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苏珍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磁共振
  • 2篇核磁共振
  • 2篇核磁共振成像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动脉瘤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缺血缺...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诊断
  • 1篇影像诊断分析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肠脂垂...
  • 1篇孕妇
  • 1篇造影

机构

  • 6篇天水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吕苏珍
  • 1篇汪五全
  • 1篇李懿

传媒

  • 3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兰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肠脂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18年
为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价值,回顾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过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周围表现。结果显示,本组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中,病灶位于结肠肝曲5例,回盲部6例,乙状结肠9例。所有病灶边缘均可见包鞘样高密度环,1~3 mm厚,病程长者厚而毛糙,病程短者薄而光滑。16例表现为肠壁边缘环形或戒指样稍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肠壁边缘卵圆形云絮状或圆形较周围脂肪比稍高密度影。11例病灶中央有线条状和点状高密度影。结果表明,原发性肠脂垂炎有特征性CT表现,表现为脂肪垂区的特定病变部位,呈现圆形、椭圆形脂肪密度肿块,周围继发性炎性改变、中央见线条状及点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周围环壁呈轻中度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更好地帮助诊断、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吕苏珍
关键词:原发性肠脂垂炎多排螺旋CT
磁共振影像与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中采用1.5T磁共振影像和CT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本院在2017年—2019收治的结合临床检查确诊为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对所有新生儿均分别采用CT和1.5T磁共振影像进行临床诊断,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经研究得出,50例确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经1.5T磁共振影像以及CT诊断后的检出率比较明显,经1.5T磁共振影像诊断的检出例数为50例,总占比100.00%;经CT诊断后的检出例数为45例,总占比9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较于CT诊断,1.5T磁共振影像诊断对于不同脑出血新生儿的鉴别诊断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陈凤吕苏珍
关键词:CT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
交通支动脉瘤CTA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量化分析
2022年
目的:对前交通支动脉瘤(ACoAAs)的CT血管造影(CTA)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测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103例ACoAAs患者,根据其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例)和未破裂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分析其CTA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指向前向比例、A1段血管构象优势型比例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角(AA)、动脉瘤长径与瘤颈宽度比值(AR)、血流角(FA)大于未破裂组,主分支角(PDA)小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1段血管构象、AA、AR、PDA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AA、AR、PDA及A1段血管构象等CTA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预测其破裂风险。
陈凤吕苏珍
关键词:血管造影形态学特征
国产食管自扩式金属内支架治疗良恶性狭窄
2001年
汪五全李懿吕苏珍牛虎林
关键词:食管癌食管狭窄
1.5T核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深入探究与分析1.5T核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20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分别采用MRI以及超声诊断的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率、定位错误率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0%(196/200),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5.0%(170/200),同时MRI检查的漏诊率及定位错误率明显低于超声诊断,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及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子宫肌瘤诊断中采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陈凤吕苏珍
关键词:子宫肌瘤
1.5T核磁共振成像在高龄孕妇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年
目的:分析1.5T核磁共振成像在高龄孕妇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经剖宫产手术确诊为前置胎盘的高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产前均进行多普勒超声及MRI检查,了解胎盘位置,并与剖宫产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普勒超声共检出179例前置胎盘患者,其中出现15例漏诊与9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86.59%,与病理确诊结果相比,符合率为77.50%(155/200);1.5T核磁共振成像共检出192例前置胎盘患者,其中出现3例漏诊与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5.50%,与病理确诊结果相比,符合率为92.00%(184/200)。多普勒超声的检查准确率与病例符合率均低于1.5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P <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5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高龄孕妇前置胎盘的符合率高于B超,临床价值更高,建议广泛推广。
陈凤吕苏珍
关键词:高龄孕妇前置胎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