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威

作品数:31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7篇动脉
  • 25篇冠状
  • 25篇冠状动脉
  • 23篇旁路移植
  • 22篇动脉旁路
  • 2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1篇动脉旁路移植...
  • 21篇移植术
  • 21篇旁路移植术
  • 21篇冠状动脉旁路...
  • 14篇体外循环
  • 14篇外循环
  • 14篇非体外
  • 14篇非体外循环
  • 12篇非体外循环冠...
  • 9篇手术
  • 9篇切口
  • 9篇小切口

机构

  • 31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31篇杨威
  • 17篇刘刚
  • 16篇陈生龙
  • 16篇凌云鹏
  • 14篇鲍黎明
  • 12篇陈彧
  • 11篇廉波
  • 11篇陈彧
  • 9篇赵舟
  • 7篇高卿
  • 6篇韩增强
  • 5篇卢明喻
  • 5篇王伟民
  • 4篇孙文强
  • 4篇董穗欣
  • 4篇李辉
  • 4篇刘曦
  • 3篇马玉良
  • 3篇张犁雪
  • 2篇刘健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国胸心血管...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心房黏液瘤致多发性动脉栓塞伴右足坏疽1例
2009年
杨威刘刚陈彧解基严胡大一
关键词:坏疽磁共振成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36~83 (62.07±8.24) 岁。监测术后4~6 h、12~18 h血清cTnI水平,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4~6 h血清cTnI值(TNI0)为(1.28±0.40) ng/ml,术后12~18 h血清cTnI值(TNI1)为(3.60±0.74) ng/ml。以中值为切点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桥血管数目是TNI0 (P=0.000)及TNI1 (P=0.010)的显著影响因素,术后12~18 h的cTnI值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相关系数<0.5)。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12~18 h的cTnI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术后12~18 h的cTnI>1.49 ng/ml对术后心电图(ECG)改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及住院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cTnI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合心电图改变可用于早期诊断围术期心肌梗死,对早期预后具有较大预测价值。
杨威陈彧凌云鹏陈生龙刘刚董穗欣李辉鲍黎明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双支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早期经验被引量:2
2018年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DCAB)通过胸壁小切口在心脏跳动下直视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多适用于左侧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的单支吻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特点。乳内动脉重建前降支血运具有远期通畅率高的优势。我们自2015年6月尝试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获取单侧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具有多支病变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现总结早期经验报道如下。
张犁雪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廉波
关键词:ARTERY左前降支血运重建胸壁小切口
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被引量:12
2014年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DCAB)在20世纪90年代末曾风靡一时,但并未得到普及和推广。究其原因一是没有适宜的手术牵开器械,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IMA)比较困难,对外科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二是MIDCAB手术一般只能完成LIMA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旁路移植。
凌云鹏鲍黎明杨威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小切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IDCAB左乳内动脉小切口直视
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
2020年
目的:归纳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旁路移植方式,探索影响右冠状动脉桥血管术中流量和术后早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并筛选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患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其中靶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的患者241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63例,包含262支右冠状动脉区域桥血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统计不同旁路移植方式下右冠状动脉的特点,以及术中桥血管流量和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干预右冠状动脉系统,241例患者以老年[(62.5±8.8)岁]、男性[178例(73.9%)]为主,其中合并高血压151例(62.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55例(22.8%)。接受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153例(63.5%),平均靶血管数3.2个。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部位选择的方式包括:单纯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76例(31.5%),单纯后降支(PDA)旁路移植81例(33.6%),单纯左心室后支(PL)旁路移植15例(6.2%),PDA+PL旁路移植54例(22.4%),右冠状动脉主干+PDA旁路移植12例(5.0%),右冠状动脉主干+PL旁路移植3例(1.2%)。术后总体桥血管通畅率为96.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靶血管吻合于右冠状动脉远端分支的桥血管流量预测值差于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B=-11.126,P<0.001),序贯吻合与非序贯吻合相比其桥血管流量显著提高(B=19.954,P<0.001),而桡动脉桥是预测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3,95%CI:4.657~103.687,P<0.001)。结论:移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和序贯吻合桥可能是提高桥血管流量的独立因素;而桡动脉桥是术后早期桥血管显影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右冠状动脉桥血管
新型胸壁牵开系统与改良心脏稳定器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总结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6月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200例。术中使用新型胸壁悬吊拉钩在直视下获取LIMA,应用改良稳定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旁路移植。138例接受单纯左胸MIDCAB,62例接受左胸MIDCAB与冠状动脉介入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9.1±4.3)h,监护室停留时间(26.4±14.4)h。术后完全无输血156例,44例输红细胞2~6 U(中位数4 U)。1例(0.5%)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该患者出院后死于心力衰竭(死亡率0.5%)。106例术后1周造影复查,2例(2/106,1.9%)左乳内动脉桥闭塞,随即再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康复出院。197例随访2~26个月,(9.4±6.2)月,无死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结论新型悬吊式乳内动脉牵开系统可以在直视下从第1肋上缘开始获取LIMA,使用改良心脏稳定器便于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吻合,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张鲁锋凌云鹏杨航鲍黎明杨威高卿崔仲奇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小切口
