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镇江市润州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及实施效果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0.874,P=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 夏爱赵亚明蒋军陶恒业王琳李莎莎黄轶昕
-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传播阻断灭螺扩大化疗
-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不同环境中的灭螺效果评价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评价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不同类型环境的灭螺效果,为实施钉螺控制措施提供应用技术。方法选择江滩、水网、山丘地区各1处作为试验现场,每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分成试验Ⅰ、试验Ⅱ和空白对照3个组别,其中试验Ⅰ组用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为40 g/m^2;试验Ⅱ组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剂量为50 g/m^2;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现场灭螺处理。比较不同环境类型、不同施药时间钉螺死亡率和密度的差异程度,绘制变化趋势图。结果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喷撒7 d后,江滩、水网、山丘3类现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97%、87.57%和86.01%,其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55%、87.41%和85.80%;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撒7 d后现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3.75%、85.42%和87.68%,其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37%、85.27%和87.55%;2种剂型药物在同一环境中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528、2.910、0.015,均P>0.05)。江滩、水网、山丘3类环境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喷撒15 d后现场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88.42%、91.25%和85.57%,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撒15 d后现场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83.91%、85.29%和86.67%。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江滩、水网和山丘3类环境中,灭螺后3~15 d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84.12%、87.68%和8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0,P=0.040),以水网沟渠灭螺效果最好。结论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江滩、水网、山丘均有较好的灭螺效果,可作为不同类型环境现场灭螺备选药物之一。
- 神学慧戴建荣王琳李叶芳邢云天孙乐平
- 关键词:钉螺血吸虫病
- 江苏省镇江市居民最适宜食盐加碘量的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江苏省镇江市居民最适宜的食盐加碘量,为国家局部调整盐碘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镇江市下辖的句容市6个社区中,以0~5、6~12岁,〉12岁儿童+成人、孕妇+乳母共4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季度1次,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用记账法调查每日盐食用量,用直接滴定法测定碘盐含碘量;以世界卫生组织等推荐的孕妇和乳母的碘摄入量为基准推算最适宜的碘盐加碘量。结果上述4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为276.3μg/L,推算的碘摄入量为337.4μg/d;居民盐食用量平均为9.7g/d,碘盐含碘量为28.4mg/kg;尿中由碘盐供给的碘为220.4μg/d,环境来源碘为117.0μg/d。结论镇江地区居民最适宜的食盐加碘量为(25±10)mg/kg,现行国家标准(35±15)mg/kg尚有下调的空间。
- 蒋小兰鲍务新邱玉中王琳华荣珍张联恒李龙根
- 关键词:盐类碘摄入量
- 2005-2009年镇江市丹徒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被引量:2
- 2011年
- 2005-2009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显示,监测区人畜病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居高不下。建议对监测区内除加大灭螺措施外,还应加大江滩的综合治理力度;并对阳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
- 戴敏神学慧李叶芳陈祥平张联恒王琳洪青标杨国静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
- 母乳喂养婴儿与哺乳母亲碘摄入量的配对调查
- 2006年
- 目的调查母乳喂养婴儿及哺乳母亲碘摄入量。方法母乳喂养婴儿与其母亲之尿碘配对进行测定;碘摄入量用尿碘乘尿排出量加以推算。结果母乳喂养婴儿与其母亲的碘摄入量具有显著性相关,155对1岁以内婴儿与哺乳母亲的相关系数为0.338(P<0.01),128对9月龄以内婴儿与哺乳母亲的相关系数为0.437(P<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03.3+0.19x和y^=83.98+0.26x。结论母乳喂养婴儿与哺乳母亲的推算碘摄入量能够评估碘营养状况。
- 张联恒邱玉中鲍务新王琳华荣珍李龙根
-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
-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京杭大运河江苏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为动态评估该区域钉螺扩散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变化趋势。结果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有螺环境数呈上升趋势;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丹金溧漕河1000 m缓冲区内,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的老九曲河沿线。2014、2016、2017年,研究区域内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主要为丹金溧漕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钉螺分布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向南北方向转变。结论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空间分布复杂,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风险,需加强该区域的灭螺工作。
- 蒋甜甜施亮李伟李伟张键锋王鑫瑶何健冯云王琳刘璐王志坚朱涛王琳谢轶青王志坚朱涛江涛
- 关键词:钉螺京杭大运河
