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 作品数:14 被引量:91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更多>>
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冰盖模拟 被引量:2 2014年 格陵兰冰盖是造成21世纪海平面预估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来源,而研究格陵兰冰盖对过去暖期气候的响应,可以为研究未来格陵兰冰盖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全球气候模式CAM 3.1(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1),CAM 4和NorESM(Norwegian Earth System Model)以及冰盖模式SICOPOLIS(SImulation COde for POLythermal Ice Sheets),对上新世中期暖期(距今~3 Ma)格陵兰气候和冰盖展开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夏季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9.4~13.4℃,年平均降水增加了65.2~108.3 mm a 1.在上新世中期暖湿的气候背景下,仅有少量冰存在于格陵兰东部沿岸高海拔地区;与参照试验相比,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冰盖减少造成全球海平面比现代高大约7.8~8.1 m.同时,古气候代用资料也表明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可能无大规模冰盖存在. 燕青 张仲石 王会军 张冉关键词:格陵兰冰盖 古气候模拟 古气候演化特征、驱动与反馈及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23 2021年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如何有效结合,特别是古气候研究如何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过程提供背景条件、边界约束和理论框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现代、历史时期、全新世、晚第四纪和新生代为时间基线,回顾阐述了过去气候演变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探讨了过去与现代气候变化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过去气候演化过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地球气候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各个时期中,地球气候经历了不同相位、幅度和速率的变化,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地表温度为代表的地球表面热力环境演化是各不同阶段气候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全球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太阳输出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和地球构造运动等的影响,而且与地球表层水圈中的海洋、冰冻圈中的大陆冰盖、生物圈中的海洋浮游生物和陆地植被,以及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粉尘气溶胶、水汽和云等活跃组分之间,存在着多尺度复杂反馈作用。在同一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分量的互馈通路可能是同向的、可比的,各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对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有借鉴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可能难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古今互鉴,就需要慎重。 任国玉 任国玉 姜大膀关键词:气候系统 古气候 新仙女木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末次间冰期南半球西风急流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变暖情景下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分析了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200 hPa)与副极地西风急流(850 hPa)在末次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夏季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位置偏北(+2.5°),强度偏弱(-5.3%);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也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1.1°/-7.4%)。在冬季,末次间冰期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南移增强(-0.8°/+5.6%),而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北移增强(+0.8°/+4.2%),并且不同洋盆上空的急流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副热带急流与副极地西风急流位置与强度的变化分别与对流层中高层与低层的斜压稳定性的变化相联系。此外,热带非绝热加热与中纬度Rossby波传播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南印度洋西侧与东侧、高层与低层西风急流反向变化的结果,这种反向变化得到了降水重建的支持。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南半球 副热带西风急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03古气候模拟与动力学 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自然科学基金改革,2019年大气科学学科率先对2008年版的申请代码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三大有序板块。特别是,2020年新版申请代码设置了“古气候模拟与动力学(D0503)”,实现了大气科学从“分钟、小时直至地史”时间尺度的全覆盖。本文从D0503代码的增设背景、学科内涵、研究方向、关键词、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展望,并对近三年该代码下“面青地”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充分理解D0503研究方向与关键词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及时把握该代码的发展趋势,服务古气候研究方向的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 姜大膀 燕青 闻新宇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内涵 关键词 亚洲高山区全新世中期气候及其影响下的冰川模拟 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利用一个1 km分辨率冰盖模式和11个PMIP4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气候和冰川的变化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1)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期降低了约0.7℃,夏季气温升高约0.7℃,冬季气温降低约1.8℃,全新世中期年平均降水略微增加(0.5%),但夏季和冬季降水分别增加和减少了约16%;(2)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冰川较工业革命前期整体显著退缩,面积减少了约13%,体积减小了约8%。