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利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5篇心室
  • 3篇心肌缺血
  • 3篇心室功能
  • 3篇血压
  • 3篇应变成像
  • 3篇缺血
  • 3篇力学状态
  • 3篇急性心肌缺血
  • 3篇高血压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动态血压
  • 2篇动态血压监测
  • 2篇心肌病
  • 2篇血压监测
  • 2篇药物治疗
  • 2篇左心
  • 2篇左心室
  • 2篇脉压

机构

  • 8篇长治医学院附...
  • 6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人民医...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长治市郊区人...

作者

  • 11篇王俊利
  • 4篇尹立雪
  • 3篇李文华
  • 3篇周晓芳
  • 2篇武彤
  • 2篇牛青英
  • 2篇郭智宇
  • 2篇费丽萍
  • 1篇刘会若
  • 1篇白艳
  • 1篇左明良
  • 1篇丁华
  • 1篇王志刚
  • 1篇钟毓
  • 1篇李艳芳

传媒

  • 3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治疗DCM患者出院后经超声心动图复查证实LVSD恢复者188例,随访截至2017年6月(或全因死亡),对比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预测LVSD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LVSD恢复DCM患者经随访(29.8±15.7)个月,LVSD恢复者再复发率约为19. 1%(36/188)。复发组恢复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2±4. 6)%vs (26. 7±3. 8)%](t=4.996,P<0.05),左室舒张末的内径(LVEDD)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4)mmvs(12.6±3. 6)mm](t=7. 320,P <0. 05)。经多变量Logistic分析提示DCM患者恢复时LVEDD较基线值缩小幅度减小是预测LVSD恢复后又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DCM患者出院后LVSD恢复者再复发比例约1/5。
胡国荣王俊利
关键词:复发
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梗死区的跨壁力学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王俊利尹立雪费丽萍牛青英李文华
关键词:实验动物应变成像心室功能组织多普勒显像心肌
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定量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2015年
目的建立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方法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95例成人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三维容积超声,应用PhilipsQLab3DQ测量技术,建立三个相互垂直平面的坐标系。测量相关参数:主动脉根部在冠状动脉窦底水平、瓣联合上缘水平、窦管结合水平的直径和面积;冠状动脉窦深度和宽度。进行自身重复测量分析,确定研究方法的重复性。结果舒张末期,主动脉根部环径和面积在窦底水平约1.84cm和3.45cm^2;瓣缘联合上缘水平约2.97cm和7.77cm^2;窦管结合处水平约2.72cm和5.44cm^2。无冠窦、左冠窦、右冠窦宽度比较中,右冠窦宽最大,左冠窦宽最小(P〈0.05)。自身重复性测量显示良好(P〉0.50);角度间差异性分析显示0°区域准确性高。结论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三维容积图像能够建立具有一定可靠性、重复性的主动脉根部等解剖结构三维定量分析方法。
王俊利丁华熊名琛尹立雪殷伟贤魏峥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超声心动描记术主动脉根部
联合药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例,服用福辛普利10 mg,qd,联用氢氯噻嗪25 mg,qd。疗程16周。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心率,监测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门诊随访2、4、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43%,71.5%,91.3%。在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MSBP)、血压负荷以及24小时脉压(PP)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降压较平缓,治疗后动态血压曲线更趋于"杓形"。谷峰比值(T/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0.83和0.92,平滑指数(SI)SBP和DBP分别为3.01和2.97,治疗16周后,复查血液生化等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能持续平稳、有效及安全的降低24小时血压,且安全性良好。
王俊利周晓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谷峰比值脉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老年心力衰竭目前认识与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本文阐述老年心力衰竭(HF)的特点和治疗模式的转变,并对HF治疗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胺碘酮等进行简要评价。
王俊利周晓芳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药物治疗
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降压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2+channel block,CCB)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新诊断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qd,联用氢氯噻嗪25 mg,qd,治疗4周无效则加量,再治疗4周如无效则换药。疗程为16周,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心率,并监测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门诊随访2、4、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48.5%、66.5%、84.6%,在降低24小时MSBP和MDBP,白天MSBP和MDBP,夜间MSBP和MDBP,血压负荷以及24小时脉压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与治疗前相比P<0.05;谷峰比值(T/P)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0.67和0.86;平滑指数(SI)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2.96和3.00;治疗16周后,复查血液生化等指标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不但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门诊血压,而且能改善动态血压参数,而且降压安全,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优选方案。
