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式鸿
- 作品数:43 被引量:24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新型尿液检测模式的探讨及其软件研究被引量:29
- 2006年
- 目的探索新型的尿液检测模式并设计相应软件。方法通过5000例尿液样本的研究检验该模式及所制定软件规则的合理性及对检测精度的影响,旨在提高尿液检测速度的同时保证尿液检测质量。结果采用UriAccess软件将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计数、尿沉渣显微镜检3种方法整合,通过计算机的智能筛选、模式匹配、优势互补,提交合理准确的整合性临床报告。如此,尿液检测的阳性率达69.49%,与3种方法共同进行的结果类似(74.86%,P>0.05);UriAccess整合模式对单纯干化学方法阳性及阴性的纠正率可达37.25%,与3种方法共同进行的效果相当(38.43%,P> 0.05);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分析双重大筛选均未显示异常者占28.09%,其中96.48%的样本无异常发现,其余3.52%中,显微镜下主要可见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结晶及少数霉菌。当两种筛选结果发生差异时,对尿红、白细胞来讲,尿流式沉渣分析阳性的结果值得重视,必需辅以显微镜检确认;尿细菌分析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检测价值,可互为补充。结论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分析及尿沉渣显微镜检三种方式的结合是目前尿液筛查的最佳分析模式。通过UriAccess软件进行整合既不影响该模式原有的尿液检测精度,又能大大提高尿液检测的速度,使其更加智能化。
- 姜傥张式鸿胡伟钟武平苏肖丽蔡丹
-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分析
- 血液分析的链式管理被引量:1
- 2008年
- 姜傥刘秋生张式鸿曾智杰孙艳虹钟武平刘敏
- 各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细胞成分与肺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7
- 2007年
-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及其诱导痰中细胞成分尤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11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患者(A1组)62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48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其中AECOPD组在治疗1周后(A2组)再次进行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140例受试者中有21例因不能耐受痰诱导过程或痰标本不合格而退出研究,最终有119例受试者完成本研究(A1,2组48例,B组43例,C组28例)。A1组、A2组、B组、C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106/mL)分别为(8.8±3.7)、(6.5±2.6)、(5.0±2.8)、(2.8±1.3),细胞分类中A1组、A2组、B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66%±15%、60%±10%、55%±11%,而在C组中则以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37%±10%、32%±8%;AECOPD患者(A1组、A2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pre、FVC、FEV1/FVC)呈负相关(r分别为-0.860、-0.682、-0.662、-0.300,P<0.001);稳定期组(B组)中性粒细胞与FEV1、FEV1%pre负相关(r分别为-0.346、-0.421,P<0.05),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肺功能无相关性(P>0.05)。【结论】AECOPD、缓解期、稳定期患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各期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 曾勉刘凌云张式鸿谢灿茂王辉黄晓梅
- 关键词:阻塞性肺疾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
-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茶碱浓度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以高效法相色谱法(HPLC法)为对照,对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茶碱浓度进行探讨。方法:UV法采用改良的双波长测定法,并采用一阶导致光谱法测定来消除空白血清个体差异和紫外吸收杂质干扰;HPLC法采用国产C18色谱柱,以咖啡因作为内标,以0.05mol/L醋酸缓冲液(pH4.5)/甲醇(68:32,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3nm,结果:UV法有好的线性范围,为0.5~40μg/ml,最小检出浓度为2μg/ml,回收率为84.7%~91.3%,日内变异系数小于5.7%,日间变异系数小于8.1%;与HPLC法有显著的相关性(r=0.9982,P<0.05)。结论:UV法精密度、专一性和回收率均可满足临床要求,且设备简单,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进行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 张式鸿梁统
-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茶碱哮喘
- 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染色体异常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应用磁珠分选联合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收集MM患者新鲜骨髓标本,采用CD138磁珠分选富集浆细胞,应用组合探针FISH检测MM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同一骨髓标本同时进行短期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应用组合探针FISH检测95例初诊MM患者有72例(75.8%)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其中42例(44.2%)检出RB1(13q14)缺失,40例(42.1%)检出CKS1B(1q21)扩增,8例(8.4%)检出CDKN2C(1p32)缺失,12例(12.6%)检出TP53缺失,IGH/CCND1、IGH/FGFR3检出率均为14.7%(14/95),未检出IGH/MAF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32例(33.7%)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应用组合探针FISH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75.8%vs.33.7%,P=0.000)。结论:初诊MM患者应采用组合探针FISH检测经分选富集浆细胞的染色体异常,有利于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对MM患者的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陈少谦程静江晓冰张式鸿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核型分析
