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创勃 作品数:30 被引量:24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陕西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囊泡状周围型肺癌的HRCT表现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以囊泡状结构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HRCT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影像特征周围型肺癌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囊、多囊泡状结构(囊泡壁厚度<3mm)周围型肺癌(其中13例含囊泡状结构的肺内病变经半年至1年随诊,囊腔逐渐变小,囊壁逐渐出现壁结节及实性成份,且实性结节逐渐增大)的HRCT征象,统计各征象的发生率。结果:本组病例共计45例,按按细胞类型分为腺癌27例(60.0%)、腺鳞癌11例(24.4%)、肺泡癌4例(8.9%)、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4.4%)、鳞癌1例(2.2%)。按囊泡数量分为单囊泡病灶34例,多囊泡状病灶11例。HRCT特点为:病灶边缘有分叶、毛刺的占91.1%(41/45);有血管聚集征的占77.8%(35/45);囊泡病灶周围有胸膜凹陷症的占46.7%(21/45);囊泡壁毛糙,厚度不均且<3mm的占97.8%(44/45);囊泡有壁结节的占73.3%(33/45);囊泡合并磨玻璃结节(GGO)的占55.6%(25/45)。结论:含囊泡状结构为主的肺内肿瘤,多为肺癌,此样本细胞类型多为腺癌和腺鳞癌,HRCT图像上病灶具有周围型肺癌边缘的基本征象,囊泡可能代表肿瘤生长的某一阶段征象;经动态观察,部分囊壁会出现实性结节或肿块,部分囊泡在肿瘤生长过程中逐渐变小,而成为囊泡伴实性软组织的囊实性肿块。 杨创勃 张亚密关键词:HRCT 影像表现 囊泡状肺癌的螺旋CT诊断 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分析含单囊、多囊泡状肺癌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具有此类特征性病变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赢得时间。材料与方法:搜集29例行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发现肺内单囊、多囊泡状肿瘤的病例,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并将病理类型与CT图像对比,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囊腔形成的病理基础。结果:本组病例共计29例,其中包括:中—低分化腺癌11例,单纯细支气管肺泡癌8例,腺癌与支气管肺泡癌混合型9例;小细胞癌1例。光镜下,可见肿瘤内部坏死形成囊腔,或为肿瘤沿肺泡壁生长,肺泡壁结构破坏融合形成囊腔。2例含囊腔的肺内结节经6个月追随,囊腔消失,结节实变。结论:含囊泡状腔的肺内肿瘤,大部分为肺癌,CT图像上多具有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囊泡形成的病理机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肿瘤沿肺泡壁生长,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含气囊腔,另一类为肿瘤内部坏死,经细支气管排出而形成的薄壁空洞。含囊腔的肺肿瘤,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囊泡通常代表肿瘤生长的某一种早期阶段征象,病变继续发展,会形成肺内实性结节或肿块。且大部分囊泡的形成是在GGO(包括pure-GGO,mixed-GGO,fnGGO)的生长演变中形成的,囊泡也可能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慢慢消失、闭塞,而成为实性软组织影。 贺太平 杨创勃关键词:螺旋CT 病理 能谱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22例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能谱CT资料。通过AW 4.6工作站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Viewer软件测量病灶直径、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平扫脂基值、皮质期碘浓度、皮质期CT值,髓质期碘浓度、髓质期CT值、皮质期主动脉的碘浓度、髓质期主动脉碘浓度,然后计算皮质期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髓质期NIC、皮髓两期NIC差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并用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肾透明细胞癌的有效原子序数、脂基值、皮质期的NIC浓度、髓质期的NIC浓度、皮髓两期NIC浓度的差值、皮质期CT值、髓质期CT值分别为7.57±0.12、-142.77±32.41 g/L、0.64±0.13、0.49±0.14、0.15±0.16、113.97±13.92 HU、94.34±10.53HU;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别为7.73±0.10、-101.94±11.14 g/L、0.5±0.82、0.58±0.10、-0.09±0.11、100.36±17.56HU、103.60±14.51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脂基值和皮髓两期NIC差值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5.7%、77.3%)和特异度(86.4%、100%),且曲线下面积最大,均为0.891。结论能谱CT多种参数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一定价值,其中脂基值和皮髓两期NIC差值的诊断效能最高。 马光明 马光明 曹媛 马洋 韩冬 杨创勃 杨创勃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肾透明细胞癌 MSCT诊断巨大主动脉左冠窦瘤一例 2015年 患者男,52岁。以"慢性咳嗽伴发作性胸闷、心悸半年余,加重10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慢性咳嗽,并活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胸闷、心悸、气短症状,休息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每周发作3-4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肌缺血,心绞痛",按"冠心病,心绞痛"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但症状仍反复,每周发病1-2次,体力活动稍受限,10天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性质部位基本同前,但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杨创勃 贺太平 贾永军 张喜荣 段海峰关键词:MSCT诊断 发作性胸闷 主动脉壁 心前区疼痛 主动脉窦瘤 能谱CT在鉴别小肠腺癌和原发小肠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鉴别小肠腺癌(SBA)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确诊的17例SBA患者和临床介入超声引导下穿刺确诊的11例PSIL患者动脉期(AP)、静脉期(VP)扫描图像,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平台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或较大动脉)IC,计算动、静脉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λ_(HU))及40~140 keV(间隔10 keV)下的CT值。记录各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SBA与PSIL在动脉期IC、NIC及λ_(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患者动、静脉双期的IC、NIC和λ_(HU)、40~60 keV的CT值均高于PSI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140 keV动、静脉双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以IC为1.38 mg/ml作为阈值鉴别SBA和PSIL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敏感度94%、特异度85%,明显高于常规CT(AUC 0.63、敏感度62%、特异度60%),相当于单能量70 keV时的图像质量。