在区域尺度上,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北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减少了约58%(47%),西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减少了约26%(25%),而南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增加了约20%(39%);(3)全新世中期夏季升温主导亚洲高山区北部和西部冰川的退缩,而降水增多是亚洲高山区南部冰川扩张的首要控制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冰川的变化格局和驱动因子。 燕青关键词:全新世中期 冰川作用 气候模拟 第四纪北半球冰盖发育与东亚气候的遥相关 被引量:11 2017年 新生代东亚气候演化和北半球冰盖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在气候学上可以被称为遥相关。一般认为,北半球冰盖的消长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来改变东亚气候。第四纪冰期,北半球冰盖的增长,可以加强西伯利亚高压,从而增强东亚冬季风和加剧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反之,间冰期北半球冰盖的消退,可以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并加强东亚夏季风。本文利用通用大气模式CAM4,开展理想试验,模拟了北半球冰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证实,冰期北半球冰盖消长与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存在遥相关,很好地支持了地质记录所反映的东亚气候与冰盖演化之间的耦合性。第四纪冰期,北半球气候变冷和冰盖发育,可以加剧我国北方的干旱程度。北半球北美-欧亚冰盖的发育,尤其是冬季,通过影响北半球的槽脊系统,在北美-欧亚冰盖南侧形成一个气旋式环流异常,这对加强我国西北内陆和黄土高原区西风或西北风至关重要。然而我们的模拟并不支持北美-欧亚冰盖通过加强西伯利亚高压来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这一传统认识,第四纪北半球冰盖发育与东亚气候的遥相关可能比我们原有的认识复杂。 张仲石 张仲石 燕青 张冉 李香钰 冷姗 田雨润关键词:遥相关 东亚气候 近期碳排放趋势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以减排为目的的国际谈判依赖于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的归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工业化使其工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并超过了发达国家,这对以往的不含近期碳排放影响的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划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耦合了碳循环过程的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模拟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期的工业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以往研究中的1850-2005年的历史责任归因延长到2011年,模拟的工业革命初期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大气升温、海洋暖化以及北半球海冰的消融,有55%-62%的责任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工业碳排放,其余38%-45%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与不包含近期(2006-2011年)碳排放计算的结果相比,发达(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减小(增大)了1%-2%,因此近期的碳排放趋势对长期的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很小.此外,尽管统计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并超过了发达国家,但忽略了国际贸易带来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排放量,从而转嫁历史责任的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考虑排放转移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 魏婷 董文杰 武炳义 杨世莉 燕青关键词:气候变化 历史责任 过去千年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潜势的模拟研究:基于PMIP3气候模式 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利用古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PMIP3)10个耦合模式结果研究了过去千年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潜势的空间特征。对于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场而言,模拟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950~1200A.D.)热带气旋潜在强度相对于小冰期(1600~1850A.D.)在北大西洋普遍增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中世纪暖期垂直风切变在10°~30°N之间的纬度带显著减小,而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和低层绝对涡度在北大西洋东部增大。基于热带气旋生成潜势指数,中世纪暖期大尺度环境条件有利于热带气旋在北大西洋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中世纪暖期热带气旋高空引导气流为东风异常,有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北美地区。在百年尺度热带气旋气候态的角度,模拟结果与地质证据基本一致。此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增加和火山活动减少对中世纪暖期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潜势增加均有作用。 燕青 张仲石 张冉 李香钰关键词:热带气旋 上新世海道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气候记录显示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在上新世3~4Ma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转变弓海道变化触发的全球变冷密切相关。对于这一时期,以往数值模拟研究较多关注热带海道(中美海道和印尼海道),而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效应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模拟了白令海峡打开和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白令海峡和热带海道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响应;但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地区,对热带气候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热带海道的变化呵以引起全球大范围地区的温度降低,导致热带太平洋表面温度升高,使得热带太平洋东西之间的温度梯度加强,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年代际变率加强。对于上新龇中国区域气候而言,热带海道的变化比白令海峡打开的作用更加重要,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可以引起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气候响应,而白令海峡打开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张仲石 李香钰 燕青 张冉关键词:上新世 白令海峡 ENSO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6 2020年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王会军 唐国利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关键词: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