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昌
- 作品数:39 被引量:199H指数:8
- 供职机构:龙岩市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RPMI1640液基稀释法检测氟康唑对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被引量:6
- 1997年
- 温旺荣吴定昌陈红
- 关键词:念珠菌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
- 颅内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脑脊液病原菌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变化及脑脊液病原菌情况,为临床颅内感染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脑外伤和非脑外伤组患者临床特征变化、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非脑外伤组患者较脑外伤组更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脑水肿或脑积水。脑外伤组革兰阳性菌显著高于非脑外伤组。对于主要病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脑外伤组患者仅阿米卡星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低于非脑外伤组,其余耐药率均高于非脑外伤组。结论: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颅内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上应结合具体病情及脑脊液病原菌结果,合理选择用药。
- 陈丽萍邓懋清吴定昌
- 关键词:颅内感染脑脊液耐药性
- 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C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Graves病患者136例,将136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肝细胞损害分为2组: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A)组(69例)和单纯Graves病(B)组(67例)。检测2组血清C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CG水平与血清ALT、AST、GGT、ALP活性,TBIL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CG单独及联合AST、ALT指标在诊断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ROC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血清ALT、AST、GGT、ALP活性及CG、TBI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ALT、AST、GGT、ALP活性及CG、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正常对照组(均P<0.05)。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CG水平与血清ALT、AST、GGT、ALP活性,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191、0.357、0.246、0.148、0.473,均P<0.05);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CG和AS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771,CG+AST的ROCAUC最大,为0.811,且敏感性(68.97%)、特异性(94.03%)均明显高于单独血清CG或AST。结论血清CG是评价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AST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对Graves病患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诊断提供参考。
- 谢珊珊陈丽萍肖婷谢思思吴定昌
- 关键词:GRAVES病肝细胞损害甘胆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
- 微柱凝胶法检测201例孕妇ABO血型抗体效价结果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产前检查孕妇血型抗体IgG,对预防和及时进行新生儿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产前治疗有积极作用。临床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newborn,HDN)最常见,母亲多数为O型血,
- 吴定昌江慧
- 关键词:血型抗体效价微柱凝胶法孕妇母儿血型不合抗体IGG
- 混合血清酶结合免疫吸附测定法筛查丙型肝炎抗体的实验观察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在临床常规情况下 ,混合血清筛查抗HCV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益。方法 将4 4 0例标本逐个检测 ,并将 5个标本等量混合成一组 ,共 88组 ,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在检测中保持混合血清法中的每个标本稀释度与单个血清检测法中相同。结果 单个血清测定法作对照 ,混合血清法的特异性为 99.5 % ,灵敏度为 96 .2 % ,Kappa为 0 .94 (P <0 .0 5 )。收益效果分析 ,此次抗HCV抗检测阳性率为 5 .9%。应用混合血清法检测抗HCV抗体可减少检测次数 4 9.3%。结论 在流病学调查、献血员、孕妇及职工体检中用
- 吴定昌沈洪昌詹灿芬黄丽萍
- 关键词:丙型肝炎混合血清法酶联免疫法
- 肿瘤标志物与胃泌素17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与胃泌素17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住院收治的130例疑似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收治时间在2015年2月—2018年1月,另选取同期的胃部良性病变的患者94例,将其作为疾病对照组,对比两组的PGⅠ、PGⅡ、CEA、CA199、CA724与胃泌素17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胃癌患者的PGⅠ、CA724均低于疾病对照组,PGⅡ、CEA、CA199、胃泌素17均高于疾病对照组,P <0.05;PGⅠ、PGⅡ、CEA、CA199、CA724及胃泌素17均随着伴随疾病程度的提高而呈持续升高,P <0.05;PGⅡ、CEA、CA199、CA724联合胃泌素17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8.26%、93.33%、97.69%。结论肿瘤标志物与胃泌素17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叶加建肖振州吴定昌江莉莉
- 关键词:CEACA199CA724胃癌
- 新生儿败血症降钙素原的监测对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炎性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比较,结合APACHE-Ⅱ评分共同评估其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61例败血症新生儿进行研究,健康新生儿对照组35例。在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3天分别进行PCT、CRP、WBC等指标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建立ROC曲线,比较PCT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ROC曲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败血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T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t=11.043,P<0.01);败血症患儿PCT、WBC、CRP等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降低(P<0.01),败血症患儿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与WBC、CRP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CT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2%、85.7%,治疗前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1,P=0.042),治疗第1天、治疗第3天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不相关(R=-0.180,R=-0.052,P值均>0.05)。结论 PCT是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 肖婷罗燕陈丽萍邱群凤阙荣良吴定昌
- 关键词:败血症PCT新生儿
- 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
- 2018年
- 目的分析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方法选取住院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一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收取时间在2014年2月———2016年5月,对两组受检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阳性率、白介素6进行对比。结果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CRP(11.01±3.01)、PCT指标(8.45±6.4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9 1、11.676 6,P<0.05);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轻型白介素-6、C反应蛋白指标、中型白介素-6、C反应蛋白指标以及重型白介素-6、C反应蛋白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病情越严重,指标水平就越高(F=10.2421、7.152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白介素-6、血清降钙素原指标对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具有预测价值;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联合诊断后的漏诊率4.00%、误诊率1.00%,均低于单一诊断漏诊率12.00%、误诊率8.00%(χ~2=4.3478、5.7010,P<0.05)。结论 PCT和白介素6在危重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叶加建汤忠秀李丽丽吴定昌
- 关键词:PCT白介素6预后
- 免疫固定电泳及分型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及分型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对患者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尿游离轻链用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检测,血清总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用全自动生化仪上机检测。结果 46例患者(38例MM,2例肿瘤,2例肝硬化,4例其他疾病)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出29例M蛋白阳性者,26例患者血清总蛋白阳性者。38例MM患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21例(55.26%),其中K型12例,L型9例;IgA型11例(28.95%),其中K型7例,L型4例;IgM型1例(2.83%);游离轻链型5例(13.36%),其中K型1例,L型4例。38例MM患者尿液免疫固定电泳检出IgG型12例,其中游离K型6例,游离L型6例;IgA型检出8例(21.05%),其中游离K型4例,游离L型4例;IgM型检出游离K型1例(2.63%);游离轻链型检出4例(10.53%),其中游离K型1例,游离L型3例。结论免疫固定电泳及分型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卢新兆吴定昌黄晓华
- 关键词: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多发性骨髓瘤
- 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伴肝损害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甘胆酸(cholyglycine,CG)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伴肝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入住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8例和正常新生儿60例。采用均相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G水平,探讨血清CG、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指标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伴肝损害中的相关性和诊断效能。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CG、TBA、TBIL、DBIL、ALT、AST、GG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G仅与TBA成正相关(R=0.827,P<0.01);CG在高胆红素血症伴肝损害组中曲线下面积(ROC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94、96.9%、98.3%,均高于TBA、ALT等常规肝功能指标。重度黄疸组CG、TBA水平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而轻度黄疸组AST水平低于中度和重度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G是早期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
- 陈丽萍陈媛吴定昌
- 关键词:甘胆酸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受损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