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玲
- 作品数:20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究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提升小儿哮喘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共计200名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则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后,从治疗依从性、哮喘知识掌握程度、疾病复发的次数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当前针对小儿哮喘患者来说,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患儿的疾病治疗依从性,达到控制哮喘疾病的目的和效果。
- 王雅敏杨金玲安红军
- 关键词:小儿哮喘个体化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
- 5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和IL-17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5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在喘息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3例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分为有特应性体质的喘息Ⅰ组27例,非特应性体质的喘息Ⅱ组26例;非感染性疾病术前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鼻咽分泌物并处理后,显微镜下计数各组鼻咽分泌物中细胞数,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17水平。结果喘息Ⅰ组鼻咽分泌物中EOS计数明显高于喘息Ⅱ组和对照组(P<0.05、P<0.01);喘息喘Ⅱ组鼻咽分泌物中EOS计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和喘息Ⅱ组患儿鼻咽分泌物中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喘息Ⅰ组IL-17水平高于喘息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74±974pg/mLvs788±132pg/mL;P<0.05);喘息Ⅰ组IL-17水平和EOS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检测鼻咽分泌物中EOS和IL-17可以作为识别5岁以下有发展为哮喘倾向的喘息儿童的指标,并给予早期临床干预和治疗。
- 王秀芳杨金玲乔俊英张艳丽
- 关键词:喘息鼻咽分泌物白介素-17嗜酸性粒细胞儿童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IVIG 2 g/kg单次和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观察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总热程、住院时间、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单次2 g/kg IVIG组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400 mg/kg IV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g/kg IVIG组治疗后随访1年内无一例发生CAD,而400 mg IVIG组治疗后随访中有6例发生CAD,但在随访至1年时CAD均消失。结论 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CAD发生率,与IVIG 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比较具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 杨金玲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毛细支气管炎又称急性感染性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中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导致婴幼儿住院的最常见原因,该病也是患儿因呼吸困难人住重症监护室的常见原因。多年来儿科临床医生致力于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方面的探讨,例如高渗盐水、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等。2016年1月开始我院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杨金玲李爱香刘香娥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急性感染性
-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5岁以下喘息儿童评估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喘息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症状,5岁以下喘息儿童根据其原因和转归可分为早期一过性喘息、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和迟发性喘息/哮喘3种临床表型。因此,将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5岁以下喘息患儿识别出来进行有效早期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 杨金玲王秀芳
- 关键词:嗜酸细胞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质哮喘儿童
- 五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探讨5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NPS)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在喘息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3例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分为有特应性体质组(喘息Ⅰ组,27例)和非特应性体质组(喘息Ⅱ组,26例);并从同期住院治疗的疝气、肾结石等非感染性疾病术前患儿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NPS和血清,经处理后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IL-17水平.结果 喘息Ⅰ、Ⅱ组血清和NPS中IL-17水平分别为(1469.32±978.30)、(1473.70±974.35)ng/L和(263.34±131.80)、(788.28±132.4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8±2.00)、(36.45±5.00)ng/L(P<0.01),其中喘息Ⅰ组血清和NPS中IL-17水平高于喘息Ⅱ组(P<0.05);NPS和血清中IL-17呈正相关(r=0.313,P<0.05).结论 检测NPS中IL-17可以作为识别5岁以下有发展为哮喘倾向的喘息儿童的指标,并给予早期临床干预和治疗.
- 杨金玲王秀芳
- 关键词:儿童体内分泌物鼻咽白细胞介素17喘息
- 5岁以下喘息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5岁以下喘息儿童血清IL-17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探讨IL-17水平和EOS计数对5岁以下儿童喘息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就诊的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53例。男43例,女10例。分为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组(喘息Ⅰ组)(n=27),无特应质高危因素组(喘息Ⅱ组)(n=26)。从同期在本院外科诊治的斜疝、肾结石等非感染性疾病术前患儿中随机抽取同年龄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n=20)。男11例,女9例。3组儿童均在治疗前抽取静脉血3 mL,离心后留取血清标本置-70℃冰箱保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7水平,采用伊红染色法行外周血EOS计数。结果喘息Ⅰ组、喘息Ⅱ组IL-17水平[(1 469.315±978.300)ng.L-1、(263.340±131.800)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36.478±2.000)ng.L-1](Pa<0.01),其中喘息Ⅰ组患儿IL-17水平高于喘息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外周血EOS计数[(0.546±0.100)×109L-1]明显高于喘息Ⅱ组[(0.095±0.005)×109L-1]和对照组[(0.015±0.005)×109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喘息Ⅱ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7与EOS呈正相关(r=0.933,P<0.01)。结论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血清IL-17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与特应质高危因素关系密切,检测血清IL-17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可作为识别5岁以下儿童喘息不同临床表型的实验室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可能发展为持续喘息即哮喘的儿童。
- 杨金玲王秀芳
- 关键词:喘息白细胞介素-17嗜酸性粒细胞儿童
-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程探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程。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d~1岁且感染CMV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33例,治疗1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治疗2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作为诱导期,接着给予维持期治疗,即予GCV 5mg/kg,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两组均给予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监测其血CMV-IgM水平。结果:治疗2组的SB和ALT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治疗1组短,差异有显著性。GCV治疗2个月后随访治疗2组的CMV-IgM转阴率为87.88%明显高于治疗1组的36.3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CV诱导期加14d维持期的治疗CMV肝炎临床症状好转快,缩短病程,能获得较高的CMV-IgM转阴率。
- 杨金玲李爱香张竹君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肝炎更昔洛韦婴幼儿
-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80例慢性咳嗽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确定的病因构成。结果:380例病例中占前3位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41.05%)、咳嗽变异性哮喘(25.7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0%)。结论: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0~3岁的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引起3~6岁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6~14岁的慢性咳嗽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主导地位。
- 杨金玲李爱香刘香娥
- 关键词:慢性咳嗽儿童病因
- 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研究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小儿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所有患儿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常规剂量托吡酯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托吡酯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癫痫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为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癫痫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患儿住院治疗时间,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 杨金玲张小莉刘香娥李爱香
- 关键词:癫痫奥卡西平托吡酯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