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民 作品数:23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青海省草原总站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草地影响的试验初报 被引量:4 2000年 在高原鼠兔中等危害的高寒草甸草地上,用1cm孔径的网片围笼隔离害鼠,再用常规围栏隔离家畜进行测产试验,结果表明:A处理(无害鼠无家畜)的总产草产量、可食牧草产量均高于B处理(有害鼠无家畜),经t检验。产草量、可食牧草量差异极显著(P<0.01);B处理的不食毒杂草占总产草量的比率高出A处理7.14个百分点;证明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草地牧草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对草群结构也有影响。 乔安海 石德军 巩爱岐 王孝发 张生合 任程 李卫民 骆海强 吉震宇关键词:高原鼠兔 高寒草甸 产草量 玛多县鹰架招鹰控制害鼠数量项目效果初报 被引量:3 2004年 通过对果洛州玛多县26.67×104hm2鹰架招鹰生物控制害鼠种群数量项目区调查,在鹰架设立前鹰类日平均遇见数为12个,筑巢率为24%;鹰架设立后1年鹰类日平均遇见数为27.5个,筑巢率为72%,鹰架的招鹰效果为鹰架设立前的2.29倍,筑巢率是鹰架设立前的3倍。按鹰类非繁殖期每鹰巢一只鹰计算,项目区有鹰类1152只,其害鼠有效洞口减退率达25.71%。 刘晓建 李卫民 李淑君 骆海强关键词:生态控制 种群数量 生态平衡 草地鼠害 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 被引量:9 2001年 :2 0 0 0年 7~ 8月在青海省同德县进行了绿僵菌及 4种不同复配剂型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绿僵菌 (油剂、高孢粉、饵剂、绿饵 )、绿僵菌和绿百克混合液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3 77%、81 14%、78 19%、80 0 8% ,绿百克、高效氯氰菊脂为 70 54%、83 0 3%。喷施过绿僵菌的蝗虫死后 2 - 3天 ,失水形成僵虫。室内镜检施药后 30天收集的虫尸 。 刘晓建 李卫民 李淑君 张刚应 王扬关键词:绿僵菌 草原蝗虫 虫口减退率 高原鼠兔饵料引诱剂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00年 为寻求一种饵料引诱剂 ,增加毒饵的适口性 ,以提高对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 ,自制了五种引诱剂 ,采用笼养试喂的方法 ,进行引诱剂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y1、y2 巩爱岐 任程 张生合 王孝发 李卫民 骆海强 王朝华 石德军 乔安海关键词:高原鼠兔 引诱剂 适口性 青藏高原大型喷雾器防治草原毛虫试验 被引量:1 2016年 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 Ghou et Ying)是青藏高原草地上的特有危害虫种,多发于青海省的高寒草甸草地上,主要取食嵩草、苔草等牧草的叶尖、茎尖等幼嫩部分。草原毛虫危害面积占青海省草地虫害面积的73%以上,重度危害区在三江源地区,其中河南县是青海省草原毛虫的重发区和常发区。 李林霞 张明 李卫民关键词:高寒草甸草地 嵩草 牧草品种 背负式 虫害防治 莪术醇雌性不育剂防治草地害鼠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07年 试验结果表明:饵粒试验区平均校正控制效果为21.86%,母粉试验区平均校正控制效果为20.14%;母粉试验区雌鼠怀胎率平均下降率为3.7%;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5.26%,饵粒试验区雌鼠怀胎率平均下降率为5.6%,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9.44%:母粉试验区亚成体下降率仅为14.24%,饵粒试验区亚成体下降率仅为11.65%,且0.2%莪术醇母粉与燕麦混合的饵粒适口性较好;而0.2%莪术醇饵粒适口性较差。该不育剂对高原鼠兔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侯秀敏 文香 李卫民 李淑君 唐俊伟 孙占青 王发鹏 方占春 吴生玉关键词:高原鼠兔 灭鼠施饵方法试验初报 被引量:2 2000年 为探索防治高原鼠兔的工作效率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进行了机械撒施 ,人工洞口投施及不同撒施带距的试验。结果表明 ,机械撒施 ,人工洞口投施两处理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撒施带距5 0 m和 2 5 m两处理间 ,其防治效果也不显著。 巩爱岐 任程 王孝发 李卫民 骆海强 王朝华 石德军 乔安海杀鼠迷等六种化学药品灭鼠效果试验报告 被引量:1 2004年 2002年11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牧场草地上,进行了六种化学药品灭鼠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0.5%溴鼠灵母粉、0.5%溴敌隆、0.5%溴鼠灵母液、7.5%杀鼠迷母液灭鼠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 刘晓建 李卫民 李淑君 任国宝 孔宪统关键词:杀鼠迷 灭鼠效果 溴敌隆 灭鼠剂 草地鼠害 应用微孢子虫控制青海草地土蝗的研究 被引量:4 1994年 于1987~1991年引入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简称N.L)对草地土蝗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养东亚飞蝗接种后可以大量增殖N。L产孢量为1.17×10 ̄9孢子/虫,室养青海土蝗产孢量为4.1×10 ̄6孢子/虫;大面积防治,青海草地土蝗的7个主要种均可感染N.L每6.7a有效浓度(0.5~1.0)×10 ̄9孢子/mL其感染率为86.67%~90.00%,感染的高峰出现在接种后的第25~35d,校正虫口减退率,小区为65.07%~71.72%,大面积为76.62%;N.L在10℃放置72h和光照48h后感染能力无明显影响,N.L啧施后次年的垂直感染率平均为38%,感染后土蝗产卵量平均下降68.4%。 李韬 阎省三 王贵林 王薇娟 刘晓健 李卫民 乔安海 葛绍荣关键词:蝗虫微孢子虫 感染率 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蝗虫种群间的流行规律研究 被引量:2 2001年 在同德县北巴滩进行了不同浓度蝗虫微孢子虫(N.L)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试验,并在1997和1999年对防治效果作了调查,结果表明N.L不仅当年虫口减退率和感病率可达60%和50%以上(30天),而且在1997年、1999年防区内平均感病率仍保持在30%和40%。说明N.L具有较强的水平扩散能力和垂直感染能力,可持续、有效地控制蝗灾的发生。 蒋湘 刘晓健 李卫民 李淑君 祁万录 石旺鹏关键词:蝗虫微孢子虫 草原蝗虫 虫口减退率 昆虫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