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
- 作品数:69 被引量:397H指数:11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深圳市移居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实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移居老年人告别传统农业生存方式进入现代城市生活而引起的适应性问题,其实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的适应。Ward等〔1〕指出,跨文化的社会适应不仅表现在适应当地社会的文化环境,还表现在是否与当地人有接触和交流。Black等〔2〕也将交往性适应作为跨文化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目前只有李珊〔3〕通过对大连市217位移居老年人的调查发现,移居老人的社会关系更多地局限于直系家庭内部,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移居社会交往
-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探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 刘庆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生活情境
- 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
- 2016年
-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长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和评价,分析长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 刘庆
-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学
-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点,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乡村战略的逐步推进,互联网已在农村地区迅速普及,农村居民的消费、交流、娱乐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其生活模式和...
- 刘庆
-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社会融入
- 文化适应与精神健康——基于对深圳市随迁老人的问卷调查被引量:4
- 2018年
- 随迁老人在脱离乡土场域后面临着原有乡土生活的消解、城市社会关系的重构等问题,该转变过程中的精神健康值得关注。利用深圳市随迁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与本地老人相比,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较差。随迁老人文化适应呈现出的特点是文化接纳程度低、方言熟悉程度低、社会交往水平低和文化群体认同感低。文化适应既通过内在的"隐性"方式即从主观思想和态度偏好上作用于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也通过外在的"显性"方式即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作用于其精神健康。
- 刘庆
- 关键词:文化适应
- 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被引量:3
- 2023年
- 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457名来自全同胞家庭的青少年为被试,进行3次追踪调查,考察了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同胞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控制了性别、年龄段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质量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的同胞关系,还能通过教养方式进而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同胞关系,教养方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严厉教养在父母婚姻质量与男生同胞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大于女生,积极教养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女生同胞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研究结果对于青少年同胞关系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教养方式青少年
-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发展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局限,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触的大部分是相同身份的同学,与本地的学生几乎处于隔离的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感不仅具有代际传承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 刘庆
- 关键词:家庭资本文化资本
-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被引量:13
- 2014年
- 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探析——对武汉市高校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被引量:25
- 2007年
- 采用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5个维度对武汉市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入、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自我才能的实现、福利保障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5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武汉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除了要正确对待其物质需要外,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满足其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
- “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被引量:105
- 2012年
-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漂族"总量会越来越大。从故土来到异乡,由于社会制度、政策、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弱性,他们在城市生活一定程度都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使老年人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举步维艰。他们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为消除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疏离感,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好地"嵌入"到城市社会体系中,本文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 刘庆
- 关键词:社会适应个案工作