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宁

作品数:86 被引量:341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6篇化学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多糖
  • 10篇凝胶
  • 8篇脂质体
  • 8篇体外
  • 8篇给药
  • 8篇白及
  • 8篇白及多糖
  • 7篇柔性脂质体
  • 6篇透皮
  • 6篇透皮给药
  • 6篇苦参
  • 5篇药剂学
  • 5篇中药
  • 5篇苦参碱
  • 5篇黄藤素
  • 4篇盐酸
  • 4篇液相色谱
  • 4篇液相色谱法
  • 4篇色谱
  • 4篇色谱法

机构

  • 80篇西安医学院
  • 6篇山西丰源药业...
  • 5篇山西省中医院
  • 4篇陕西盘龙药业...
  • 3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烟台市食品药...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西安医学院附...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 1篇陕西医药控股...
  • 1篇陕西农产品加...

作者

  • 81篇赵宁
  • 46篇李伟泽
  • 17篇罗国平
  • 14篇冯锁民
  • 14篇付丽娜
  • 13篇韩文霞
  • 13篇杨黎彬
  • 11篇马远涛
  • 9篇王小宁
  • 8篇陈程
  • 8篇付丽娜
  • 6篇刘少静
  • 5篇程玉钏
  • 5篇张寒
  • 4篇王黎
  • 3篇张湛睿
  • 2篇冯锋
  • 2篇闫菁华
  • 2篇张博
  • 2篇赵惠茹

传媒

  • 9篇化工科技
  • 9篇应用化工
  • 6篇中草药
  • 4篇中国药师
  • 3篇儿科药学杂志
  • 3篇科技风
  • 3篇现代中药研究...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化学与粘合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中成药
  • 2篇当代化工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兽药杂志
  • 2篇中药材
  • 2篇安徽医药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化学工程师

