军李开华
关键词:肿瘤电化学疗法免疫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