结论 SBA与PSIL在AP具有不同的IC、NIC和λ_(HU),动、静脉期40~60 keV的CT值也存在差异。能谱CT成像可成为临床鉴别SBA与PSIL的一种新方法。 杨创勃 李新胜 任成龙 段海峰 于勇 张喜荣 王海屹关键词:肠肿瘤 腺癌 小肠 淋巴瘤 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平扫,38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对CT定位定性准确度进行计算,对本组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①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28例。其中间叶组织来源31例,12例良性,19例恶性;神经组织来源13例,5例良性,8例恶性;生殖细胞来源1例,良性;不明来源1例,恶性。②MSCT准确定位38例,定位准确率82.6%;定性正确29例,正确率63.0%。结论:将MSCT应用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够准确地定位及定性。 于勇 段海峰 杨创勃 童红霞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MSCT低剂量扫描定量分析肺容积及密度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CT重建图像,优化肺低剂量扫描参数。材料与方法:利用不同扫描剂量(mAs)对中国人仿真胸部体模扫描,通过不同重建算法所得图像数据,计算肺容积及平均肺密度,并分析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利用相关性最佳的低剂量扫描方案与常规剂量扫描方案对30例志愿者肺容积及肺密度统计学分析,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胸部低剂量扫描时,噪声值随着管电流的降低而增加,但可以通过重建算法进行弥补。结论:对于定量分析肺容积及肺密度,可以通过低剂量扫描获得客观诊断。胸部低剂量CT检查可采用18 mAs扫描方案,B10卷积核重建数据测量肺容积及B20卷积核重建数据测量肺密度,能够保证图像噪声较小,误差最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段海峰 贺太平 杨创勃关键词:低剂量扫描 肺容积 肺密度 管电流 体层摄影 能谱CT定量评估结肠癌分化程度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GSI)定量分析在评估结肠癌分化程度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47例患者,按照病理将其分为中高分化组18例和低分化与未分化组2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GSI双期增强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静脉期单能量图像,测量并比较两组病灶40~140 ke V不同单能量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NIC)及各期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参数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参数评定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最佳诊断阈值、AUC、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高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癌20例,未分化癌9例。两组动脉期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及70 ke V 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上指标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动脉期NIC、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70 ke V时CT值的ROC AUC分别为0.854、0.747、0.753和0.701,当其诊断阈值分别设为〉1.13 mg/ml、〉0.13、〉1.61、〉53.11 HU时,其判定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81.8%、71.4%、0.53;77.3%、64.3%、0.42;69.2%、71.4%、0.40;64.7%、62.3%、0.26。结论结肠癌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评估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一定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动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70 ke V(相当于常规CT扫描)。 杨创勃 段海峰 贾永军 任成龙 郭艳萍 于勇关键词:结肠肿瘤 能谱CT单能量图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实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对鉴别中央型肺癌与继发阻塞性肺实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术后经病理确诊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实变(阻塞性肺炎和阻塞性肺不张)的患者行宝石能谱常规CT平扫和能谱成像模式(GSI)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数据经GSI viewer生成各期常规CT图像和能谱单能量图像,由两位高年资胸部组CT诊断医师参照术后标本图片观察评价增强扫描所得到的4种图像对癌组织与阻塞性肺实变组织空间解剖关系分界的正确辨别率。结果:平扫图像上肿瘤与阻塞性肺实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肿瘤均呈轻、中度强化,而阻塞性肺实变组织多呈持续强化。增强扫描4种图像能够分辨肿瘤与实变肺组织边界的例数分别为:肺动脉期CT图像11例(40%),支气管动脉期CT图像18例(64%),肺动脉期单能量图像20例(76%),支气管动脉期单能量图像27例(92%)。4种图像分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6.54,P〈0.05)。两两比较,支气管动脉期单能量图可判断肿瘤范围的比率最高,优于其他三种图像(χ~2=12.83、χ~2=4.20、χ~2=1.34,P〈0.05);肺动脉期单能量图与支气管动脉期CT图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86,P〉0.05),但却优于肺动脉期CT图像(χ~2=6.65,P〈0.05)。结论:对于中央型肺癌并发支气管阻塞者,利用能谱CT单能量图,特别是支气管动脉期单能量图,可很好地显示肿瘤和阻塞性实变组织的部位、大小、分界等解剖关系,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 段海峰 贾永军 于勇 杨创勃 田骞 田欣 贺太平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8例经胸腔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淋巴管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均行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检查及常规腹部CT检查。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8例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散在或广泛均匀分布的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晰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厘米,壁厚1~2毫米,囊气腔被肺组织环绕,病变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性;腹部CT示1例患者合并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合并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未成熟的平滑肌样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影像检查方法。 杨创勃 贺太平 贾永军 于勇 张喜荣 段海峰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