年份

  • 9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归油对白及多糖微凝胶贴片中α-熊果苷体外透皮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研究了当归油对白及多糖微凝胶贴片中α-熊果背的促渗透作用.为挥发油作为透皮促进剂在日化、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涂膜法制备以白及多糖为基质的α-熊果苷微凝胶贴片,采用HPIC法测定α-熊果苷含量;采用立式扩散池考察当归油对α-熊果苷经皮渗透的影响规律;采用DSC分析给药前后皮肤角质层的结构特征变化,以揭示当归油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理。所制备的白及多糖微凝胶贴片外观细腻,柔软,有韧性,体外透皮试验显示,随着处方中当归油浓度的增加,α-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逐渐增加,促渗作用增强,当当归油浓度达到1.09%时,α-熊果昔的累积透过量较对照组提高了1.89倍。DSC分析显示,随着处方中当归油浓度的增大.皮肤的特征峰逐渐变弱。当当归油的加入量达1.0%时.皮肤角质层的特征峰消失。当归油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1.0%当归油对α-熊果苷促渗作用最佳,当归油可作为一种天然透皮促进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宁付丽娜李伟泽王小宁杨霞
关键词:当归油白及多糖
兽用“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的制备及其退热作用初探
2014年
为了研发新型兽用纳米注射液,发挥中药独特优势,采用双提法提取中草药得到挥发油与水溶性药液,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再经精制、灌装、灭菌等步骤制备成"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挥发油纳米胶束的外观为圆球形,粒径为100±12 nm,表面Zeta电位为-83.2±0.8 mV;样品于40±2℃条件下放置,其第6个月与0个月的气相色谱图基本一致,表明纳米胶束对于挥发油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与安乃近注射液均能降低患猪的体温,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组患猪的外周血液T细胞亚群CD3+、CD4+含量(28.59±5.53%)高于安乃近组(18.43±4.18%),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李伟泽赵宁韩文霞周永强
关键词:兽药挥发油纳米胶束退热作用
龙胆苦苷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龙胆苦苷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基质制备龙胆苦苷缓释滴丸,以圆整度、拖尾情况和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龙胆苦苷缓释滴丸优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为1∶6,PEG6000与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比例为2. 5∶1,药液温度为80℃,滴距为5cm,冷凝液选择运动粘度为500 mm^2·s^(-1)的甲基硅油,冷却温度5~10℃。该缓释滴丸2h的平均累积释药率为29. 16%,6h为60. 33%,12h可达90. 59%,药物释放度符合缓释制剂要求。FTIR分析表明药物与基质之间无化学相互作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滴丸中药物主要以无定型共沉淀物形式存在。结论所制备的龙胆苦苷缓释滴丸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翟西峰王霄旸赵宁冯锁民王小宁高新河
关键词:龙胆苦苷缓释滴丸体外释放
现代中药制剂创新研发模式“证-药-方-剂”的构建
2024年
中医药是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演变、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与人类疾病谱及病因发生了较大的更迭,因此,中医药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目前,对于中药现代化的本质以及现代科技如何融入中医药尚无统一认识,造成临床疗效低于预期是中医药临床推广与应用面临的困局,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核心“卡脖子”问题。如何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和工业化水平以满足疾病救治需求,是现代中药制剂创新研发的关键。本论述基于多年中药新产品研发、转化与临床应用实践,构建了“证-药-方-剂”的现代中药制剂创新研发模式,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疾病病机、中药药理机制和药效物质以及新型制剂技术等有效融合,通过“证-药-方”解决中药临床疗效的问题,通过“剂”解决中药制剂的工业化水平与患者用药的便捷性问题,从而为以临床治疗为目的现代中药制剂创新研发提供了模式借鉴。
李伟泽赵宁赵宁韩文霞付丽娜付丽娜杨黎彬
关键词:中药临床疗效中医理论
铝碳酸镁咀嚼片的处方及制剂工艺研究
2011年
铝碳酸镁咀嚼片的最佳处方为:铝碳酸镁500 g,乳糖300 g,木糖醇200 g,阿斯巴甜5 g,硬脂酸镁10 g。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铝碳酸镁咀嚼片,并试制3批样品,以外观、硬度、片重差异、口感、含量等为指标对其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处方工艺制得的咀嚼片,外观光洁,口感良好,硬度、片重差异、含量等均符合规定。本品处方工艺成熟,适合大批量生产。
赵宁冯锁民
关键词:铝碳酸镁咀嚼片处方
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0 N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断增大,当滞留时间超过60 s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尽管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阵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无正向线性关系。皮肤切片表明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跨越角质层的微孔道。结论微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微孔道而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伟泽闫菁华赵宁刘少静
关键词:盐酸青藤碱皮肤投药
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制备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matrin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MA-SLN),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与体外透皮给药行为。方法采用微乳-低温固化法制备MA-SLN,以粒径、ζ电位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和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MA-SLN的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扫描(XRD)分析苦参碱在MA-SLN中的包埋状态;体外透皮实验考察药物的透皮及释放行为。结果最佳处方工艺制得的MA-SLN包封率可达(56.12±0.82)%,激光粒度仪(DLS)检测MA-SLN的平均粒径为(196.31±6.26)nm,电位为(−37.18±2.36)mV。SEM和TEM显示MA-SLN呈规整的均匀球状或类球状结构;DSC和XRD检测可确定苦参碱可完全包裹在SLN内,苦参碱与SLN骨架材料相容性良好;体外透皮实验显示,9 h时累积透过量(ΔM)达到500μg/cm^(2),且可持续释放至24 h,表明MA-SLN能够显著提高苦参碱的透皮吸收效率并具有较好的缓释行为。结论采用微乳-低温固化法制备MA-SLN,其工艺简单、周期短、可控性高,易于产业化推广;且制成的MA-SLN性能优良、透皮吸收率高与缓释行为显著,可为透皮给药制剂提供一种较好的给药模型,为苦参碱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付丽娜赵宁李伟泽韩文霞李健杨婷杨黎彬
关键词: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透皮给药缓释作用药剂学性质
响应面法研究白及多糖脱蛋白工艺及其性质被引量:1
2022年
以白及为原料,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采用响应面法优化BSP脱蛋白后多糖保留率,并分析其光谱性质及电镜图。结果表明,BS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脱蛋白次数5次,Sevage试剂体积10 mL,振荡时间6 min,该条件下BSP得率为30.61%。各单因素对BSP得率的影响顺序为振荡时间>脱蛋白次数>Sevage试剂。红外光谱分析显示BSP具有典型的糖类特征吸收峰;同时电镜结果表明脱蛋白后的BSP结构致密,分子间的交联作用强。该结果为BSP的提取纯化提供实验支撑,可为BSP作为药物或辅料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丽李小宁陈烁帆唐潇潇赵宁李伟泽
关键词:白及多糖脱蛋白响应面法理化性质
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被引量:1
2022年
阿魏酸(ferulic acid,FA)是一种含酚羟基的苯丙素类天然产物,药理活性广泛,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具有一定疗效。以FA为原料,通过甲酯化对羧基进行保护,拼接氨基甲酸酯活性官能团,水解反应以及酰胺缩合等4步反应首次合成一系列阿魏酸氨基甲酸酯苯胺衍生物,采用Ellman法对FA衍生物进行体外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评价。共设计合成15个新颖的FA衍生物,结构经~1H NMR、C NMR、ESI-MS确证;体外胆碱酯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5c,5f,5j,5g,5m5个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除化合物5l,5m以外,几乎所有化合物都对丁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且远高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c,5f,5j,5g可以作为潜在的靶向胆碱酯酶的AD治疗药物。
关丽宋旭超王小库赵宁李伟泽汪洋
关键词:阿魏酸衍生物阿尔茨海默病胆碱酯酶抑制剂
基于设计空间法优化通便凝胶贴剂的提取工艺
2023年
目的:采用设计空间法结合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通便凝胶贴剂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白术内酯Ⅰ、藁本内酯、总黄酮质量分数和浸膏得率等指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浸泡时间、加乙醇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关键性工艺参数(CPPs)为提取次数、加乙醇量、乙醇体积分数;采用Box-Behnken设计建立CQA与CPPs的数学模型,设定CQA的控制限度,通过Monte-Carlo仿真法计算获得设计空间并验证分析。结果:构建的数学模型二次项回归拟合模型P<0.05,失拟项>0.1,能较好地描述CQA与CPPs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45 min、加乙醇量12.0~12.4倍、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数3次、乙醇体积分数52%~57%。结论:优化通便凝胶贴剂提取工艺所得到的理论值与预测值结果接近,表明该法稳定可靠,可为该制剂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陈程李小宁李伟泽赵宁赵宁马远涛杨洁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