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雕 作品数:91 被引量:501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广东省各类SARS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 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有无明确接触史的 SARS临床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 ,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诊断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 PCR和巢式 PCR技术检测病人咽拭子中SARS病毒特异基因 ,应用 EL 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中的 SARS病毒 Ig G抗体。结果 1~ 5月份 ,每月临床确诊病例 PCR阳性率分别为 :10 0 % ( 2 / 2 )、76 .19% ( 16 / 2 1)、73.17% ( 30 / 4 1)、2 4 .5 6 % ( 14 / 5 7)和 11.11% ( 2 / 18) ,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0 0 % ( 2 / 2 )、78.5 7%( 13/ 18)、5 8.33% ( 32 / 6 7)、30 .30 % ( 10 / 35 )和 9.5 2 % ( 2 / 2 1) ,阳性率逐月下降。 4~ 5月份阳性率较低 ;1~ 4月份的临床确诊病例中 ,有明确接触史的病例 ,PCR和 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3.5 8%( 39/ 5 3)和 74 .4 2 % ( 32 / 4 3) ,无明确接触史的病例 ,PCR和 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2 .14 % ( 2 7/84 )和 2 5 .5 8% ( 2 2 / 86 ) ,有无明确接触史临床确诊病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4~ 6月份 ,疑似病人PCR和 Ig 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 11.89% ( 5 4 / 4 5 4 )和 7.78% ( 2 1/ 2 70 ) ,阳性率很低。结论 综合临床症状、? 黄吉城 李晖 郑夔 陈秋霞 周惠琼 方苓 鄢心革 万卓越 林锦炎 郑焕英 张欣 刁丽梅 李杰 倪汉忠 黄平 钟豪杰 陈经雕 张万里 谢韶英 颜瑾 何剑锋 梁文佳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 广东地区羊种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目的对广东地区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研究,了解菌株的遗传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60株羊种布鲁氏菌地方株的7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将各个基因... 陈经雕 赖沛炼 彭晓放关键词:布鲁氏菌 羊种 MLST 文献传递 广东省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10株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5~2006年分离的10株2型猪链球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为诊断、治疗和制定今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株菌进行常规方法鉴定及PCR技术检测。结果经血清学分型和生化鉴定,10菌株均为猪链球菌2型,其中9株菌三种基因(菌种基因(16SrRNA)、荚膜多糖编码基因(CPS2J)和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基因(mrp))均阳性,1株菌mrp基因检测阴性。结论广东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由2型猪链球菌引起。 陈经雕 刘美真 柯碧霞 谭海玲 钟豪杰 邓小玲 柯昌文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 病原学特征 PCR 2008年广东省霍乱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2008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比较不同来源的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对霍乱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O1群菌株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PCR检测毒力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菌株克隆相关性。结果:2008年从病例及密接者中分离得到5株菌株,3株O139群,2株小川型菌株,除1株小川型菌株外,均为产毒株。常规监测分离株27株,珠江河口水体分离株28株,菌型分布散在,与病例分离株之间同源性不高。药物敏感性检测发现,菌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萘啶酸、四环素耐药性高,不同血清型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不同。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不同来源菌株之间克隆相关性不高。结论:2008年广东省霍乱菌株菌型多样,无明显优势菌型,外环境中存在大量非产毒株,需要密切监测外环境菌株获得毒力后引起的霍乱流行。 谭海玲 李柏生 陈经雕 柯昌文 邓小玲 柯碧霞 刘美真关键词:霍乱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抗生素敏感性 毒力基因 广东省2008年鼠形动物种类及其病原学、血清学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鼠疫原疫区鼠形动物及其病原学、血清学检测,为制定鼠疫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夹)法捕鼠,进行分类鉴定,间接血球凝集反应(IHA)检测鼠疫抗体。结果2008年在广东省12个县(市、区)共获鼠形动物1 699只,居民区和野外区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7.93%和3.76%。其中在居民区的捕鼠数中黄胸鼠占36.43%、臭鼩鼱占33.44%和褐家鼠占30.13%,在野外区的捕鼠数中黄毛鼠占比例为47.29%,板齿鼠占37.74%。病原学方法检测6 944份,IHA检测5 933份鼠疫血清学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广东省鼠疫宿主构成稳定且密度低,但应坚持监测工作,防止鼠疫的发生。 