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友
- 作品数:117 被引量:667H指数:1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撤县设区”的区域经济平衡增长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撤县设区”政策是否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本文基于1992-2015年全国县级层面的夜间灯光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撤县设区”政策对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的影响,并解释了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撤县设区”政策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壁垒,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了被撤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且产业集聚效应来源于新市辖区内部的生产要素再配置,而不是对其他周边未撤县地区资源的“虹吸”效应。之后所产生的人口集聚效应为被撤县地区在长期中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现实基础与保障。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推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 郭其友汪阳
- 关键词:撤县设区产业集聚
- 宏观经济政策冲击下外部净资产的动态调整——基于估值效应视角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化,代表国家外部财富的外部净资产除受国际贸易的调整影响外,受估值效应的调整影响也在加深。本文结合两类调整影响,重点从估值效应的视角,考察在国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下外部净资产的动态调整过程。本文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和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实证分析方法,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可使估值效应在短期内改善外部净资产,抵消部分由国际贸易带来对外部净资产的恶化效果,但在长期,外部净资产仍是由国际贸易所决定。基于此分析结论,本文以崭新的分析视角,为我国资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外部财富的增值保值,提供政策建议。
- 刘琨郭其友
-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估值效应
- 当代西方经济学均衡论与非均衡论之争及实质被引量:4
- 1997年
- 凯恩斯所提出的非均衡论,突破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传统均衡观。随后,西方经济学界围绕着经济均衡论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也是他们在实行自由主义或实施国家干预上的分歧的反映。
- 郭其友
-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均衡论论争
- 论劳动结构的变化与劳动价值理论
- 2003年
-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变引起了劳动结构的深刻变化。劳动结构的变化既影响着商品价值的形成又影响着财富的生产。尽管分配制度涉及到所有制、生产力状况等等方面 ,但劳动内容、方式的变化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分配制度的改革。
- 郭其友
-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社会财富
- 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微观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本文从劳动者个体效用最大化出发,在改进贝克尔提出的时间配置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微观框架。在此框架下,本文分析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因素主要体现为城市部门工作总成本和真实工资率两个指标。根据这一结论,本文对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企业因素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 王春雷郭其友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 消费、贫困与福利的微观实证研究及其扩展——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
- <正>一引言消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因此消费也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理论研究上,通常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消费者如何决定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配置,即多少用于现期消费与多少储...
- 李宝良郭其友
- 文献传递
- 集约与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涉及了经济、政治与文化,而且涵盖了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它...
- 郭其友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增长方式
- 文献传递
- 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
- 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实现的,不同制度环境使居民劳动力供给行为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服从强制性的分配,居民劳动力供给具有被动的特征。改革以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居民劳动力供给...
- 郭其友
-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
- 文献传递
- 因果关系的实地实验与新实证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治理之道——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被引量:12
- 2019年
-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三位经济学家因为对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所做的突出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从实地实验方法和贫困问题的具体研究两个方面对他们的突出贡献进行述评,得到四个主要的结论:第一,在对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于因果关系实证研究之异同的基础上,阐明实地实验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并且都面临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争议。第二,实地实验作为因果关系推断的工具在经济学实证研究中有着特别的优势,应该将其纳入经济学家因果关系分析的工具箱中;此外,实地实验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有效工具,应该予以推广。第三,他们对贫困问题所进行的实地实验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这一点值得肯定。特别是,在机制设计或者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细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仔细加以考虑。第四,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发展思想到现代发展经济学的演化历程及中国扶贫的实践来看,他们将贫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使得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视野过于狭窄,发展经济学应该回归和重视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
- 李宝良郭其友
- 关键词:因果关系发展经济学
- 制度影响繁荣的因果评估与制度变迁的动态博弈分析--202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被引量:1
- 2024年
- 达伦•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制度如何形成和影响繁荣的研究”荣获202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通过实证设计和理论建模方法,将制度决定论的研究推向新阶段。一方面,他们利用殖民地的历史自然实验,选取殖民定居者死亡率作为工具变量对实证研究进行准实验设计,解决制度影响繁荣因果评估中的制度内生性难题,并通过对现代世界财富逆转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制度对繁荣的因果性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构建动态博弈理论框架推进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突显承诺在解决社会冲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国家兴衰和纷繁复杂的制度变迁现象做出不同的阐释。他们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制度及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解。当然,他们的研究也存在诸多局限。虽然他们回应了实证研究中对工具变量排他性假设和数据可靠性的质疑,但其工具变量的排他性假设依然存有争议;另外,他们对制度变迁研究潜在地假设制度之间存在单向层级结构,对制度体系之间的耦合缺乏考虑;等等。虽然他们在给定地理、文化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证明了制度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援引他们的研究时,必须避免以单一的制度因素解释复杂经济系统的所有现象的误区。
- 李宝良郭其友郑文智
-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