单中心28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生存分析:12年随访结果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共2 831例.其中男性2 099例,女性732例,平均年龄(63±9)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 831例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院内死亡45例,术后顺利出院2 786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女)(x2 =4.4,OR =2.307,P =0.035)、周围血管疾病(x2 =17.4,OR=6.616,P=0.000)、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级(x2=10.5,OR=3.491,P=0.001)、射血分数≤40%(x2=16.9,OR =5.230,P =0.000)、急诊手术(x2=11.9,OR=5.127,P=0.001)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0 ~ 14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4±44)个月,失访107例,109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95.5%、94.3%、93.6%、92.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疾病、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急诊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150~88.241,P<0.05).进一步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x2=12.1,RR=2.295,P=0.000)、肾功能不全(x2 =12.3,RR =3.160,P =0.000)、周围血管疾病(x2=42.5,RR=5.626,P=0.000)、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x2=9.1,RR=1.994,P=0.002)、急诊手术(x2=5.5,RR=2.247,P=0.019)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体外循环CABG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率.性别(女)、周围血管疾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及急诊手术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
刘曦陈彧赵舟董穗欣刘刚陈生龙凌云鹏李辉廉波鲍黎明杨威
关键词:存活率分析预后
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经验总结
目的 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我们使用新型悬吊式乳内动脉牵开系统完成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 ...
凌云鹏陈或鲍黎明杨威
序贯吻合法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序贯吻合法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195例吻合桥血管为3根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吻合组114例,序贯吻合组81例,比较2组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肾功能衰竭、术后脑卒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住院死亡及术后4-6 h、12-18 h和24-48 h血清c TnⅠ值。结果常规吻合组术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为3.5%(4/114),与序贯吻合组2.5%(2/8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常规吻合组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2.6%(3/114),与序贯吻合组2.5%(2/8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常规吻合组术后脑卒中发生率为0.9%(1/114),与序贯吻合组1.2%(1/8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1.000)。常规吻合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中位数为18 h(4-408 h),与序贯吻合组16 h(6-344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443,P=0.658)。常规吻合组术后ICU滞留时间中位数45h(16-883 h),与序贯吻合组44 h(14-535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758,P=0.449)。常规吻合组住院死亡率为0.9%(1/114),与序贯吻合组2.5%(2/8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90,P=0.764)。常规吻合组术后4-6 h c TnⅠ值中位数为0.455(0.234-0.974),与序贯吻合组中位数0.549(0.292-1.0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287,P=0.198);术后12-18 h c TnⅠ值中位数为0.548(0.291-1.163),与序贯吻合组0.590(0.319-1.13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084,P=0.933);术后24-48 h c TnⅠ值中位数为0.561(0.216-1.145),与序贯吻合组0.500(0.221-0.9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511,P=0.609)。结论 OPCAB中应用序贯吻合法安全有效。不同的吻合方法对于OPCAB术后早期结果无明显影响,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威凌云鹏陈生龙陈彧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右侧乳内动脉的单中心研究
2023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右侧乳内动脉(RIMA)的使用情况,分析RIMA使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应用RIMA分为RIMA组和非RIMA组,对两组患者按1∶1行倾向性匹配,比较手术结果,分析RIMA应用情况。结果共完成CABG术1537例,其中128例应用RIMA。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RIMA组(128例)与非RIMA组(128例)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A组旁路移植血管数[(2.81±0.91)支/例对(2.40±1.26)支/例,P=0.005]和动脉旁路移植血管数[(2.10±0.65)支/例对(0.99±0.43)支/例,P<0.001]均高于非RIMA组,静脉旁路血管移植数少于非RIMA组[(0.71±0.90)支/例对(1.41±1.35)支/例,P<0.001]。RIMA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多于非RIMA组[(1068.45±494.02)ml对(888.02±422.67)ml,P=0.002]。两组的术后呼吸机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A旁路移植血管术后通畅率95.2%(99/104)。RIMA靶血管为左前降支(45例)、对角支(19例)、中间支(12例)、钝缘或回旋支(16例)、后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主干(18例);序贯吻合13例。RIMA游离移植41例,原位应用87例,需其他旁路血管材料延长使用19例。结论在CABG中,RIMA旁路血管术后通畅率较高,应用RIMA未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其使用方式变化较大,可选择性应用。
刘刚陈彧陈生龙杨威廉波韩增强高卿赵舟史艺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