- 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对人热激因子1结合DNA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研究细胞内具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合成受抑制对人热激因子1结合DNA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谷胱甘肽合成酶抑制剂丁硫堇处理培养中的HeLa细胞,降低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水平,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谷胱甘肽缺乏时经热激处理后人热激因子1的氧化还原构象改变;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其与DNA结合的活性变化。【结果】丁硫堇处理后的HeLa细胞,经热激后出现一种在电泳中移动快速、结构致密、分子内二硫键交联的氧化型热激因子1;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结果显示热激因子1与DNA结合活性降低。【结论】谷胱甘肽在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中起重要作用,谷胱甘肽缺乏导致细胞内氧化型热激因子1蓄积,从而降低热激因子1与DNA结合的功能。
- 林正罗兰张式鸿徐康
- 关键词:谷胱甘肽
- NF-κB在狼疮肾炎中的作用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 了解狼疮肾炎 (LN)肾组织中NF κB表达并探讨其在LN中的作用。方法 以NF κB亚基 p6 5单抗为抗体 ,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法 (APAAP法 )染色 ,检测LN肾组织NF κB表达 ,并进一步分析其与LN活动指数、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狼疮肾炎组织中NF κB表达较正常肾组织显著增高 ,尤以WHOⅣ型为甚。NF κB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表达 ,但以肾小管表达更明显。LN肾组织NF κB阳性细胞数与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损害显著相关。结论 NF κB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机制 ,检测其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反映狼疮肾组织活动病变和进行性肾损害的参考指标。
- 许韩师叶任高张式鸿李幼姬杨琼琼曾丽霞孙林
- 关键词:狼疮免疫组织化学NF-KB基因表达
- 急性粒细胞缺乏62例临床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0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62例粒细胞缺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所致粒细胞缺乏38例,化疗所致9例,药物直接所致7例,结缔组织病所致5例,癌转移和放射介入治疗所致2例,原因不明1例。WBC数平均1.43×109/L,中性粒细胞平均数0.26×109/L。抗感染治疗有效26例,有效率68.4%,无效3例;未能判断抗感染药物的疗效9例,共38例。停止化疗及给予相应综合治疗9例。停用致粒细胞缺乏药物7例;给予综合治疗结缔组织病患者5例,癌转移和放射介入及原因不明仅给予对症治疗3例,共62例。口服升白细胞药26例,有效9例,有效率34.6%;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4例,有效8例,有效率57.1%;仅对症处理10例,有效1例,有效率10%。口服升白细胞药并用GCSF30例,有效25例,有效率83.3%;62例中治疗无效5例,无效率16.1%;其中死亡3例,病死率4.8%。结论:急性粒细胞缺乏由感染所致最常见。病毒所致粒细胞缺乏多无RBC、Hb、PLT的降低。治疗以对因及联合应用口服升白细胞药并用GCSF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 张式鸿温春光罗绍凯李娟
-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
- 三种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以了解不同方法间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①采用全血单克隆抗体CD16荧光标记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16-粒细胞的百分率.②应用SYSMEX SE-9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③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结果: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方法间具极好的相关性(r=0.99).结论: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操作较烦琐,重复性稍差.五分类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计数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流式细胞仪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是各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但仪器设备及试剂较昂贵.
- 黄玉娴孔庆瑜蔡高荣张式鸿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CD16直接计数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18
- 2012年
-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患者的APL细胞中都有较强表达,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达到88%以上。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约10%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5,但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率都集中在20%-40%的弱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42.5%。少数患者的异常细胞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约25%患者的APL细胞跨系表达了CD2、CD56,大部分也都集中于20%-60%的低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9.3%和42.3%。由此认为,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MPO+CD13+CD33+CD117±CD15±CD34-HLA-DR-。CD2和CD56在CD34+或HLA-DR+组(包括CD34+HLA-DR+、CD34+HLA-DR-和CD34-HLA-DR+)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CD34-和HLA-DR-组。初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及CD13的阳性比例在CD15<10%、10%20%3组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PL患者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判断患者预后亦可能有着重要意义。
- 刘茵陈苑婷李俊勋张式鸿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