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

作品数:18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肿瘤
  • 5篇细胞癌
  • 5篇免疫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4篇淋巴
  • 3篇蛋白
  • 3篇免疫组化
  • 2篇肉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疾病
  • 2篇子宫
  • 2篇组织化学
  • 2篇组织细胞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学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鳞状

机构

  • 18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18篇张红
  • 5篇许磊
  • 4篇陈刚
  • 3篇力超
  • 3篇郑雄伟
  • 3篇朱伟峰
  • 3篇林贤东
  • 2篇陈燕坪
  • 2篇翁秀琴
  • 2篇陆俐丽
  • 2篇张竞时
  • 2篇何银珠
  • 2篇周冬梅
  • 2篇何诚
  • 2篇卢建平
  • 2篇赵春利
  • 1篇何鸣鸣
  • 1篇王剑峰
  • 1篇陈英
  • 1篇蔡晓雯

传媒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福建医学院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Rosai-Dorfman病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乳腺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 RDD)的病理形态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2例乳腺RDD,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光镜下观察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2例乳腺RDD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55岁,平均37岁,其中右乳7例,左乳5例。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余均为乳腺单发病灶。肿物呈不规则结节状,主要位于乳腺实质内,可累及周围脂肪组织。镜下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弥漫增生伴大量浆细胞浸润,再现淋巴结中的淋巴滤泡及扩张的"窦",形成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增生的组织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排列成模糊的席纹状,可有一定程度异型性,间质纤维化及胶原化明显,可见较多的泡沫细胞。特征性窦性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伸入现象较为少见或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CD163阳性,CD1a阴性。结论乳腺RDD临床上应与各种炎性病变、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Erdheim-Chester病、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纤维组织细胞瘤、炎症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低倍镜下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是诊断乳腺RDD的重要线索,特征性的淋巴细胞伸入现象具有诊断意义,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CD68、CD163阳性有助于诊断。
陈燕坪蒋翔男卢建平张红李小秋陈刚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乳腺疾病免疫组织化学
针吸细胞学诊断乳腺肿块的体会
1990年
在欧美,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于70年代就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证实其实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乳腺细胞学诊断水平,现将我院针吸细胞学诊断乳腺肿块281例中由病理证实的118例进行总结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86年12月~1990年2月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肿块281例,其中118例施行手术并获得病理组织学的证实。细胞学诊断以原始报告为准。
吴秀红陈钦恭张红陆俐丽陈路川张其中林曦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疾病针吸细胞学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2CD24和CD44S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2、C24、CD44SS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83例HNSCC患者癌组织、46例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CD133-2、C24、CD44SS的表达,分析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33-2在癌组织、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64%(8/83)、21.74%(10/46),CD。分别为90.36%(75/83)、45.65%(2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040、5.818,均P〈0.05);CD44S在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均表达,但其染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2,P〈0.05)。在癌组织中,CD133-2的表达与组织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x^2=7.246,P〈0.05),CD24和CD44S的表达均与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x^2值分别为9.005、44.765,均P〈0.05),CD44S的表达与T分期呈负相关(x^2=4.650,P〈0.05)。结论CD24、CD44S在HNSCC中的表达随着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能否作为HNSCC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尚需进一步研究;CD133-2表达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增高而呈下调趋势,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能与肿瘤的进展、临床预后相关。
曹磊力超张红杨映红陈强叶韵斌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肿瘤干细胞
肝细胞癌中PTEN、p7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PTEN、p73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p73蛋白表达。[结果]5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6.6%)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96.2%)(χ2=20.94,P<0.01),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4.7%)高于癌旁肝组织(5.7%)(χ2=26.33,P<0.01)。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1)。p7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肝细胞癌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5)。PTEN蛋白表达与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TEN、p73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p73蛋白对判断肝细胞癌预后有参考价值。
力超郑天荣张红陆丽俐蔡晓雯
关键词:肝细胞肿瘤PTENP73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定位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用异硫蓝标记法标记SLN并定位,用RT-PCR法检测SLN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与常规病检法比较其检测敏感性。并分析结直肠癌转移与各种病理因素关系。结果:SLN定位成功率为96%,SLN状态与非SLN的符合率为100%。RT-PCR法与常规病检法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在常规病检阴性的40例淋巴结中,RT-PCR法检出8例有微转移。结直肠癌转移与肿瘤侵袭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密切关系。结论:SLN技术运用于结直肠癌将更方便、更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RT-PCR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SLN定位和RT-PCR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并提高结直肠癌临床分期,为结直肠癌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林贤东郑雄伟张红力超陈刚翁秀琴应敏刚
关键词:肿瘤转移前哨淋巴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12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12例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2例患者均以阴道出血为主诉,中位发病年龄48.3岁,平均生存时间是23.1个月。病理特点为小细胞癌成分合并原位或浸润性的腺癌或鳞癌成分,发病时多已侵犯宫颈间质深层,小细胞癌成分示免疫组化染色Syn、Cg A、CD56弥漫(+)。治疗选择手术及放、化疗。结论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预后差,确诊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目前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
李玲何银珠朱伟峰张红陈刚周冬梅
关键词:宫颈小细胞癌预后
274例甲状腺冰冻诊断分析
1995年
274例甲状腺冰冻诊断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郑雄伟,赵春利,许磊,张红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是病理医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送标本(特别是肿瘤标本)提出一个正确诊断,以此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若诊断差错和不慎将导致不必要的大范围切除(假阳性)或延误治疗(假...
郑雄伟赵春利许磊张红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冰冻切片
罕见部位脂肪肉瘤的诊断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6例罕见部位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认识。方法:常规HE染色分析肿瘤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肿瘤细胞分化方向。结果:6例均可见多少不等脂肪母细胞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细胞,部分黏液变或纤维硬化。免疫组织化学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4),MDM2及S-100阳性。结论:罕见部位的脂肪肉瘤结合病史、形态及组织化学等并不难诊断,关键在于不要受常规诊断思路局限,才能避免误诊。
周冬梅陈丽芳张红朱伟峰何银珠许春伟
关键词:脂肪肉瘤病理
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大网膜肿物,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管囊状、乳头状和腺管状排列,伴出血、坏死,核分裂易见。高倍镜下见肿瘤主要由透明细胞、嗜酸性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EA、CA125、PAX-8、HNF1-β和Ber-EP4均阳性,CK20、CK5/6、CR、MC、CDX-2、WT-1、TTF-1、ER、PR、Villin、vimentin、CD10和CD1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70%。结论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是非常罕见的苗勒系统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在排除转移性卵巢或子宫透明细胞癌后方可确诊。此外,还需与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恶性间皮瘤、卵黄囊瘤等进行鉴别。
陈燕坪卢建平陈宝珍张红陈刚
关键词:腹膜肿瘤透明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胃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50例胃癌、20例不典型增生、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EGFR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EGFR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和P<0.01)。胃癌中EGFR表达与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EGFR在胃癌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EGFR表达阳性的胃癌前病变可能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 ;
张红许磊
关键词: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癌前病变胃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