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剑勇

作品数:72 被引量:4,094H指数:2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城市
  • 9篇产业集聚
  • 7篇制造业
  • 7篇企业
  • 6篇城市化
  • 5篇劳动生产率
  • 5篇工资
  • 4篇地区间
  • 4篇一体化
  • 4篇区位
  • 4篇就业
  • 4篇劳动力
  • 4篇产业结构
  • 4篇长三角
  • 3篇地方政府
  • 3篇生产率
  • 3篇实证
  • 3篇区位分布
  • 3篇区域经济
  • 3篇竞争力

机构

  • 60篇复旦大学
  • 8篇上海大学
  • 5篇浙江工商大学
  • 4篇杭州商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上海立信会计...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南洋理工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山东财政学院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浙江行政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68篇范剑勇
  • 5篇莫家伟
  • 4篇袁志刚
  • 3篇张雁
  • 3篇冯猛
  • 3篇石灵云
  • 2篇李方文
  • 2篇邵挺
  • 2篇来明敏
  • 2篇乔宝云
  • 2篇谢长青
  • 1篇张学良
  • 1篇刘念
  • 1篇王非暗
  • 1篇陆铭
  • 1篇陈建军
  • 1篇林云
  • 1篇赵沫
  • 1篇姚静
  • 1篇彭骥鸣

传媒

  • 8篇经济研究
  • 6篇管理世界
  • 4篇世界经济
  • 4篇浙江社会科学
  • 4篇江海学刊
  • 4篇上海经济研究
  • 3篇学术月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农村经济
  • 2篇区域经济评论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经济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国有企业的工资管制对就业的影响被引量:8
2001年
目前 ,我国仍然对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或工资总额进行管制 ,管制的方式主要是对超过规定的工资征税。本文证明 ,当工资水平是外生变量时 ,无论是平均工资水平的管制还是工资总额的管制都将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负面影响。相比之下 ,工资总额管制减少劳动力需求的作用更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放松工资管制将有利于增加就业。特别是当经济面临需求方或供给方的外来冲击时 ,放松工资管制是增加就业的有效措施。
陆铭范剑勇颜燕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就业国有企业
上海市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03年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体制转轨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流向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受此影响,从业人员总体人数有所下降。基础工业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降,都市型工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一支主要力量,新兴高科技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第三产业方面,2000年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起到了吸纳就业的中坚作用。其中,社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就业增长率均较为突出、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则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保持了很高的就业增长率。因此,就政府而言,应顺应产业结构的提升趋势,加大力度建设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和宣传到劳动密集型三产就业,兼顾就业弱势群体的保障。
范剑勇桂琦寒崔英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袁志刚教授访谈
2001年
袁志刚范剑勇
关键词:中国学派隐性失业隐蔽失业非均衡理论
地方债务、土地市场与地区工业增长被引量:354
2014年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膨胀。本文构建工业投资者-地方政府模型,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举债冲动难以遏制的原因。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以下机制: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动用资金能力的体现,不仅表现为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而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对当地工业增长起到杠杆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与禀赋的地区来说,以债务推动工业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两类风险:1)禀赋较差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2)禀赋较好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将土地资源过度配置到工业部门,导致商住用地资源紧缺、房价快速上涨。
范剑勇莫家伟
关键词:地方债务引资竞争
市场潜能、外来人口对区域工资的影响实证分析--东西部地区差距视角
本研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新经济地理因素,特别是农民工流动对地区工资的影响,以及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差异,以寻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决策依据和政策良方。使用2005~2007年全国地级市数据,估计从标准的...
谢长青范剑勇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地区工资产业集聚
文献传递
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机制:基于行业间共同集聚的视角被引量:1
2023年
制造业规模大、产业配套齐全是中国经济区别于别国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强化这一优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空间范围上,我国制造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自然优势是推动行业间共同集聚的首要因素,投入产出关系、劳动力池与知识溢出是影响共同集聚的重要因素,且劳动力池的影响系数高于其余二者。为此,需要在消减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知识溢出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以良好的集聚效应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基础。
刘念范剑勇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聚知识溢出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被引量:160
2015年
如何解释地方政府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为什么城市高企的房价没有抑制外来人口的持续流入?从土地供给角度对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内在机制的探讨,将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具体化为扩张工业用地供应、相对缩减住宅用地供应,并以新增常住人口的居住模式选择为切入点,建立适合解释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均衡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用新增常住人口居住在价格低廉的非普通商品房为主的模式来解释,工业用地扩张推动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房价上升,但降低了工资水平。
范剑勇莫家伟张吉鹏
关键词:居住模式城镇化
地理距离、投入产出关系与产业集聚被引量:67
2021年
本文以新企业选址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主要工作是从地理距离与投入产出关系出发构建行业间距离指标,并基于工商企业注册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等相关信息,实证分析行业间距离对新企业选址的影响。本文发现,新企业选址倾向于靠近上下游头部企业所在城市,与上游行业(下游行业)头部企业的距离每增加1%,新企业数量将减少0.302%(0.331%);头部企业所属的产业链生态圈增强了距离负向效应。拓展性分析表明,16个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占比53.3%)表现出同时靠近上下游头部企业所在地的倾向。本文实证结果对推动国内贸易大循环与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范剑勇刘念刘莹莹
关键词:地理距离
地理距离、投入产出关系与产业集聚
2022年
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首先是第一性因素(first nature),即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产业的空间不平衡分布;其次是第二性因素(second nature),即规模报酬递增假说。同时,运输成本对第一性与第二性因素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范剑勇刘念刘莹莹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产业集聚运输成本地理距离第二性
城乡二元土地结构与中国城镇发展:理论与证据
阐释地方政府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高企的房价为什么未能阻挡流动人口快速进入城镇的步伐?本文从城乡二元土地结构背景下、将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理解为制度性的土地管制,建立了适合解释中国城镇动态发...
范剑勇莫家伟张吉鹏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政府干预空间均衡模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