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轶
- 作品数:35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淋巴管内介入疗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淋巴管内介入疗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接受手术治疗的严重下肢骨折住院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采用淋巴管内介入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抗生素静脉注射法。结果通过对淋巴小管收缩活性的评价证明,创伤和术后下肢大部分淋巴床的改变是功能性的、可逆的。研究组并发局部伤口感染5例(6.3%)、化脓性骨关节感染1例(1.3%),相应的对照组为16例(20.0%)和7例(8.8%)。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5.6±0.6)d和(21.5±0.5)d。研究组使用头孢唑啉(5.0±0.54)g或林可霉素(1.5±0.14)g,而对照组使用相应抗生素(20.64±1.23)g或(6.19±0.15)g。结论淋巴管内介入疗法较传统的抗生素静脉注射疗法能更有效地预防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感染。
- 刘永轶ПeTpoB Cepгeй BиKTOPOBич刘尚礼宋卫东黄东生崔力扬
- 关键词:骨折外科伤口感染
- Legg-Perthes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 Legg-Calve-Perthes病是1910年Legg(美国)、Calve(法国)、Perthes(德国)各自发现并描述的原因不明的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亦称Legg-Perthes病。该病至今仍然是困扰小儿骨科界的一...
- 刘永轶
- 关键词:股骨头发病机理手术疗法生物力学分析
- 文献传递
- 早期Legg-Perthes病双重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 2008年
- 目的观察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及构筑特点,论证早期Legg-Perthes病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种形态学方法对2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及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股骨头内静脉在近股骨头表面形成15~20条属支,即前、后、上、下骺静脉及内骺静脉,于头、颈交界处引流至骨外,汇入相应颈升静脉。股骨颈内的前、后、上、下干骺静脉,最终汇入颈升静脉及股骨颈表面滑膜下静脉网。股骨头、颈内的微动脉发自骺动脉,一般有2~3级,呈树状分支,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四组颈升静脉可于头、颈交界处形成囊内静脉环,此环完整率为39%。旋股内、外侧静脉于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囊外静脉环,其中旋股内侧静脉构成环的内、后、外侧部,旋股外侧静脉构成环的前部,且有10%臀下静脉和2%臀上静脉参与此环后外侧部构成,此环完整率为33%。结论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及构筑特点为早期Legg-Perthes病双重介入和显微外科可行性治疗提供了直接的解剖学依据。
- 刘永轶庄志强石磊魏巍翟饶生李长德
- 关键词:LEGG-PERTHES病介入治疗显微外科
- Legg-Calve-Perthes Disease发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新进展
- 2007年
- Legg-Calve-Perthes Disease(简称LCPD)是1910年Legg(美国)、Calve(法国)、Perthes(德国)各自发现并描述的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随着对本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可能与创伤、一过性滑膜炎、生长发育异常、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缺陷、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是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同的LCPD发病机制是血液循环障碍学说。
- 刘永轶刘尚礼黄东生
- 关键词:PERTHES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股骨头骨骺坏死内分泌失调发育异常
- 膝关节置换术后皮肤麻痹的解剖基础及相关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所致的皮肤麻痹的解剖基础,改良手术切口,减少膝前皮肤麻木并发症。方法 解剖观察12例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观测隐神经髌下支形态、神经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设计改良膝外侧皮肤切口行膝关节置...
