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骨折
  • 5篇手术
  • 5篇关节
  • 4篇血小板
  • 4篇周围神经
  • 4篇股骨
  • 3篇带锁
  • 3篇愈合
  • 3篇源性
  • 3篇神经再生
  • 3篇髓内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分化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3篇骨细胞
  • 3篇骨折愈合
  • 3篇股骨骨折
  • 3篇关节炎
  • 3篇分化

机构

  • 26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范志勇
  • 25篇张华
  • 24篇马维
  • 22篇史正亮
  • 14篇张爱民
  • 11篇宋永周
  • 6篇郑广德
  • 5篇周学智
  • 3篇李秀荣
  • 3篇张英泽
  • 3篇袁鹤
  • 2篇王斌
  • 2篇邵新中
  • 1篇刘会玲
  • 1篇李明
  • 1篇牛彦平
  • 1篇邓凯
  • 1篇宋勇周
  • 1篇蔡亚琳

传媒

  • 9篇河北医药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断裂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显露其左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出口1.0 cm处切除坐骨神经5 mm,两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EPO组:再生室内注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对照组:注入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8周分别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测定。结果术后第8周2组SFI、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运动神经波幅恢复比及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比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rh-EPO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史正亮马维范志勇张华宋永周李明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周围神经神经再生
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张华马维范志勇
关键词:骨折愈合胶原
腰痹通胶囊对脊髓损伤内皮素-1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组织中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48只,采用Allen法复制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腰痹通胶囊组、强的松龙组、模型组及空白组,每组12只。腰痹通胶囊组予腰痹通3.2g生药(kg·次)灌胃,强的松龙组予强的松龙6ml(kg·次)灌胃,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l次灌胃,各组均每日灌胃2次。空白组保持相同条件,正常饲养,不做其他处理。观察24h、2d、5d后损伤脊髓组织中ET1含量变化。结果腰痹通胶囊组与强的松龙组24h内对ET1影响无显著性差异。2d后,腰痹通胶囊组ET1含量明显低于强的松龙组(P<0.05)。结论在SCI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腰痹通胶囊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张爱民范志勇史正亮周学智马维
关键词:腰痹通胶囊脊髓损伤内皮素-1
带锁髓内针闭合复位治疗股骨骨折的初步探讨
2002年
目的 观察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4月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2 9例 ( 31例次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不用外固定 ,拆线后即允许扶拐下地负重行走 ,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及骨髓炎发生 ,术后早期作关节锻炼 ,于 3周左右膝关节恢复至术前活动度。结论 带锁髓内钉具有适应证广、并发症少、愈合快、感染率低等优点 。
马维宋永周张爱民周学智范志勇张华郑广德史正亮
关键词:带锁髓内针股骨骨折内固定骨折固定术闭合复位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周围神经损伤断裂是很常见的创伤性疾患,也是近年来研究颇多的一个领域,神经纤维损伤断裂后,修复目的是为了恢复神经的连续性,使损伤神经的近远端建立营养和诱导关系,从而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出现了组织工程技术、细胞移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推动了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研究的进展。
史正亮范志勇张华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再生
医用OB胶粘合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医用OB胶粘合神经后的抗牵拉强度及神经修复的效果,对其粘合神经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Wistar大鼠72只,以左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缝合组和粘合组, 每组36只。缝合组用9-0无创尼龙线做神经外膜缝合4针,粘合组用OB胶粘合神经断端。分别于术后0 d、1、2、3、4、8周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生物力学检测,术后1周和2 周粘合组与缝合组最大抗牵拉强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术后4周和8周粘合组与缝合组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缝合组在缝线周围可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异物炎症反应;而粘合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炎症反应,再生轴突排列较缝合组更规则。结论OB胶粘合神经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史正亮邵新中马维张爱民范志勇宋永周张华刘会玲
关键词:周围神经动物医用OB胶
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范志勇马维张爱民张华
关键词:肘关节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范志勇张华李秀荣史正亮张爱民马维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色谱法高压液相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手术操作的体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分析 92例股骨骨折手术操作 ,探讨提高带锁髓内钉的成功率。方法对 92例股骨骨折手术操作进行回顾性研究 ,左侧 4 2例 ,右侧 4 7例 ,双侧骨折 3例。新鲜骨折 5 9例 ,陈旧骨折 33例。骨折类型 :横形骨折15例 ,斜形 31例 ,螺旋形 31例 ,粉碎及多段骨折 12例 ,钢板内固定失败 3例。均使用带锁髓内钉固定。结果随访9~ 18个月 ,经临床和X线检查 ,骨折均愈合。结论带锁髓内钉是一种非常好的内固定技术 ,只要正确使用和操作 。
马维宋永周张华周学智郑广德范志勇张爱民史正亮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科手术方法
IGF-1基因修饰诱导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修饰对诱导脂肪干细胞(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方法收集大鼠收集其大网膜、肾周脂肪囊以及睾丸周边的脂肪组织,分离大鼠ADSCs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所得细胞的表面抗原来鉴定细胞,同时将ADSCs体外培养,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将pcDNA3.1-IGF-1和pcDNA3.1-IGF-1-NC分别通过阳离子脂质介导法转染至实验组、对照组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依次使用茜素红、油红O、甲苯胺蓝染色、免疫荧光、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Ⅱ型胶原蛋白(ColⅡ)的表达、ColⅠ、ColⅡ和IG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提取细胞的抗原决定簇CD29、CD44呈阳性反应,CD14、CD34呈阴性,所提取细胞为大鼠ADSCs。正常组和对照组贴壁生长良好,形态清晰,细胞多为长梭形或角形。实验组细胞呈现旋涡状生长,细胞增殖较正常组快,细胞中央包体突起较多,有形成结节的趋势。与正常组相比,过表达IGF-1基因后,实验组细胞的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明显增强,ColⅠ、ColⅡ荧光强度明显增强,ColⅠ、ColⅡ和IGF-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组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IGF-1的基因修饰能明显促进大鼠脂肪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
史正亮张华范志勇李秋童李身泰袁鹤王斌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脂肪干细胞软骨细胞分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