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禹程远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肾病
  • 7篇IGA肾病
  • 4篇沙坦
  • 4篇小管
  • 3篇肾病模型
  • 3篇肾小管
  • 3篇小管间质
  • 3篇小管间质损伤
  • 3篇间质
  • 3篇IGA
  • 3篇IGA肾病模...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原发性
  • 2篇肾病患者
  • 2篇肾小管间质
  • 2篇肾炎
  • 2篇替米沙坦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氯沙坦

机构

  • 1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篇禹程远
  • 11篇解汝娟
  • 5篇邢丽
  • 3篇王德润
  • 2篇柏林
  • 1篇廉维
  • 1篇王秦
  • 1篇赵石磊
  • 1篇李丽
  • 1篇李悦
  • 1篇公永太
  • 1篇邸波
  • 1篇赵琳琳
  • 1篇陈金瓯
  • 1篇隋满姝
  • 1篇石芳芳
  • 1篇穆素红
  • 1篇刘晓刚
  • 1篇姚春影
  • 1篇陈春雷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沙坦在大鼠IgA肾病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应用氯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其对IgA肾病小管间质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方法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A组)、IgA模型组(B组)、氯沙坦治疗组(C组),每组6只,实验前后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检测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变化。结果B组尿蛋白量增高,C组则有所降低(P〈0.05);实验前、后,B组肾功能改变显著,C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肾脏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及间质炎细胞浸润,而C组上述变化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检测显示TGF-β1、α-SMA及MCP-1在A组肾小管及间质中微量表达,B组高表达,C组表达减少。结论IgA肾病存在肾小管间质的损伤;氯沙坦减少IgA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泄,抑制炎症及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对IgA肾病小管间质的损伤起保护作用。
邢丽柏林禹程远解汝娟
关键词:肾病IGA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转化生长因子
替米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肾小管间质损伤及PPARγ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对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运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方法建立实验性IgA肾病模型,设立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治疗组(简称罗格列酮组)、替米沙坦治疗组(简称替米沙坦组)、氯沙坦治疗组(简称氯沙坦组),分别于实验前、第4周末、第8周末、第10周末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免疫组化测定各组PPARγ、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RT-PCR检测各组PPARγ、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变化.结果 第10周末尿蛋白量(mg)在模型组高于对照组(14.14±1.99 vs 1.59±0.18),而罗格列酮组(2.35±0.33)、替米沙坦组(1.88±0.09)、氯沙坦组(2.82±0.34)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以替米沙坦组改变明显.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存在系膜细胞增生及间质炎细胞浸润,而治疗组肾小管间质损伤减轻,罗格列酮组、替米沙坦组、氯沙坦组的损伤指数均低于模型组(1.97±0.23、1.57±0.14、2.15±0.22 vs 3.10±0.18,均P<0.01),尤以替米沙坦组改善明显.免疫组化及RT-PCR结果显示PPARγ、TGF-β1、α-SMA及MCP-1在对照组肾小管及间质中微量表达,模型组呈高表达,氯沙坦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罗格列酮和替米沙坦组表达减少.结论 替米沙坦可能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及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两种途径显示更独特的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邢丽柏林禹程远解汝娟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肾小管间质损伤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补体途径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重要的生物标志物,H型纤维胶原凝集素(H-ficolin)也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关,而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春雷刘晓刚禹程远梁慧袁福才解汝娟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黄葵胶囊对大鼠IgA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0年
邢丽禹程远解汝娟
关键词:IGA肾病模型黄葵胶囊现代药理研究抗血小板聚集肾小管损伤
123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3例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23例IgA肾病患者在21岁~4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65.8%);临床表现以发作性肉眼血尿最多见(占36.6%);病理类型分级以Ⅱ级(56.1%),Ⅲ级(20.3%)为主;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呈正相关(P<0.01);随着Lee氏病理分级程度的增高,血肌酐、血尿酸、血脂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IgA肾病临床类型多样,其组织形态学改变轻重不一,宜尽早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王德润解汝娟禹程远
关键词:IGA肾病肾活检病理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晚期炎症介质,可通过炎症细胞的主动分泌或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由胞核进入胞外介导炎症反应。近年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肾脏炎症的促进因子和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迁移率族蛋白Bl与肾脏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韩卓男禹程远梁慧(综述)解汝娟
关键词:肾疾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炎性因子
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为临床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肾活检确诊的13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IgA肾病占同期肾活检的19.1%;肾脏病理分级以Ⅱ级为主,为73例(占56.2%),其中有75.4%的患者伴足突融合,53.1%伴肾小管萎缩,43.1%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26.9%有肾间质纤维化,21.5%有血管病变,6.2%伴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在不同性别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在年龄、收缩压、血尿酸、三酰甘油、白蛋白、补体C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表现多样化,不同性别在临床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要综合考虑并尽早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为制定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德润解汝娟禹程远廉维陈金瓯穆素红李丽赵石磊
关键词:病理改变性别
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大鼠IgA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本文探讨黄葵胶囊对大鼠IgA肾病损伤的影响。方法:运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I4)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IgA模型组、氯沙坦治疗组(治疗组)及黄葵胶囊氯沙坦联合治...
邢丽禹程远解汝娟
关键词:黄葵胶囊氯沙坦IGA
文献传递
特发性膜性肾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的进展
2023年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为常见免疫相关性肾病,伴血栓高发风险,会导致终末期肾病的进展及死亡发生,临床目前侧重静脉血栓事件的研究,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制并未作系统阐述。本文就IMN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预防IMN血栓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提供新方向。
陈晓静禹程远邸鹏飞解汝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患者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的原发病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16岁以上慢性肾衰竭患者4685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肾脏病理、慢性肾衰竭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生化指标。结果慢性肾衰竭4685例,平均年龄为(61.42±20.20)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6.87%)、糖尿病肾病(16.99%)、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16.95%)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605例患者行肾活检术,病理类型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9.59%)、系膜增生性肾炎(24.63%)、IgA肾病(13.22%)、微小病变性肾病(10.9%)为主。慢性肾衰竭各期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蛋白尿明显减少,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酸(UA)、Ca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肾病所致慢性肾衰竭更易发生贫血(P<0.01)、低白蛋白血症(P<0.01)、高尿酸血症(P<0.01)及脂类代谢紊乱(P<0.01)。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蛋白尿逐渐减少,贫血、低白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质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钙、磷代谢紊乱逐渐加重。糖尿病肾病所致慢性肾衰竭更易发生贫血、低白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及脂类代谢紊乱。
赵琳琳解汝娟隋满姝禹程远王秦王德润姚春影石芳芳
关键词:病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