- 高兴华刘永轶张光明侯之启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切口
- 两种关节假体在双膝置换术后中期步态分析
- 2022年
- 目的:评价后稳定型假体(PS)/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CR)在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三维运动步态特征。方法:病例组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约5年的膝骨关节炎患者,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级或Ⅳ级,排除单侧膝关节置换、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等的患者。根据假体类型不同分为两组:后稳定型假体(PS)组和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CR)组,各30人,共60例,120膝。对照组选取同龄健康老年人,共15人,30膝。随访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膝关节评分(WOMAC评分)。运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系统测试步态,选取支撑相(初、中、末期)及摆动相的相关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KSS评分、VAS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OMAC评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1,P<0.05),其中PS组高于对照组(P<0.05)。支撑相初期,内外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20,P<0.05),CR组与对照组、PS组比较,CR组大于其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支撑相中期,伸展角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79,P<0.05),PS组小于对照组(P<0.05);支撑相末期,伸展角及内外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6、3.185,均为P<0.05)。PS组比对照组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动相时,内旋角、屈曲角、胫骨外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9.089、4.645,均为P<0.05),CR组内旋角小于对照组(P<0.05),CR组屈曲角比PS组大(P<0.05);胫骨外移PS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双侧TKA术后PS假体与CR假体患者的中期步态结果中许多指标仍不如同龄健康人,其中CR假体患者三维运动步态结果比PS假体患者更接近同龄成年人。
- 高兴华刘永轶陈霖陈祥林泽枫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人工膝关节假体和植入物步态
- 经股中间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势研究
- 目的:促进膝关节置换患者快速康复,评价经股内侧肌间入路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方法:术前通过评估内侧肌髌骨止点与髌骨直径比值,确定是否采取经股内侧肌间入路行TKA术。
- 高兴华刘永轶张光明侯之启
- 关键词:入路膝关节置换术
- 运动员孤立性后交叉韧带损伤34例治疗与预防体会
- 2000年
- 杜伟刘永轶王少华
-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损伤运动员
- 计算机辅助设计兔解剖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设计与制作不同型号兔解剖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按体重分为A、B、C3组,对应体重(m)分别为2.0 kg≤m<2.5 kg、2.5 kg≤m<3.0 kg、3.0 kg≤m<3.5 kg,每组5只;采用螺旋CT对兔膝关节和人膝关节假体进行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Freeform自由造型系统将重建图像进行模型修改、表面划分、切割标记,将人膝关节假体模拟安装至兔膝,并根据标记雕刻修整,获得与兔膝关节完全匹配的模型;测量兔膝关节各参数,设计出不同型号假体,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相应假体并植入兔膝关节内。结果 3组兔膝关节各参数:股骨前髁上下径、内外径,股骨远髁前后径、内外径,股骨后髁矢状径、内外径,胫骨平台前后径、内外径、厚度、胫骨平台下1 cm髓内径,A组最小,B组居中,C组最大,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干轴线与前髁夹角α、股骨前髁与远髁夹角β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前髁上下径、股骨远髁前后径、股骨后髁矢状径、胫骨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内外径与体重呈正相关(P<0.05),α角、β角与体重无相关(P>0.05)。将设计大、中、小号假体植入兔膝内,1个月存活率达93%,膝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研发不同型号兔解剖型膝关节假体,手术植入方法简单,术后功能良好,适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基础研究。
- 严志强张乐王新亮高兴华梁颜笑刘永轶
- 关键词:膝关节假体计算机
- 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1
- 2002年
- 目的 :为探讨Legg 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 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1 )髋关节骨外静脉包括 :旋股内、外侧静脉 ,闭孔静脉 ,臀上、下静脉 ,颈后静脉 ,髂腰静脉 ,股骨头韧带静脉 ,颈升静脉 ;骨内静脉包括 :前、后、上、下骺静脉 ,内骺静脉 ,前、后、上、下干骺静脉。关节囊内存在丰富的滑膜下静脉网 ,髋关节周围形成两个彼此有吻合的环状结构。(2 )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 ,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 ,在微动脉移行为毛细血管的部位 ,常可见到环形缩窄。结论 :(1 )Legg Perthes病与股骨头、颈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 (2 )根据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特点 ,Legg Perthes病可以设计骨内、外双重介入治疗 ,骨内。
- 刘永轶胡俊清钟震亚陈克功
- 关键词:股骨头股骨颈静脉回流应用解剖学LEGG-PERTHES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