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柳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教育
  • 2篇新加坡华文文...
  • 2篇形象学
  • 2篇文学形象
  • 2篇香港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2篇计算机
  • 2篇计算机技术
  • 2篇教学
  • 2篇高职
  • 2篇比较文学
  • 2篇比较文学形象...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文学
  • 1篇院校
  • 1篇院校教师
  • 1篇阅读理解能力
  • 1篇真诚
  • 1篇政治

机构

  • 8篇广西科技师范...
  • 5篇柳州铁道职业...

作者

  • 11篇周柳波
  • 2篇刘江
  • 1篇罗箭华
  • 1篇汪灵枝

传媒

  • 8篇柳州师专学报
  • 2篇广西科技师范...
  • 1篇作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视界
2016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形成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战争和"阶级斗争"年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形成三个历史时期;其理论视界包括人民性本质的逻辑起点,历史性和全球性的视野,以及大文化的视角。
周柳波刘江
关键词:话语体系理论视界
文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互渗影响
2011年
计算机技术变革了文学的观念、传播形式、存在方式以及研究方法,而文学的思维方式,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文学则给科学技术的世界带来了诗意。文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互相渗透,对文学的未来以及文学研究的走向等都有重大影响。
周柳波
关键词:文学计算机技术互渗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刘三姐》与当今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2014年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周柳波刘江
关键词:接受美学《刘三姐》
真诚、痛苦与执著——浅谈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被引量:1
2006年
张承志在创作中执著地恪守“为人民”的原则,努力寻找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从而成就了他的真诚、痛苦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周柳波
关键词:小说真诚执着美文
STEAM教育提升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初探——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构建初中数学“六步项目”课堂组织模式,着重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一项终生学习的技能,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汪灵枝周柳波龙世海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课堂组织初中数学
形象学视野下的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国形象”对读之一
2009年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周柳波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香港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
计算机技术影响下的台港都市文学的发展维度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覆盖了整个地球,与其相伴成长的台港都市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写作者身份的改变、新的时空观念的构建到写作手段的更新,无不折射出计算机技术对台港都市文学的深刻影响。
周柳波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超文本
形象学视野下的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国形象”对读之三
2009年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话语的产物,20世纪西方的中国想象在明暗之间摇摆。在此影响下,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香港和新加坡通过文学建构了20世纪后半叶的嬗变中国的形象:封闭愚昧、贫穷落后。前者浓墨重彩,后者温和理性,但均在意识形态化的否定中传达出强烈的亲善和认同的情感。
周柳波
关键词:香港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比较文学形象学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2012年
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时期",也面临着因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师生人文素质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政策和制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
周柳波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高校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主体及评价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
罗箭华周柳波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