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 作品数:44 被引量:33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基于小班尺度的北京市密云区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是实现科学林火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小班尺度开展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可为林火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密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森林可燃物数据、气象数据、重要火源点等数据,构建密云区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体系中最终权重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各小班的危险性指数,依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划分为高、中高、中低、低4个等级;采用全域和局域莫兰指数判断各小班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分布特征。【结果】(1)基于小班尺度综合4类因子构建体系,权重分布比例合理,可较好地开展火灾危险性评价;(2)研究区内高等级、中高等级、中低等级、低等级危险性的小班面积占比分别为12.75%,19.01%,41.70%,26.54%。其中,高等级危险性小班以灌木林、侧柏林、油松林为主,小班面积占比分别为38.40%、25.76%、24.13%;(3)高等级危险性小班分布在研究区范围的东部以及中南部区域,从乡镇尺度分析,呈片状分布于巨各庄镇、高岭镇和新城子镇;(4)小班危险性的全域莫兰指数为0.2413(大于0),说明密云区各小班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即小班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采用局域莫兰指数分析发现火灾危险性等级为高-高聚集型小班的面积达34637.77 hm^(2),占密云区面积的15.56%。【结论】(1)构建的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体系中,野外火源所占权重最大,是影响森林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2)高等级危险性小班区域灌木林占比较高,且聚集分布特征明显,根据权重结果,建议增强对野外火源和重点人群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制定可燃物清理的标准和要求,定期在农林交错地区和火源点周围进行可燃物清理�
- 李维伟杨雪清张一鸣冯昕王博杜建华陈锋陈锋
- 关键词:森林火灾
- 林业开放政府数据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
- 林业开放政府数据元数据质量评估能够科学衡量数据开放的产出和效果,建立及时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进一步提升林业开放政府数据的价值。目前中国已经建成的林业开放政府数据平台存在规范性差、格式单一、难以下载与重用等质量问题。元数据...
- 王博
- 关键词:林业经济元数据
- 文献传递
- 美国加州森林火灾概述及启示被引量:8
- 2020年
- 森林火灾处置救助非常困难,威胁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搜集整理近三年美国加州森林大火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灭火实战经验,深入分析加州森林大火频发的原因,总结加州森林火灾防控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依据。
- 白夜王博贾宜松武英达
- 关键词:森林火灾气候变化可燃物应急管理
- 北极地区山火对我国高寒地区林火管理的启示被引量:3
- 2021年
- 北极地区主要包括北冰洋和周围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植被以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气候终年寒冷,火源以干雷暴为主。受全球变暖和高温热浪影响,北极地区山火的数量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本文在总结2019年和2020年北极地区山火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北极地区山火成因和危害,结合多年森林消防工作经验,提出对高寒地区林火管理的启示。
- 白夜王博武英达曹萌刘波
- 关键词:高寒地区
- 东北兴安落叶松林物种替代速率随火烧序列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火烧干扰后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关于次生演替期间地上和地下过程的共同进化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以火烧后2、3、9、15、31、50和150年的恢复时间构建了一个火烧序列,调查再生林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物种周转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曲线。火烧后15年和150年群落间Bray-Curtis相异度最小,但总物种周转速率最大。白颖苔草(Carex rigescens)、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raphylla)和杜香(Ledum palustre)的丰度随着火灾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影响了beta多样性,而再生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受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土壤C∶N的控制,并随演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火烧后2年和15年再生森林群落与火灾后150年的群落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且微生物生物量的N∶P更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N∶P与Bray-Curtis的相异度呈正相关。土壤C∶N在火灾9年后最低,且与总周转率呈负相关,火灾后9年和15年总体物种周转率较低,但土壤C∶N相对较高。总的来说,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对森林beta多样性恢复和群落结构的贡献更大。
- 李秋梅贾匡迪王博周志勇
- 基于水分动态的毛乌素沙地人工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
- 植被建设是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的重点,其中人工固沙物种的选择、造林模式的确定对于植被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决定人工固沙植被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是水分。本文以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为理论基础,选取毛乌素沙地宁夏盐池县沙泉湾...
- 王博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水分动态
- 辣椒红色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精制工艺研究
- 辣椒红色素是红辣椒中呈鲜艳红色的部分。因其色调鲜艳、安全可靠并具有药理作用,不仅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着色剂,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如片剂的包衣着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结合...
- 王博
- 关键词:辣椒红色素超声波提取精制工艺红辣椒
- 文献传递
- 河北平泉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氮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泉县火烧迹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氮在火后不同年份的变化特征,结合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研究土壤氮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火烧迹地养分循环研究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平泉县柳溪镇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5年(火后当年)、2016年(火后1年)、2021年(火后6年)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比较和分析上述4种氮含量在不同火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对照样地)、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在不同年份(2015、2016、2021年)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因子(树高、胸径、郁闭度)、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和可燃物因子(1、10、100时滞可燃物载量、1、10、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元素的影响。【结果】(1)整体而言,火强度、土层深度、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火强度和土层深度对2015年的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火强度和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火强度、土层深度和年份对土壤氮含量不具有三因素交互影响(P>0.05);(2)火后1年(2016)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回升,以重度火烧样地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464.67%、397.97%、185.63%,碱解氮含量降低,中度样地降幅为52.48%。火后6年(2021)土壤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在中度样地回升明显,增幅分别为368.78%、209.00%、427.51%,硝态氮含量在中、低强度下降,降幅为14.31%、14.34%;(3)RDA结果表明,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贡献最多解释度:1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碱解氮含量,并与其成正比关系;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硝态氮含量,并与其呈正比关系。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对土壤氮含量变化解释度较小,主要是间接作用�
- 李炳怡刘冠宏顾泽李伟克田野王博刘晓东舒立福
- 关键词:油松林
- 加强新形势下森林灭火安全的思考被引量:63
- 2023年
- 受森林可燃物、气象、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扑救难度和扑救风险极大,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本文在梳理总结典型森林灭火伤亡案例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造成森林灭火伤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新形势下森林灭火安全的建议。研究结果发现:(1)造成森林灭火扑火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包括易燃植被类型、恶劣气象条件、特殊危险地形等三个方面。(2)造成森林灭火人员伤亡的人为原因包括火情不明、麻痹轻敌、指挥不力、避险不当、过度疲劳等五个方面。(3)加强新形势下森林灭火安全的建议包括: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导思想、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风险要素基础数据库、增强森林火灾扑火指挥员专业指挥能力、强化森林灭火实战化演练和紧急避险训练、提升森林消防员扑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提高森林火灾安全扑救效率不打疲劳战。
- 王博程述龙常宁陈锋刘晓东
-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 王博韩树文武英达牛树奎刘晓东
- 关键词:油松林火烧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