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 作品数:52 被引量:56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山豆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及醇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6h、4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分别在灌胃较高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后6h、4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均升至最高,给药后48h均可恢复至正常值;山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1.789~3.49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2.779~5.427)g·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水平升高显著。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结论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 杨倩郑丽娜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山豆根肝毒性
-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综述
-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近年来人们相继运用药物、激素、手术等各种方法建立了不同的肾阳虚动物模型,根据其造模机理可大体分为西医病理模型和中医病机模型两类。但这两类模型均不能完全反映肾阳虚的证本质,且造...
- 杨倩孙蓉
- 关键词:肾阳虚证动物模型
- 文献传递
- 北豆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对北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考察。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测定北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结果北豆根全组分的最大给药量为15.96g·kg-1,水提组分的最大耐受量为92.12g·kg-1,醇提组分的半数致死量为75.116g·kg-1。结论北豆根醇提组分急性毒性大于水提组分,全组分基本无毒。
- 杨倩罗栋赵燕孙蓉
- 关键词:北豆根水提组分急性毒性
- 鸦胆子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比较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观察其急性毒性症状谱,记录累积死亡数及小鼠体重变化。结果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LD50分别为3.14g·kg-1、4.023g·kg-1、3.320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110倍、140.8倍、116倍。腹泻、尾部紫绀是主要的急性毒性症状。结论鸦胆子不同组分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是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其毒性成分与中毒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 孙蓉杨倩张作平吕莉莉
- 关键词:鸦胆子水提组分急性毒性
- 基于中药传统用法的毒性Q-Marker发现:以吴茱萸为例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基于中药传统用法的科学解析,以吴茱萸为例,建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辨识技术。方法以吴茱萸水煎时"久煎"和"汤洗"的传统用法的文献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指纹图谱和质谱技术对吴茱萸水煎液的成分进行表征,以正常人肝细胞(L02)的生长抑制率、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对吴茱萸水煎液的体外肝毒性进行评价,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谱-毒"相关分析。结果吴茱萸水煎液的肝毒性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谱-毒"关联分析发现,大极性成分可能是吴茱萸水煎液中的肝毒性Q-Marker,通过液质联用解析为咖啡酰葡萄糖酸异构体,揭示了吴茱萸"久煎"和"汤洗"的科学内涵,建立了基于吴茱萸传统用法的肝毒性Q-Marker辨识技术。结论中药传统用法的科学解析作为中药毒性Q-Marker辨识的切入点具有可行性。
- 王亮窦立雯郭威李晓宇杨倩吴晓文孙蓉
- 关键词:指纹图谱
- 心可舒片“双心”效应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
- 目的:挖掘心可舒片发挥“双心”效应的理论基础,发现其“双心”效应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初步预测其作用物质基础。 方法:1.心可舒片“双心”效应的理论基础挖掘:对冠心病伴随焦虑抑郁的中医药治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处方规律;对...
- 杨倩
- 关键词:心可舒片冠心病焦虑抑郁实验药理
- 文献传递
- 山豆根不同组分小鼠急性毒性比较研究被引量:30
- 2010年
- 目的比较山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山豆根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山豆根全组分的最大耐受量(MTD)及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其急性毒性症状谱,记录累积死亡数及小鼠体重变化。结果山豆根全组分的MTD为10.68g·kg-1,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小鼠口服LD50及95%可信限分别为17.469(15.450~19.701)g·kg-1、27.135(24.869~29.622)g·kg-1、13.399(12.016~14.899)g·kg-1,主要毒性症状是烦躁、多动、呼吸急促、抽搐。结论山豆根不同组分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是总生物碱提取物、水提组分、全组分、醇提组分,其毒性成分与致毒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孙蓉杨倩赵燕
- 关键词:山豆根水提组分急性毒性
- 藤枝愈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藤枝愈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藤枝愈痹颗粒中鸡血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桂枝、桑枝、豨莶草、薏苡仁的活性成分及成分靶点,并借助Uniprot数据库对成分靶点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靶点,借助Venny 2.0.2数据库获取藤枝愈痹颗粒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使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并筛选度值靠前的成分作为核心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根据度值筛选排名靠前的靶点作为核心靶点。通过DAVID平台对共有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藤枝愈痹颗粒与类风湿关节炎共有靶点85个,中药-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分析得到木犀草素、山柰酚、甘草查耳酮A等10个核心成分,PPI分析得到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8(MAPK8)等10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等13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对接结合能均低于-5 kJ/mol。结论藤枝愈痹颗粒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的模式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 庄丽陈照宇韩光明杨倩张艳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北豆根不同组分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北豆根不同组分导致大鼠慢性毒性的损伤表现、程度及可逆性。方法分别给140只大鼠灌胃高、中、低剂量的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样品,除观察一般状况外,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剖杀大鼠,精密称取心、肝、脾、肺、肾脏,计算脏、体比值,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停药后,进行恢复期观察。结果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给药27天、33天可导致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饮水不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水提组分的肝体比值增大,醇提组分肝、肾体比值均增大;肝、肾毒性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相关性,经过恢复期观察,部分病变不可逆。结论北豆根不同组分对大鼠长期毒性表现主要是肝、肾损伤,尤其以醇提的损伤最大,且部分病变为不可逆性损伤。
- 张丽美杨倩钱晓路罗栋孙蓉
- 关键词:北豆根不同组分长期毒性
- 柴胡挥发油致大鼠肝损伤中细胞因子与NO损伤机制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对细胞因子及NO在柴胡挥发油致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阐明柴胡挥发油的肝损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连续15天给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柴胡挥发油,末次药后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iNOS活性以及NO、TNF-α、IL-6、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柴胡挥发油可致大鼠血清和肝组织iNOS活性升高,NO、TNF-α、IL-6、IL-10含量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可介导肝细胞的损伤,NO可加重肝毒性损伤。
- 杨倩孙蓉
- 关键词:柴胡挥发油肝毒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