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作品数:20 被引量:50 H指数:4 供职机构: 泰安市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32例烟雾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和CT影像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烟雾病的病理机制和检查方法。方法对32例拟诊烟雾病的患者行头部CT和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2例诊断为烟雾病,10例诊断为“烟雾症”。其主要表现为颈内动狭窄或闭锁,形成代偿性颅底烟雾血管。结论全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烟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刘军 王琳 王霞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 烟雾病 CT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刘军 王霞 王浩洲 王琳 李吉贞关键词:栓塞 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效果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9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5-65岁,平均(54.64±5.35)岁。试验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4~66岁,平均(55.43±5.73)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降低(P<0.05),90 dADL评分则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90 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保障患者的预后疗效和生活质量。 王琳 李娟 申玮 张晶 李吉贞 梁迎春关键词:动脉内溶栓 临床疗效 颈内动脉动脉瘤3D—DSA重建成像的构型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ICA)动脉瘤在3D—DSA中的三维构型特点,探讨其指导临床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77例ICA动脉瘤患者3D—DSA的影像资料,对77例107个动脉瘤应用Syngo Inspace软件任务卡进行重建成像,显示其三维容积及三维形态结构,研究动脉瘤形态与ICA及其分支动脉开口的结构关系。结果按ICA Bouthillier分段,动脉瘤在C4-C5段4个,C6-C7段(床突上段)103个。动脉瘤以类圆形鼓泡状形态自ICA凸起,其形态可分为单泡型74个(69.2%)、双泡型21个(19.6%)、多泡型12个(11.2%),双泡型及多泡型动脉瘤以圆泡连体的方式沿颈动脉轴线排列,不会横向排列。其中单泡型动脉瘤又分为单泡漏斗型、单泡水泡型、单泡窄颈型及单泡宽颈型。根据动脉瘤瘤颈开口与ICA及其分支动脉开口的关系,又可将动脉瘤分为分支无关型、分支相关型和分支泡上发出型,分别有51个、37个和19个。结论根据3D—DSA可了解ICA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结构,尤其是动脉瘤开口与ICA及其分支动脉开口的结构关系,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对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术后疗效的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军 王霞 王浩洲 王琳 李吉贞 张明然 王莲关键词:动脉瘤 颈内动脉 细支气管肺泡癌CT特征及病理基础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特征及病理基础,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确诊为BAC患者的CT图像,对照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提出各种CT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9例(47.5%),实变型14例(35%),弥漫结节型7例(17.5%)。孤立结节型可见分叶、毛刺及星芒状改变、小结节堆集、胸膜凹陷征、小泡征及空腔征等。实变型早期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中晚期可呈片状密实影,易与炎症混淆,但"枯树枝"征、血管成像征可鉴别;弥漫结节型由于病灶的多态性,难以与结核等特异性炎症或其它肺内浸润性疾病鉴别,若有明显的"枯树枝"征,则可作为BAC的特征。结论CT检查可以发现BAC各型的某些CT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志强 王琳 张晶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 弥漫 CT 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作用与意义。方法对1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椎动脉形态、走行,内-中膜厚度,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在186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占96.7%,其中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病例占81.2%,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占38.2%,6例颈内动脉闭塞(单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检测颅外段颈动脉疾病方面可作为一种优良的检测手段,能够准确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以预防脑血管意外。 张晶 王琳 刘志强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谷氨酸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脑干组织中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情况影响。方法选取54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SAH组24只和SAH-尼莫地平组24只,使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SAH-尼莫地平组注射尼莫地平,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基底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以及谷氨酸转运体(EAATs)m RNA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第1、7、14天的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ba)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7天的Vba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在第1、7、14天的Vb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天的EAA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4个时间点的EAAT-1/GAPD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7、14天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7天的EAAT-2/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4、21天的EAAT-2/GAPDH显著高于对照组,4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7天的EAAT-3/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天的EAAT-3/GAPD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7天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尼莫地平可有效增加大鼠脑干中EAATs的表达水平,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治疗SAH。 王琳 王涛 梁迎春 宁方波 赵芳芳 张馨娜 张磊关键词: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X线球管小焦点灯丝断后再利用 被引量:2 2006年 王琳 许玉林关键词:X线球管 灯丝 介入诊疗 X光机 导管室 C型臂 DSA技师的职业探讨 被引量:4 2009年 王琳 刘志强 张晶关键词:介入治疗 介入手术 DSA设备 影像诊断 诊疗过程 颅内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2023年 探讨颅内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至2022年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干预组 80 例和对照组 80 例。对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颅内动脉,分别给予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颅内动脉 Vs和舒张末端 Vd的评分,并给予治疗前后的脑动脉 Vd和脑组织的改变评级。,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疗效评价和进行远期预后影响因素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干预组患者在治疗后 Vs、Vd数值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并且,在治疗组中, Vs和 Vd的数值都比对照组低。2.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到:干预组的 NIHSS得分较对照组的 NIHSS得分较低(P<0.05),且在6个月时,干预组的 NIHSS得分较低(P<0.01)。3.与6个月相比,3个月的 ADL得分较低(P<0.01)。4.年龄、糖尿病、和饮酒与患者神经功能间存在中度相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与患者神经功能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 颅内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更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远期疗效。 李洪军 李娟 王琳 王涛 尚红记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