王俊利周晓芳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谷峰比值脉压
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左心室顿抑区的跨壁力学状态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急性心肌缺血后跨壁峰值应变的改变不仅出现在梗死区域,而且出现在顿抑区域。但对顿抑区域的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层心肌的跨壁力学特征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的:实验拟应用应变成像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顿抑区不同层次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并观察其跨壁力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7-10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完成。材料:雌性Beagle实验动物犬11只,平均体质量11.5kg,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方法:在组织速度成像条件下,基础状态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同步记录心电图,存于TDI-Q工作站。在缺血基础状态下,采集左心室短轴切面心尖水平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图像,同步记录心电图,存于TDI-Q工作站。主要观察指标:基础状态、缺血后顿抑区的节段整体及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medium,mid)及心外膜下心肌的径向峰值应变及达峰时间。结果:Beagle犬2只死于室颤,9只成功制成缺血模型。①顿抑区心内膜下心肌峰值应变(Ssubendo)与基础状态值相比降低(P<0.05),中层心肌峰值应变(Smid)与基础状态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外膜下心肌峰值应变(Ssubepi)比基础状态值增高(P<0.05);节段整体达峰时间(Tsegment)以及各层次达峰时间(Tlayers)延长(P<0.05)。②基础状态Ssubendo及Smid分别与其节段整体的峰值应变(Ssegment)有较好的相关性(rSsubendo vs Ssegment=0.617,rSmid vs Ssegment=0.556,P均<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顿抑区域呈Ssubendo降低、Ssubepi增高和Tlayers延长,该跨壁力学状态是缺血区域和非缺血区域不同层次心肌力学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推测此力学状态是决定心室重构进程以及最终向缺血性心肌病演变的重要触发机
王俊利尹立雪王志刚左明良李文华武彤郭智宇刘会若白艳钟毓
关键词:应变成像心肌缺血顿抑
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左心室心尖跨壁力学状态
目的:应用应变成像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前后左心室心尖在基础状态、缺血区、顿抑区和非缺血区的节段整体、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不同层次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观察其跨壁力学特征。实时呈现急性心肌缺血后...
王俊利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心内膜下心肌心肌缺血
文献传递
应变成像评价犬左心室急性心肌缺血边缘区跨壁力学状态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应用应变成像观察犬左室急性心肌缺血边缘区不同层次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评价其跨壁力学特征。方法9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状态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左室心尖二维短轴观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在脱机状态下应用软件衍生M型组织多普勒速度图,采样分析基础状态、缺血后边缘区的节段整体、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心肌(subepicardium,subepi)的径向峰值应变(S)及达峰时间(T)。统计数据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以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边缘区心内膜下心肌峰值应变较基础状态值降低(P〈0.05),中层心肌峰值应变与基础状态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心外膜下心肌峰值应变较基础状态值增高(P〈0.05);节段整体达峰时间以及各层次达峰时间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层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节段整体的峰值应变有较好的相关性(r=(0.617,r=0.556,P均〈0.01),而梗死边缘区这种相关性消失(r=0.287,r=0.243,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边缘区呈心内膜下层心肌峰值应变降低、心外膜下层心肌峰值应变增高和各层次达峰时间延长,该跨壁力学状态是缺血区域和非缺血区域不同层次心肌力学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推测此力学状态是决定心室重构进程以及最终向缺血性心肌病演变的重要触发机制之一。
王俊利尹立雪郭智宇李文华武彤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室功能应变成像
血清可溶性ST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
血清可溶性ST2是白介素1的受体,作为一种诱饵受体,可竞争地与IL-33结合,抑制IL-33/ST2L信号转导,减弱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促进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本文主要阐述了血清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心肌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面,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参考。
梁欢王俊利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肌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