- 江滩流行区中长期规划血吸虫病控制效果及其巩固对策探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评价江滩型流行区实施血防中长期规划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探讨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的对策,为江滩地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有效路径。方法采用前瞻性现场研究方法,选取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镇江市丹徒区,根据其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实施渐进式的"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血防综合治理。连续开展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环境螺情调查,并收集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比较实施中长期规划前后病情和螺情控制效果,并绘制居民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图。结果 2005-2014年丹徒区共实施河道混凝土硬化护坡16.84 km,修建沉螺池9个,改建涵闸10座,建设家畜圈养畜舍3.85 hm^2,开展家畜查治2.95万头次,淘汰耕牛170头,养鱼灭螺4 930 hm^2,整理与涝渍改良土地1 560.00 hm^2,建设抑螺防病林376.00 hm^2,开展钉螺调查19 364.80 hm^2,药物灭螺4 694.60 hm^2,查、治病20.79万人次,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6.91万座,发放血防宣传材料28.22万份,防护用品1.97万人份,树立血防警示标志958个,张贴或悬挂血防宣传标语5 425条。血防中长期规划项目实施后居民感染率、牛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呈逐年下降态势,分别由2005年的0.08%、1.28%和0.13%下降为0;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由2005年的284.34 hm^2和55.10 hm^2下降到73.60 hm^2和0,分别下降了74.12%和100%。2005-2014年羊的感染率呈波动状态,2005年粪检阳性率为1.13%,2007-2008年为0,2009-2012年回升到0.25%~0.95%,2013-2014年为0。2005-2010年牛的存栏数逐年减少,2011年后小幅增加,总体平稳;2006年后羊的存栏数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最高峰,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与当地羊的血吸虫感染率波动基本一致。结论江滩地区采取持续、渐进式的"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血防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路径,但这类地区疫情极易反复,要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 神学慧孙乐平李叶芳王琳陈祥平王和生戴建荣
-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Ⅰ疫情监测点布局与应用效果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构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按照血吸虫病流行程度、流行类型、流域水系特点在全省设立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现场调查,并对血检查病进行质量控制,分析、比较不同监测点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螺情分布及血检漏检情况。结果在江苏省10个市26个县共设立27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其中14个位于传播阻断村,13个位于传播控制村;15个监测点属江湖洲滩型流行区,9个水网型流行区,3个属山丘型流行区。27个监测点共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筛查16617人,检出血清学阳性326人,血检阳性率为1.96%,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7%,女性阳性率为1.80%;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查病326人,在江滩型地区查出阳性2例,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01%。调查762名流动人员,查出血检阳性10人,血检阳性率为1.31%,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例。检查479头散放家畜,未发现阳性。共调查746个环境,查出钉螺面积240.70 hm2,钉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监测点共检测780份质控血清,总符合率为95.13%,其中误检率为1.28%,漏检率为19.23%。结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布局合理,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呈低度流行态势。
- 孙乐平杨坤洪青标张键锋高扬谢朝勇王琳左引萍姚韵怡汪伟梁幼生
-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系统
- 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了解2006-2018年镇江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2018年以镇江市辖区内≥3周岁的常住居民及在本地居住满1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作为监测对象,采集其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检测粪便中土源性线虫虫卵,12周岁及以下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以检测蛲虫;计算各年各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并收集该期间内全市土源性线虫病驱虫服药数据。结果2006-2018年全市累计粪检202880人·次,共检出土源线虫感染者946例,平均感染率为0.47%;人群总感染率从2006年的1.10%降至2018年的0.11%,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各市(区)总感染率存在差异(P<0.01),以润州区最高(1.65%),新区最低(0.04%)。全市人群蛔虫、钩虫、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0.09%和0.0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P均<0.01);感染均以轻度为主。2006-2018年全市累计检查45427名儿童,共检出蛲虫感染者145例,平均感染率为0.32%;儿童蛲虫感染率从2006年的1.33%降至2018年的0.22%,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土源性线虫感染者以单虫种感染(97.46%)为主,两虫混合感染主要集中在2007年前。2006-2018年全市累计驱虫服药535089人·次,人群不良反应出现率为0.002%。结论目前镇江市人群土源性线虫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后续应进一步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健康教育,以巩固防治成果。
- 李莎莎王琳李爱华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蛲虫病
- 土壤中氯硝柳胺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建立测定土壤中氯硝柳胺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过滤后采用U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以Waters BEH 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甲醇和水的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串联质谱中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氯硝柳胺的质量浓度在0.002~0.080 mg/L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成线性关系(r=0.999 6),方法的检出限为5×10^(-4) ng,定量限(LOQ)为0.5μg/kg;在0.02、0.10、0.2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3.4%~7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3.3%。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土壤中氯硝柳胺的测定。
- 和佳鸳王琳潘春燕徐虹易承学
-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土壤氯硝柳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