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英
-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化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巴胺与间羟胺联合使用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多巴胺与间羟胺联合使用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持续性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化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持续性低血压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0.9 %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多巴胺的微泵泵入治疗,观察组接受0.9 %氯化钠注射液、多巴胺联合间羟胺微泵泵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心率与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动过速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平均停药时间、1次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与1 d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治疗5 d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的心率、hs–CRP与IL–6水平明显更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绞痛、TIA、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停药时间明显更短,1次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与1 d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间羟胺联合使用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持续性低血压患者能够降低心率、hs–CRP与IL–6水平、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绞痛、TIA、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同时能够提升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缩短平均停药时间,减少1次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与1 d量的多巴胺使用剂量。
- 张伟英李志亮黄燕波王雨
-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持续性低血压多巴胺间羟胺
- 头针联合康复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运用康复治疗和头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恢复期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式,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康复治疗组(B组)和头针组(A组)。C组结合B组和A组疗法来治疗;B组使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来治疗肢体功能;A组使用头针治疗,取穴顶颞后斜线和健侧顶颞前斜线。观察患者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明显低于B组(8.64±0.49)、A组(8.94±0.56),(P均<0.05),同时C组临床疗效90.0%、Barthel指数评分(88.39±10.02)高于A组76.7%、(74.19±12.12)和B组73.3%、(72.29±11.52),(P均<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 张伟英
- 关键词: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中风后遗症偏瘫
-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探讨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选择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显效率(96%)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张伟英
-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
- 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7.5%,高于对照组的58.5%(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伟英
- 关键词: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妥乐平疗效
- 解析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的原因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总结临床经验,为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间收入的100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临床护理方面对其感染原因进行探析。结果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急性期气管切开,患者年龄息息相关。与天气等因素无关。结论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其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急性期气管切开、年龄等因素有关,是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 张伟英
- 关键词:卒中
-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方法7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8.97±2.34)、(5.67±1.24)、(3.56±1.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6±3.12)、(10.56±2.12)、(8.74±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ADL评分分别为(68.91±3.31)、(75.67±5.18)、(83.74±7.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6±3.08)、(61.52±4.15)、(70.71±5.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张伟英
-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血管再通
-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与效果,并分析该疗法对患者神经生长因子、脑钠肽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SHH)评分、神经生长因子、脑钠肽、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是63.33%,观察组是96.67%,差异符合统计学显著性原则,P<0.05(χ^(2)=10.4167);观察组NISHH评分、神经生长因子、脑钠肽、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显著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与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脑钠肽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 张伟英
-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神经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