潘波 梁文佳 陈经雕 吴军 邹钦 易建荣关键词:鼠疫 宿主 血清学 广东省五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06年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6种血清型的致病菌能感染人,其中血清2型是从病猪或病例中分离最多的一种致病菌。2005年广东省首次经实验室确诊了5例人猪链球菌感染病例。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的方法。调查采用面访的方式,内容为:有无接触病死畜、接触方式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病原学检测参照文献[2]的方法。 何剑峰 康敏 陈经雕 梁文佳 柯碧霞 刘少群 李文杰 吴能简 马汉武 胡国超 罗会明关键词:猪链球菌病 感染病例 人畜共患传染病 实验室确诊 流行病学史 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对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 ,研究其变异情况 ,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VeroE6细胞对病人的咽拭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并对分离物使用电镜、间接免疫荧光 (IFA)、巢式PCR及S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该病人的咽拭标本中 ,成功地分离到一株冠状病毒 (F6 9) ,将部分S基因测序并与不同地区非典型肺炎病人分离株进行比较 ,表明分离到的毒株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结论 目前存在冠状病毒的变异株 ,病毒核苷酸序列与广东省原发性SARS病人分离到的冠状病毒有所不同。 张欣 李晖 郑夔 陈秋霞 万卓越 黄吉城 钟豪杰 周惠琼 黄平 张万里 刁丽梅 陈经雕 张勤奋 崔金明 黄小俊 张景强关键词:SARS 病原体 冠状病毒 S基因 广东省2009年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03:K6(46.67%)和0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03:K6(44.21%)和0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0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03:K6和0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柯碧霞 谭海玲 李柏生 何冬梅 马聪 刘美真 陈经雕 柯昌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病原学特征 珠江河口水体霍乱弧菌监测及菌株毒力基因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状况,分析菌株的分子特征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从珠江河口水体中分离的59株01群和10株0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体外检测ctxA、fc硝、ace、zot、tcpl,hlyA、toxR和ompU等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毒力相关基因分型分析,对限制性内切酶NotI消化后的基因组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图谱,得到菌株带型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2009--2010年共采集1152份水体标本,分离得到0I/0139群霍乱弧菌69株,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59株(小川型18株,稻叶型41株),0139群霍乱弧菌10株。PCR检测69株菌ctxA全部阴性,hlyA和toxR全部阳性,基因分型可分成9个型。稻叶型菌株中,34.15%(14/41)为hlyA+toxR+ompU+ace+zot+tcpI+型;小川型菌株中,66.67%(12/18)为hlyA+toxR+型;0139群菌株中,70%(7/10)为hlyA+toxR+型。PFGE分型发现,0139群菌株PFGE相似度为69.9%~95.5%;01群菌株相似度为72.8%。100.0%,可分成3个聚类。结论在霍乱流行间歇期,该地区外环境水体中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广泛存在,基因型别多样。 李柏生 王多春 谭海玲 柯碧霞 陈经雕 何冬梅 刘美真 邓小玲 柯昌文 阚飙关键词:霍乱弧菌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广东省福氏志贺菌F4c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型福氏志贺菌F4c菌株的流行与病原学特征。方法对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收集的227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其中46株福氏志贺菌F4c菌株以及2004、2007年2起痢疾暴发监测收集的5株和2005年散发病例收集的2株F4c菌株(共53株)进行生化、血清学试验、药敏试验和PFGE分型;并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中6株的脂肪酸成分。结果 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发现:227株志贺菌除20株为宋内氏志贺菌外,其余均为福氏志贺菌,其中F2a的菌株数最多,有55株(占菌株总数的24.2%),其比例从2000年的44.0%下降至2004年8.6%,F4c有46株,占20.3%,从2000年未检出F4c菌株,至2003年F4c占菌株总数的比例上升至71.7%(38/53)。53株F4c的生化结果符合志贺菌特征,血清学均为福氏多价+,IV型因子+,7,8群血清+;53株F4c菌株对头孢曲松、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4种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92.9%、92.9%、71.4%,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均产生耐药,除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1.7%外,其余均达到100.0%。PFGE对43株F4c进行分子分型,共分为21个不同的型别;6株志贺菌F4c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2∶0酸、14∶0酸、Sum In Feature2、Sum In Feature 3、16∶0酸、17∶0 cyclo、Sum In Feature 8和19∶0 cyclo w8c等8种脂肪酸。结论福氏志贺菌4c菌株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福氏志贺菌4c在广东省的流行出现上升趋势,并在部分地区暴发疫情,提示F4c菌型可能逐步演变成为一类稳定的福氏志贺菌菌株。 柯碧霞 谭海玲 邓小玲 刘美真 陈经雕 钟豪杰 李柏生 柯昌文关键词:病原 血清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