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清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动脉狭窄
  • 3篇颅内
  • 3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硬化性
  • 2篇造影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全脑...
  • 2篇全脑
  • 2篇全脑血管
  • 2篇全脑血管造影
  • 2篇卒中
  • 2篇颅内动脉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机构

  • 6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刘志清
  • 4篇许元丰
  • 4篇马爱金
  • 3篇毛伦林
  • 3篇王佳佳
  • 3篇张金
  • 3篇王利惠
  • 3篇陈文亚
  • 2篇史红娟
  • 2篇吴波娜
  • 2篇季莉莉
  • 2篇华敏
  • 1篇蒋磊
  • 1篇梅莉
  • 1篇郝冬琳
  • 1篇周仁伟

传媒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海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华敏王佳佳陈文亚刘志清马爱金张金许元丰毛伦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
mAlb水平和CCr数值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 Alb)水平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数值在急性脑梗死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制定合理的评估和预后策略.方法随机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尿液白蛋白(m Alb)指数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数值随机分组:对照组(n=60例,m Alb<20 mg/24 h;80 m L/min
周仁伟刘志清
关键词:脑梗死内生肌酐清除率病情评估
MRA与DSA诊断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特点,评价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后,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与DSA相比较,MRA评价脑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93.7%,准确率为84.1%。尤其是颈内动脉起始部,MRA与DSA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开口处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其更小的分支方面稍差。结论与MRA相比,DSA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其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优于MRA,仍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刘志清史红娟梅莉蒋磊
关键词:脑梗死脑动脉狭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讨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确诊的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146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108例,非认知障碍组38例。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实验室检查及随访结果,采用头颅MRI评估脑白质高信号(WMH)Fazekas评分、CSVD影像学总负荷及脑萎缩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结果 认知障碍组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中重度依赖、脑深部WMH评分、浅表脑萎缩评分和深部脑萎缩评分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部脑萎缩与CSVD认知障碍独立相关(OR=1.491,95%CI:1.054~2.109,P=0.024)。有79例患者完成中位数随访3年,随访后认知障碍和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高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单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吸烟(OR=2.192,95%CI:1.010~4.754,P=0.047)、高血压(OR=4.904,95%CI:1.547~15.549,P=0.007)相关。多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高血压独立相关(OR=7.338,95%CI:2.175~24.730,P=0.001)。结论 小动脉硬化性CVSD的病程可能与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相关。深部脑萎缩是CSVD认知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高血压是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独立相关因素。
华敏孟洁季莉莉马爱金刘志清张金许元丰陈文亚毛伦林
关键词:小动脉硬化
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急性轻型IS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试验组在第1天采用PCR和Sanger法测序技术检测阿司匹林抵抗(AR)、氯吡格雷抵抗(C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第8天采用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随访90 d,观察2组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环氧化酶1(COX-1)、整合素B3(ITGB3)基因检测发现试验组携带AR相关等位基因65例(52.0%),细胞色素P2C19氯吡格雷弱代谢型71例(56.8%)。同时携带AR和氯吡格雷弱代谢型基因患者33例(26.4%)。治疗第8天,TEG检测发现AR 3例(2.4%),均不携带COX-1和ITGB3的变异型等位基因;CR 12例(9.6%),未发现同时有AR和CR的患者。随访90 d,试验组新发脑卒中、复合血管事件及新发I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vs 9.6%,4.0%vs 11.2%,3.2%vs 9.6%,P<0.05)。结论根据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轻型IS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90 d内新发IS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毛伦林季莉莉马爱金刘志清王利惠张金王佳佳黄婷婷陈文亚
关键词:血栓弹力描记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整合素类等位基因
年龄对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年龄对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脑梗死患者78例进行研究,根据年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低龄组37例(≤60岁),高龄组41例(≥61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颅内动脉及颈动脉狭窄情况及狭窄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年龄与患者颅内动脉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除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余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龄组患者与高龄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 0.05),但低龄组患者中颈动脉狭窄例数、颅内动脉及颈动脉狭窄例数明显少于高龄组(P <0.05);高龄组患者颅内动脉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高于低龄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532,P <0.05;r=0.587,P <0.05)。结论年龄对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刘志清王利惠王利惠
关键词:年龄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
64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而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约79%的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1].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2].现将我院64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DSA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刘志清史红娟许元丰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系统
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现状调查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调查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 方法 分析2010 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300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定义为艾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3分,比较ESRS不同得分其构成参数的情况.出院时均给予规范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导,随访3个月、1年,调查抗血小板治疗、危险因素药物治疗(降压、降糖治疗)及调脂治疗的使用情况及依从性。 结果 在ESRS评分的参数中,除年龄(x2=126.54,P=0.000)、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x2=21.27,P=0.000)这两个危险因素在不同得分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其他心脏疾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在不同得分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抗血小板治疗率为98.3%(295/300),降压、降糖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5.0% (255/268)及l00% (72/72),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达到99.0%(297/300).3个月后,降压、降糖治疗的依从性最好,分别为88.1%(222/252)、86.2%(56/6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次之,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较高为82.0%(228/278),氯吡格雷使用率较低为6.1%(17/278);调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最差为60.1%(167/278).1年后,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3个月时提高,分别为89.9%(220/245)、93.4%(57/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及调脂治疗依从性亦较3个月时提高,分别93.2%(245/263)、30.8(81/263)、88.9%(23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抗血小板治疗中氯吡格雷使用率增加。结论 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已取得一定成效,长期随访并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可提高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缺血性脑卒中�
郝冬琳吴波娜王利惠许元丰王佳佳刘志清马爱金
关键词:药物疗法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