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启泉

作品数:22 被引量:153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底栖生物
  • 8篇多毛类
  • 6篇生态
  • 5篇潮间带
  • 4篇电站
  • 4篇台湾海峡
  • 4篇群落
  • 4篇核电
  • 4篇核电站
  • 3篇大型底栖生物
  • 3篇大亚湾核电
  • 3篇大亚湾核电站
  • 3篇生态研究
  • 3篇生物群落
  • 3篇前叶
  • 2篇岩相潮间带
  • 2篇沙蚕
  • 2篇生物量
  • 2篇水域
  • 2篇栖息

机构

  • 22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福建省水产研...

作者

  • 22篇吴启泉
  • 11篇郑凤武
  • 10篇李荣冠
  • 10篇江锦祥
  • 7篇鲁琳
  • 6篇蔡尔西
  • 5篇林双淡
  • 5篇黄心光
  • 5篇何明海
  • 3篇吴宝铃
  • 3篇徐惠洲
  • 3篇李传燕
  • 2篇陈木
  • 2篇徐惠州
  • 2篇黄凤鹏
  • 1篇黄宗国

传媒

  • 13篇台湾海峡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南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8
  • 3篇1987
  • 2篇1986
  • 1篇198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SB_1型底栖动物璇涡分选装置被引量:2
1986年
本文介绍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制的WSB1型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它是一种大型底栖生物定量调查船用分选样品装置,可以在有动力设备的室内使用,该装置若用非金属材料制作,还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调查。该装置经多次试验并在东海、福建海岸带和台湾海峡842站次底栖动物定量调查中实际使用,结果表明它是底栖动物定量取样时样品分选较先进的设备,使用该装置既省功、省时,分选效果又好,对生物体无损坏。
吴启泉姚嘉寅
关键词:底栖动物底栖生物多毛类分选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被引量:9
1999年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查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9/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39个/m~2,生物量以藻类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岩石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李荣冠江锦祥吴启泉李传燕郑凤武鲁琳黄心光
关键词:潮间带生物生物量生物分布
厦门西港底栖生物的生态被引量:21
1988年
本文根据1980年11月和1981年2,5,8月在厦门西港调查的底栖生物资料,研究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333种,主要由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其平均生物量46.53g/m^2;平均栖息密度699个/m^2,这两者分布很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环境质量和水动力是影响本区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何明海蔡尔西吴启泉江锦祥林双淡徐惠州刘泉顺郑凤武李荣冠
关键词:底栖生物水生生物软体动物多毛类栖息密度
海南岛鹿回头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被引量:1
1987年
多毛类是某些海洋经济鱼类和虾、蟹类的重要饵料,也是从事海洋钓鱼业农牧化的优质活饵,有些种类又是贝类养殖的敌害。此外,多毛类中的一些种还可作为评价海域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因此,系统而深入地进行多毛类生态的调查研究,对人类开发海洋具有现实意义。
吴启泉吴宝铃
关键词:多毛类积水区资源经济潮间带
闽江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被引量:21
1997年
闽江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生物已鉴定有219种,平均生物量为18.0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35个/m2.按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和多维排序尺度可划分为3个群落。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和部分优势度显示群落受到扰动,引起群落扰动的原因认为在于生物的自然演替繁殖、群落所处底质的不稳定性以及生境污染压力有关。
李荣冠江锦祥吴启泉蔡尔西徐惠洲林双淡
关键词:生态底栖生物
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水域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被引量:1
1993年
为了评价大亚湾核电站冷却水排出的余热对海湾生态系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受法国电力公司(EDF)委托,自1986年12月至1989年9月,对大亚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生态调查。内容包括水文、水化、地质、地貌和海洋生物等十多个项目。本文着重分析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水域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旨在确定核电站投产前该水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的背景数据,为该湾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李荣冠江锦祥鲁琳郑凤武黄心光李传燕吴启泉
关键词:群落潮间带大亚湾核电站
台湾海峡多毛粪哈特曼科一新种被引量:3
1986年
1984年4月—1985年2月,我们在台湾海峡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时,采集到罕见的哈特曼科一新种,共获标本8个,分布水深5—74m。现描述如下: 福建哈特曼(新种)Hartmaniellia fujianensis sp.nov. (图1—14) (一)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号H9A-1),1985年1月31日采于台湾海峡中部,水深10m、底质软泥;副模(标本号H81A-1),1984年5月12日采于台湾海峡北部,水深17m,底质泥沙。以上标本均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何明海吴启泉
关键词:标本水深水文要素台湾海峡
核电站与生态系被引量:7
1989年
本文介绍了核能发电的优点及世界核能发展现状。目前,核电的建设和运行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核电的建设势在必行。文中着重阐明了核电站与海洋生态系的关系,因为核电站必须兴建在沿海或沿江地区,所以要特别考虑热污染、氯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对生态系的影响。最后指出核电站与海洋生态零点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黄宗国吴启泉
关键词:核电站
海南岛多毛类锥头虫科(Orbiniidae)-新种被引量:2
1984年
1984年7月中澳海洋科学家在海南岛合作进行生态考察时。我们采到了锥头虫科截锥虫属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海南截锥虫Nainereis hainanensis sp. nov.
吴启泉
关键词:体节锥头虫科多毛类
不同孔径筛网对底栖多毛类采样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根据大亚湾50个站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资料,对孔径1mm和0.5mm筛网中多毛类的种类数、主要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孔径1mm的为14种/站、9种、110个/m^2和8.03g/m^2,而0.5mm为22种/站、12种、216个/m^2和0.71g/m^2;1mm筛网多毛类密度(X)与0.5mm的密度(Y)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93X+113.77;在估算海域生产力中,应当使用0.5mm孔径筛网。
鲁琳吴启泉郑凤武
关键词:筛网孔径底栖生物多毛类采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